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19日 星期日

管理其實也可以很easy--台灣為何如此沒有創意-2

早上在俱樂部碰到一位許久不見的老朋友,他在竹科的一家IC設計公司,顯示器驅動IC的高級主管。談起最近的狀況,也確實好一陣子不見了,這位老哥一副愁眉苦臉的抱怨著,又是一家紅色供應鏈的受害者。
最近聽到的消息已是第三家企業了,都是因為大陸實施進口替代,要求蘋果公司要向大陸供應鏈靠攏,結果傷害最深的就是台灣與韓國,特別是台灣的蘋概股。
要怪誰?怪談灣政策的不爭氣,怪台灣廠商的短視,怪台灣企業的無創意.....一個國家的GDP成長,幾乎已只能看蘋果的臉色了。如此治國之道,如何不出事?蘋果的最大問題在於Iphone系列並非擴大手機版圖,只是市場替代而已。基本上手機市場已趨飽和,這奘情況下,此消彼長的鐘擺效應,以蘋果目前的實力最強,其他品牌自然吃鱉,受到排擠效應。
產業競爭的三個板塊,技術競爭、價格競爭與成本競爭。優勢企業以創新與精湛的技術,走技術競爭,屬於Leader一群,根本不在乎價格,以產品定位來決定價位,再以優勢的供應鏈資源,控制好成本,利潤如囊中物。
價格競爭企業,大都在看到技術競爭企業的產品推出一段時間後,以成熟的材料供應,利用成熟曲線優勢,以價格做最競爭模式,也可以取得一點市場的利基。最後一族是完全以成本取勝,低價策略讓前面兩個版塊的族群退席。
以前這三個板塊,跑完一圈大約是三年時間,每個板塊都有其利基點。遺憾的是競爭白熱化後,板塊的移動,已從三年縮短到幾乎是在六個月到一年的時間內走完。結果技術優勢的族群還是維持其一貫的領先地位,後進的成本優勢族群也在技術快速複製的過程,後發先制,慢慢成熟到可以加快切入市場的腳步,結果就是價格競爭族群受到排擠,甚至慢慢消失,代表性的企業就是HTC。
台灣政府與企業,只是依附在蘋果的光環下,從沒有人思考一旦蘋果出狀況,或是蘋果被政策指使後(這次紅色供應鏈及是如此),會有甚麼危機?任何時候隨時都可能出現變化,受害的絕非蘋果本身,是沒有創新能力、只會代工、容易被取代的供應鏈上成員。
對蘋果而言沒有任何損失,反而得到大陸政策上的支持,可以更大方的在大陸市場煽風點火,苦就苦在供應鏈上的成員,連喝口粥可能都成問題了。這是誰的問題?政府、企業都有,最大的問題還是出在台灣企業的代工心態一直都沒改變。沒有商品企劃、沒有戰略規劃,只會賺機會財,難怪馬雲與雷軍不把台灣人放在眼裡。
有創意沒資金,是台灣現況很微妙的一個社會現象,主要就是政策好大喜功,想要一舉讓股票萬點、GDP保四等等,卻不思基本面是甚麼,競爭力在哪?國科會如此、經濟部如此、行政院如此、總統府更是如此、產業則不用說,習慣於奶水的成長,就是看人眼色,創新在台灣,太奢侈了!

2015年7月8日 星期三

管理其實也可以很easy--台灣為何如此沒有創意-1

今天的統計數字出來了,六月份的外銷比上個月下降了13%,國內經濟瀰漫一股衰退的氣氛,行政院緊張,經濟部更不用說,對台灣的經濟發展而言,這是嚴重的訊息。如果再不正視這個現況,台灣的前景絕對不樂觀。
這個數字沒有甚麼特別,是預料中的事,一個沒有創新的產業,除了任人宰割以未,別無他途,從行政院到經濟部、國科會,沒有一個單位有創意,如此的行政官僚體系,如何突破困境?不帶來困境已不容易了。
就如前期個人的經驗談,一個要鼓勵創新的專案,卻把時間與金錢埋沒在文書作業與一堆讓教授拿車馬費,卻不懂創意的人來審查,如何審查出創新的基因?以前沒有申請過SBIR,總以為很高檔,很有創意風。沒想到申請後,才發覺到一點都沒有創新,卻花了你我大把的納稅錢。
要從SBIR申請表格的設計談起,大概只能打30分的水平,不要說沒有創意,連一個文書自動化都談不上了,還能藉此審查創意?要深入談到內容,更不用在奢望創新可能出現,那是一種設計來為很多人創造商機的設計,一點都不科學與效率,最重要的是很多邏輯不對。
也難怪,經濟部只是有錢,甚麼都不懂,讓專辦單位於取予求也是必然。專辦單位本身沒有創新能力,自然無法以創新來設計流程。一個只重視防弊的系統設計,如何有創新的可能?
也難怪常聽到很多企業申請SBIR,原來就是把研發出來的產品的過程,拿出來寫出一份好計畫,加上有人專門賣計畫製作的課程與代寫計畫,你說台灣的創新會有救?創新是給未完成,甚至剛想出來,還沒定調的概念。這種概念本來風險就很高,也因此才值得政府以公家力量來協助微型企業。沒想到協助微型企業,居然還要微型企業自己安排財務調度,才同意給於審查,如此官僚,還能談創新嗎?
最近看到幾個單位開辦SBIR計畫創作班的課程,總算搞清楚狀況了,原來經濟部是製造機會給這些單位賺錢,所以在計畫書上與申請程序,盡量給于不方便,讓申請單位不得不求諸於這些單位,代寫或是上課了解如何製作SBIR申請計畫書。如果台灣政府還是停留在那種高高在上的官僚作風,再幾百個SBIR還是無助於微利的改善,更不用談到創新之島。
這次的SBIR申請,讓自己對經濟部與SBIR徹底的失望,一個沒有創新的經濟部,加上沒有概念的專辦,處處以施小惠的方式來給點小錢,台灣要出現真正的創新,就看運氣吧!或許把案子拿到對岸申請,說不定可以拿到更多的資金,可以考慮考慮!
財政部國稅局的所得稅申報流程再造,是公務體系最成功的一個變革,成功的關鍵因素就是圖利他人(老百姓)。願意以對納稅義務人利益最大化為原則,是最典型的顧客導向思維,成功絕非偶然。同樣是行政院部會,為何經濟部不會如此作為,主要是高高在上的官僚作風,因為企業需要資源,有錢是老大的心態,讓所有的政策都是讓納稅人來求我的思維,自然申請系統就無法單純了,單純表現出經濟部太沒有水了!

2015年7月6日 星期一

管理其實也可以很easy--台灣為何如此沒有創意

台灣有創意,這是從政府導媒體,一直標榜的台灣第一。說自我感覺良好很多人不甘心,說是一堆人唱衰,又能滿足多少的自尊下的自卑?
台灣的創新如此如此了得,為何還是微利收場?如果創新只是為了微利,那又何必浪費腦力,空口談創新。創新不是掛在嘴巴上,也不是靠幾個人就得以奏效的,可惜!台灣的政客(當地政府)把創新搞成口號似的亂喊一通,自然會出問題。
我同意台灣的創新能力很強,但那是侷限於詐騙集團與貪污腐敗份子。這些人有很高的創新能力,卻沒有好的價值觀,以致於道德淪陷。
最近因為新技術開發成功,除了申請專利外,想要借重SBIR的力量,來協助微型企業。期待滿滿的去請教申請的方法,以及表單,令人意外的是,號稱資訊王國的台灣,在一些文書作業方面,居然還是傳統到不可以,終於可以體會到競爭力每況愈下的原因了。
SBIR是經濟部為了扶持微型企業的創新,設立的一個補助辦法。立意良善,卻因為找錯了負責單位與審查委員,SBIR成了企業拿研發補助金的一個方便門。SBIR找的教授們沒有一個有創新的概念,只想要從審查案子得到更多的數據,以利自己的發展。結果創新的種子不只沒有出現,還出現一堆靠寫計畫書賺錢的單位,與教人寫計畫書的課程,這就是台灣的創新環境。
今天來跟諸位談談SBIR的諸多問題。
第一:SBIR目標是微型企業,可預見的資本額就是很小,卻要求自籌金額不能大於資本額。這樣的一個限制,意味著申請SBIR的單位,一定要資本額上一個規模,請問那還叫微型企業嗎?
第二:SBIR的申請表格是以傳統的Word檔為之,欄位沒有連結無打緊,資料的輸入,就是需要重複的打字,沒辦法對於一些共用資訊(如公司名稱與地址、電話等等),輸入一次資訊就好了。結果只要其中有個資料變更,整份計畫書又要重新檢視一遍,這就是號稱資訊王國的台灣政府創新鼓勵案的做法,一點都沒有創新的引子。
第三:任何創新設計都從市場調查開始,到市場行銷為止,可是SBIR卻認為市場調查不應該涵蓋在內,不知是審查委員不懂產品開發程序?還是主辦單位自己擴大解釋?PDP(Product Delivery Process)本來就是從市場調查開始,才可能有市場領導的機會。習慣於做me too的台灣企業,不認同新產品開發要從市場調查開始,可以理解。評審委員等教授不知道產品開發是從市場調查開始,那台灣的創新基本上可以說是沒有希望了。

2015年7月2日 星期四

管理其實也可以很easy--八仙樂園粉塵爆炸的省思-1 企業經營永續之道

防災工作不可免,是災害預防的重點。預防與治療,對人類而言,雖都能夠琅琅上口:"預防重於治療",反應在實際的行為上,卻是不見棺材不流淚,防災意識薄弱得讓人驚心動魄,特別是中國人。
日本可以說是天災最多的國家,地震、颱風、暴雨、海嘯等等,也因此養成日本人與自然共存的生活觀。既使如此,還是以防災為國家的重點政策。日本企業每年都有一次全國性的防災演習日;每個家庭都會準備急難救助包,保存期限十年,就希望不要用到,但實際上還是會在期限內找個時間用掉,當作演習的一部份,形成另外一種產業(急難救助用品產業)。
台灣的防災,了不起就只是做到颱風、大雨等,也僅只於呼籲,基本上也沒有甚麼做為。至於地震、海嘯等,根本沒有任何意識。八仙樂園的粉塵爆炸,對一般工廠而言,那是公安衛很重要的一個基礎管理--粉塵管理。企業必須有完善的措施以避免粉塵爆炸,意即粉塵本來就是一種極不安全的物質。這樣的物質被拿來當娛樂用品,本身的常識認知就極度缺乏,明知故犯的話,那就不能原諒了。
喊醒台灣人的防災意識?太難了。全面品質管制的最高境界就是再發防止,就是希望能夠讓學費不要重複的繳,可惜沒人在意,也沒人會提出有效的方法,只因為TQM已不流行了。
把問題拉回到企業經營,企業談永續,絕對不能只看眼前,必須往前看五年、十年甚至更久的未來,才夠資格談永續。今天在電視上看到日據"阿政與愛莉"的一幕,阿政是日本第一個做出威士忌的釀酒師,堅持品味絕不妥協的專業偏執,與業務甚至老闆都造成緊張的衝突局面,就是堅持。花了幾十年功夫,總算做出符合自己品味的產品。
可惜好產品不一定暢銷,當時日本正值戰亂時期,景氣蕭條,加上對於蘇格蘭威士忌的煙燻味不熟悉,結果慘敗收場,甚至投資者都以回收投資即可,要求讓酒廠關門。專業與營業的衝突在現實社會屢見不先,好產品不一定暢銷的道理也很淺顯,歷史卻不斷的重演,就是那份專業的偏執與商人的唯利是圖的兩種不同特質的矛盾。
一位前輩從大阪到北海道來鼓勵阿政,阿政說了一句話:"釀威士忌是一份與未來接續的工作,現在釀的酒,放在橡木桶中讓其熟成,後人才可能品嘗到好的酒。所以無論如何,每年釀原酒是必要的工作,否則就無法持續。....."
這句話聽來好熟悉,這不就是企業經營,戰略人資所討論的人才的選用育留嗎?沒有新人進來的企業,或者新人沒有經過熟成,就立即追求戰功的用人之道,結果一定是衝擊收場。這就如急就章的原酒,沒有經過熟成,根本不可能成為好酒。或許可以從外地買進原酒來勾兌(就如企業從外面挖腳),會失去酒的原來堅持的品味(企業文化)。原酒、熟成、勾兌的不斷試煉,慢慢淬煉出釀酒師品味的獨特風格,這就是酒的世界,也就是企業永續的基因。所以才會有5年、十年、十五年....等等的陳年酒,再再都是前人釀出來的酒,後人發揚光大的。
企業的知識管理不也是如此? 新人進來如原料,經過煉製成原酒,每年份的原酒會隨著時代改變而不一樣。如果企業堅持企業的過去文化思維,當時代劇烈變化時,一定會出現格格不入的文化衝擊。結果就是一句話終結:"現代的年輕人,太難管了,根本不知道他們心裡想著甚麼!"葡萄酒如此,威士忌如此,人才更是如此。還是要依當年份的條件,做出最好的原酒(找到最合適的人才),進行熟成階段,這就是教育訓練與技術創新的過程。讓年輕人不會停留於一個五年,而是由五個一年熟成出來的功夫,是人才培育與訓練移轉的意義。
當時阿政為了堅持自己的信念,要釀出不輸蘇格蘭威士忌執著,向舊老闆提出辭呈那一刻,老闆說了一句話:"你是一位很好的技術員,但你不適合當老闆。老闆有責任讓週遭的人幸福,而不只是活在理想世界裡。"現實社會,阿政太多了。
為何好酒不成功?這是商品企劃的層次了,下期來談談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