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8日 星期四

管理其實也可以很easy--創新的十個重點-IV

觸類旁通,應用類似的現象(Finding new engagement is from seeking similar situation)是創新的第六個重點。
專業到了一個階段,很容易陷入領域框架跳不出來,最典型的就是習慣領域。你我周遭的事物,都存在某種程度的原理原則。這些事物看起來完全不同領域,卻隱藏這一些共通性元素,如果能善用這些共通點,創新的範圍就寬廣多了。
類似不是抄襲,很多人誤解,以為就是抄襲別人的點子,其實不然。類似中有相同的元素,但運用之妙,不見得是同樣的情境,卻有畫龍點睛之效。
如果把一些成功範例整理出來,會讓人會心一笑,怎麼英雄所見略同?這是日常中常見的現象。成功的要件,不管是甚麼產品,都有一些共通點,姑且稱之最大公約數。這些點就是客戶真正需要的,也就是有了這些元素,客戶滿意之下產品成功。
工程師不願意蕭規曹隨是很好的念頭,一昧的以自我為中心,不去關注客戶的需求,也只能以失敗收場。
不是要工程師抄襲,更不是要複製,而是要掌握那種無形的需求共性,以技術差異來表現。產品設計本來就不該太出世,真的有那麼好的技術,也需要有好的市場教育來啟蒙客戶,否則只能感嘆路遙知馬力,馬卻在途中垮了。
第七個重點是建立多元、開放與專業的團隊,運用團隊的特色(Make good team and work with their advantage)
很多好的點子最後失敗收場的主因之一,就是少了團隊。也有很棒的團隊,幾乎就是領域的拔尖人物組成的,結果卻績效不彰,如Applo 13號就是代表。團隊的意義在於集合不同領域的觀點,分工合作完成一個整合性的系統。團隊最需要注意的是避免同質化,建立一個不會同質化的團隊,塑造開放討論的環境,讓專業間有互相激盪的空間。
這樣的團隊不用大,大了可能在意見的整合,時間上可能要花多一些。但小團隊多倒無妨,每個團隊有其特色,可以產生很好的學習效果,帶來更多元的思路。
很多團隊,在一個案子成功後,往往不知不覺掉入到習慣領域與同質化陷阱。和為貴隊於創新團隊的意義有其難以解釋清楚的一面,不同看法的激盪、磨合,讓多元的聲音在創新發散的時候,更開放的討論與收斂,結果對於需求的涵蓋面,肯定會有更廣泛的包容性。

2015年5月23日 星期六

管理其實也可以很easy--創新的十個重點-III

        創新的第四個重點就是『眾生為吾師,向周圍學習(Learn all surroundings of the project for serendipity.)』
        向周遭環境學習:捨近求遠是人類的通病,得不到的永遠是最好的。同理,創新也有類似的盲點,總認為習知的東西沒有了不起的學問,工程師就是要不斷地追求那些不曾見過的東西或事物。
         聖經,對很多人來說,只是一本上帝的教條,教徒遵行的典範而已。以色列人卻從聖經中求智慧與創新的引子,那是上帝埋在聖經中的智慧,要讓有智慧的人去追求,而不是給普羅大眾。
從       周遭的事物觀察過程,常會發現很多被忽略的細節。創新的源泉為需求,需求的來源卻是因為人們出現了問題必須要解決。同理可證,創新的靈感來自於解決問題的動機。從周遭環境中看到問題,只要具備改善意識,自會激發起創新的能量;太陽能電池的發明者,從植物的光合作用中,領悟到大自然的力量,想到也可以把太陽光帶給植物的能量,分享給世人(一個不損人卻利己的念頭,創新的精神--利他),就是這樣的一個場景。
         一件不如意;一個瑕疵;一次不方便的行為出現;或是每一個正常到不被注意的平常,.....都有其道理存在,利用觀察的力量,抱持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熱情,很多的不平常就會因此出現。創新不是一場富麗堂皇的拜拜,是解決生活問題的一種問題分析與解決手法。多關注,多去體會周遭環境的一切事物,成功的背後都有其相關聯的要素,如果能夠找到這些要素加以排列再組合,往往會出現驚豔的場面。只要有心,以周遭為師,創新的源泉源源不絕。
        創新不只是驚天動地的發明,當周遭 的一切活動處得很協調,其中一定有些共通的元素,就是這些元素讓一切活動顯得很協調,其中一定有些共通的元素,就是這些元素讓使用者沒有任何的壓力。這種元素存在人類歷史中由來已久,普羅大眾以想當然爾的態度接納,雖仍有不滿足,卻又有說不出的怪怪的,是一種習慣領域。這些都是創新的源泉,最近又被炒熱的使用者體驗與感性設計、設計思考等等論點,皆由此觀點出發,從周遭的事物來發掘新奇。從客戶的行為來找尋需求。
        接下來談談創新的第五個重點,讓體驗成為創意成功推手 (Secret of succeeding brands are shifting of experience)
        既然創新是在解決生活上的問題,那體驗將是最好的創新點子測試舞台。很多工程師設計東西,有很好的Idea,也有很棒的技術,卻總是孤芳自賞,以燙金的心態把產品推出市場。好技術、好東西不見得會是成功商品的哲理,是不變的原則。客戶從需求的角度來看產品,要能夠感動使用者,讓使用者有一種"你比我了解我自己的感動",滿足了需求,也解決了問題,自然就是好產品。
        更高招的是,解決問題的過程,衍生新的需求,是創造需求的感動,這就是感性需求追求的目標。如何將好的點子,除了快速做出雛型機,商品化以外,盡可能的讓客戶體驗,讓客戶做為概念的測試者,是創新成功的最佳手段。
        iPhone成功後,使用者感受到APP的力量,成為市場主流。後來賈伯斯推iPad的時候,也有很多人不以為然,總認為兩者產品特性與機能太接近了,重疊性太高,會多買一台iPad的人應該不多,有也可能會排擠到既有市場。
        結果讓很多人跌破眼鏡,很多iPad的買者就是iPhone的使用者。使用iPhone的體驗,讓這些人對於在特定用途上有了更多的期待,此時iPad能夠滿足iPhone不同的畫面需求,那種體驗的效果讓兩個產品都是贏家,而不是排擠效應,是一個很好的案例。
        設計思考也好,感性設計也罷,都是從客戶行為來掌握需求,進行產品測試的過程,模擬情境不如直接讓客戶體驗,以客戶體驗來為產品說話。

2015年5月18日 星期一

管理其實也可以很easy--創新的十個重點-II


接下來繼續談談創新的第二個重點,就是『向最好的學習,然後超越他』。
一般人總是認為最好的已跑在前面,很難超越,特別是本身屬於後進者,結果總是跟在別人後面,只能看到領先者的背影。前一陣子很多人在討論大陸山寨問題,甚至都動到總理說話。山寨不是目的,也不是結果,山寨只是一個過程,如果沒有這樣的想法,一昧的複製與抄襲,永遠進不了大雅之堂。如果沒有歐美的先進公司與技術,大陸再怎麼做,都不可能出現馬雲這號人物。
找領域裡最好的做為標竿,向其學習,但別忘了,那不是終點,只是想要超越的一個過程,最終就是以超越最好的為目標。有這樣的企圖與壯志,創新的源泉源源不絕,創新世界敞開大門。
第三個重點是:『以終為始,從理想的結果往前推(Think from ideal result)』。很多的習慣領域,是以啟始往前推動,走一步算一步,所謂的加法法則。加法法則很容易在遇到挫折的當口,為自己找個藉口,躲避失敗的口實。
這樣的情境出現在很多日常管理,如專案管理的時程計畫,加法法則的情境下,就是不斷的望後推,結果專案績效都被藉口給吃掉。採購管理也是一樣,以材料費+管理費+利潤的加法法則已無法競爭,以為了賺取利潤,必須控制材料費與管理費的減法法則,會逼出很多的可能與無限。
設計更是如此,先決定好最終的目標,再往前推進,有一種破釜沉舟的念頭,來設計產品。壓力大自不在話下,卻有無限的可能,創新往往就此產生。最近很流行的翻轉教育,也是這樣的邏輯。不是把教材教完了,而是追求教會了。為了追求教會了,教學方法自不該一樣,於是新的教學方法如雨後春筍,創新力量源源不絕。

2015年5月14日 星期四


地球日過了,歡歡樂樂的一天,大人小孩同歡,世界是否就此變好了呢?地球是該高興?還是該感歎?人類無止盡的消耗地球資源,卻想用一天的時間拯救這個已千瘡百孔的美麗星球,人類也太天真了!

地球日的意義是甚麼?帶給小孩的是一個甚麼樣的感覺。歡樂嘉年華?還是希望給下一代一個正確的生態理念?一場又一場的活動,是推廣環境保護的意義,還是浪費了更多的資源,滿足了局部人的目的?

毋寧說,當代人在享用過度資源的同時,要回到過去簡樸、共生的生活,已是不可能的事實。對下一代的教育,不需要談拯救,不再加劇破壞地球,才是地球日的實質意義。

遺憾的是,檯面上高喊著地球日,做環保救地球,檯面下還是依舊過著奢華(對資源的浪費而言)的生活,無濟於事,身體力行,才是地球日的根本之道。問題是,改變現代的生活方式,對當代人而言,太難了!

EF(Environment Friendly)環境友善這個名詞,第一次石油危機讓有心人士感受到地球不是無限的,1970年代開始被列入企業社會責任(CSR)的一環,大力推廣。幾十年過去了,人類對環境的破壞,並沒見到改善,反而有變本加厲的戕害這個美麗的星球的現象。直到極端氣候出現、洛杉磯大乾旱(2015)、沙漠化等等….問題出現,日本福島事件讓人們看到自然界的反撲,人類承受付利息的代價。只是地球已千瘡百孔,需要好好的調養。

Sustainability可持續化經營,是最近常見的名詞,似乎有掩蓋過EF的趨勢,成了主流價值。可持續化環境友善看似一致,仔細推敲,存在些基本論點上的差異。人類的自大與狂妄,總認為可以透過科技與人為措施,讓地球持盈保泰,那就可以永續了,這是可持續化的觀點。環境友善強調尊重與愛惜,從減量、再利用、再生的觀點,讓生態有個喘息的空間;可持續化經營,強調人定勝天,對於地球資源的應用,以替代為思考方向,結果就是替代能源的出現。新的方法,創造出新的問題,再來解決,循環不已。

譬如,太陽能發電,看似可以解決傳統電力供應帶來的能源枯竭、環境污染等等問題(1),其實不然,太陽能發電的生產過程,對地球的破壞,絕對不下於石化原料發電的傷害。太陽能製程的能源耗用、污染製造、能源效率、後續的處理,更是問題重重。依壽期成本(2)的觀點來看,太陽能發電成本絕對高於傳統發電。解決一個問題,衍生新的問題,是想以地球日來拯救地球的一種人類自大狂想症!

電子產品的快速發展,對於地球的傷害,恐怕是很多人難以相信的事實。以前的產品設計理念強調產品的性能、機能外,可靠性的設計,是決定產品價值的一個重要維度。現代的電子產品,只關注到機能的提升,產品隨著技術快速發展,可靠度與壽命越來越短,製造出來的高科技垃圾,對地球的傷害,絕對不比石化原料帶來的傷害輕。

風力發電也是一個替代潔淨能源,那是以人類思維來看的觀點,對環境的影響,生態系的破壞,似乎都被淡化了。地球日的意義是甚麼?對環境友善的精神不是熱鬧與否,也不是要回頭過苦行僧的生活,是要找到人類與地球共生的方法。

傳統的環保強調3R(3),存在可靠性、成本與性能等矛盾的問題。使用再生紙,是一種理念,對於強調降低成本的單位,絕對無法實踐其環保理念。後來才體會到,真正的環保從傳統的3R,轉進到Reduce與碳足跡(Co2)這個概念,亦即減量就是最好的環保。

與其在地球日如拜拜的浪費資源,只滿足口頭上的環保,倒不如身體力行地實施個人生活環保公約。工程師在產品設計過程,少用材料,降低能源耗用(4)、減少使用有害與高度精煉材料等等。使用者多多體驗簡奢生活,維持尊嚴與舒適的生活,卻不失浪費與破壞,也是需要理念來支撐。這些理念對於習慣於當下方便與便宜的資源生活,不可逆已成事實。如何透過地球日的宣導,向下紮根,讓次世代的一群,至少有不再加強破壞,才是地球日該有的態度。

今日看到到處都是地球日的活動相片,華麗過度似乎掩蓋過活動宗旨,如果以碳足跡(Co2)的角度來檢視,這些活動的本質都偏離地球日的宗旨了!有感而發,謹在此與同好共勉之!

 

1:替代能源並非可持續化經營該有的態度,是一種迫於無奈的發展。使用替代能源,並非人類本念維持地球的永續,是因為石化原料枯竭,不得不採取的對應措施,卻由於對應措施只看到取代的一面,忽略了衍生的問題,讓問題的處理,出現見招拆招的現象。

2:壽期成本,又稱為生命週期成本,涵蓋前期的購置成本、使用成本、品質成本、後期的報廢處理成本以及對環境衝擊的機會成本等。傳統對成本的觀點,著重在使用成本,忽略了從資源機會成本,以及使用後的處理成本。譬如:核電能源的運轉成本最低,也最乾淨,然後續處理,燃料棒長時間衰退期的保存與對環境影響成本。萬一使用不當所造成的影響,就難以以當下的觀點來評估。

3:傳統環保的3R,指的是(再生)Recycle(再利用)Reuse、與(再製造)Remanufacture。因為再生過程,需要投入能源處理舊資源到可用的程度,衍生的成本比原生材料貴。如再生紙,從脫墨、打漿、清潔等等程式,都需要投入龐大的能源。加上再生過程,紙張特性大大不如原生材料,必須加入新紙漿以維持必要的性能,成本自然比較貴。

4:降低耗用能源,是工程師的價值體現之一。可以省下1uA的耗電量,看似微不足道,積累出來能源耗用,是最直接的環境友善措施。產品本身的能源耗用問題外,對於供應鏈上的Co2消耗的考慮,是考驗工程師創新的歷練石。開發產品雖然不易,在層層限制條下,考慮到EF,如果沒有理念的支撐,創新難以呈現。

2015年5月12日 星期二

管理其實也可以很easy--創新這個詞

那天去聽了一位日本設計師的分享,很輕鬆,與在台灣認知的設計師是有點不一樣。這位仁兄的名字叫做Tachikawa。 提出了創新的十個要點,覺得有好多的理念吻合,就仔細的聽看看有和高見。果不期然,簡單就是美,沒有結果不叫成功,創意以大地為師,學習再超越.....值得再分享。用點篇幅來談談創新的一些小撇步。
創新的十個要點如下:
 

1.     不用怕沒經驗,嘗試的做(Don’t care whether you have experiencedJust try it.)

2.     向最好的學習,再超越之(Learn the best thing first And get over with quality)

3.     以終為始,從理想的結果往前推(Think from ideal result)

4.     眾生為吾師,向周圍學習(Learn all surroundings of the project for serendipity.)

5.     讓體驗成為創意成功推手 (Secret of succeeding brands are shifting of experience)

6.     觸類旁通,應用類似的現象(Finding new engagement is from seeking similar situation)

7.     多元、開放與專業,建立多樣、小型的團隊(Make good team and work with their advantage)

8.     擴大疑問的範圍(Expand your given work to fundamental mission)

9.     超越自我的慾望,發現更大的欲求(When you have greater greed, you will surpass your selfishness)

10.  從內心向外發掘對手(Find other inside of yourself)

今天就來聊聊這十個要點。
首先第一要領提到不要怕沒經驗,就是盡力做看看,這點是很多創意人的盲點。對於熟悉的事物,似乎沒有任何抵抗就能進入工作狀態,對於沒有碰過的東西,無從下手就停住,裹足不前,這種現象是創新的最大敵人。
沒有人天生甚麼都懂,如果沒有經驗就不敢嘗試,那如何積累出經驗?對於不熟悉的東西,只要掌握住一些關鍵的連結,能夠觸類旁通,還是能找到切入點的。與其擔心經驗問題,不如以原理原則做看看,出現異業種交織出來的火花也說不定。
再說,經驗是最糟糕的老師,是管理名言。經驗會讓人停留在成功的過去,不敢往前踏出去。一旦嘗過成功的甜頭,很多人就會把成功當成一個最高點。既然是最高點,有不可被打破的神話,如此一來,就再也踏不出去了。巴西球王比利的座右銘就是最好的都還沒出現,其理在此!
忘掉經驗,不要管有沒有經驗,以設計的原理原則來思考,清空了思路以後,才可能裝水。滿滿的酒杯,甚麼都裝不進去,應該很多人都知道的道理。

2015年5月7日 星期四

管理其實也可以很easy--互聯網思維-III 細緻化管理-II

那天為了確認台灣服務業的整體水平,除了銀行業以外,其他服務業的細緻化程度到底水準落在那個水平,特地到了SOGO百貨公司一趟。SOGO在台灣,算是一家不錯的百貨公司,有日系血統,管理也應該是引進日式管理,服務上應該會看到日本人的那份ˇ細緻化。
選了一個早晨九點的時間,一般百貨商場都十一點開門,但超市部份九點就開門。第一個進入超市商場,後面也陸陸續續很多客人進來。到了地下商場,發覺到有點亂的感覺,攤位都還沒就定位,似乎就是告訴先到者,慢慢來,太快了對健康不好。
頭腦一陣昏眩,與我在日本看到的完全不一樣。開門的時候一堆人排成一列,道一聲早安後,回到攤位上,就立即展開業務。不像台灣,九點開門才開始準備,這就是細緻化的表現不到位。
SOGO不也是日本管理體系嗎?這就是橘逾淮變枳的道理吧!難道中國人真的做不到細緻化的境界嗎?又為了甚麼原因?大而化之的民族性,是歷史積累出來的特質,雖已有定型的現象,卻不該說改不了。
自古以來中國歷史上很多偉大的文化創意,如工筆畫、米雕、玉雕等等,哪樣不是需要有超乎常人的細緻化,才可能做到的境界,這只能說現代人太浮躁、表面了。資本主義讓共產主義徘徊在存與廢的十字路口。快速發展帶來的生活改變,更讓每個人都有一飛衝天、一夜致富的夢想。這樣的社會氛圍,人心無法沉澱,看事情就是看到眼前的那麼一個點,要談細緻化,沉澱的時間太長了,沒有人願意接受。很快的,賺一筆就夠了的心態,已成了中國大陸的國粹了。(連馬雲都如此,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