2015年2月26日 星期四

管理其實也可以很easy--管理之基礎(Performance = output / Input)

工時管理對很多經理人而言,除了生產線的人員外,幾乎都不清楚,以致於於對時間觀念出現偏差的現象。不可諱言地,在台灣,還是恨多經理人喜歡努力,包括最近當紅的柯P,希望主管24小時待命,只因為那才是他認為的好公務員。
時間花得越多,產出都一樣的話,是否意味著績效差了?做好工時管理,就是希望把無效工時釐清楚,運用管理手法讓其最小化,如此一來,順理成章地,是否增加了可用工時。這些可用工時既使不用,產出還是出現,這就是績效。
如果能把工時充分運用,台灣的生產力至少會提昇三到四倍。可惜就是經理人對工時管理的漠視,讓員工學會裝忙,以致於企業經營績效不彰,只能賺取微薄利潤,自然難以調整薪資,讓優秀人才慢慢凋零。一個人的長期觀察,台灣企業只要合理的管理,至少都有15%以上的Cost改善條件(不是降低薪水,也不是壓榨供應商,就只是把做好管理,提升生產力,無效成本消失,利潤就出來了)
舉個例子來說最簡單,做一件事,如果員工充分了解目標,也有足夠的能力,可以在本身的工時範圍內完成,那績效就是這件事的成果除以投入資源;如果目標不明確,或是員工沒有足夠能力,執行目標時,沒有把事情做對,結果到上面才發覺不對再打回票,或是下游單位發覺不對退回,要求修正,這時的工時就等於原來的工時加上來回與修正的工時。如果部屬不知道該如何做,還需要主管指點,這件目標的成本連主管的工時與機會成本都要算進去,這麼一算,績效還不到正常的三分之一,這就是微利的根源。
讓部屬有完成任務的能力是主管的責任,其理在此!讓部屬充分了解目標,有能力獨立完成,也是主管的價值所在。台灣企業往往越高主管越忙,似乎不如此,難以表達鞠躬盡瘁的忠誠,殊不知卻是企業微利的最大殺手。就是因為只有主管行,不敢讓部屬強過自己,結果就只等於是一位拿高薪的執行者,帶著助手兩個人處理一個目標。
同理,老闆常常為了省一點成本,雇用不合格或是不給員工培訓,結果因為沒做好必須重工,結果就是Input乘以流程的2次方,整個績效被刷了下來。訓練員工的成本很高,但無知的代價更可怕,滾出來的成本,難以估計,結果也還是一樣。
昨天228很多人反蔣公銅像,不也是一樣的情形?不斷無限制的Input,並沒有看到Output,(有的只是如賴金德一樣,得到虛名與政治資源,台南市有因此改變甚麼嗎?台灣因此有變得不一樣嗎?只有加深仇恨,族群更加撕裂而已,績效是負面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