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31日 星期四

管理其實也可以很easy--創新與技術的午後邂逅-2

最近兩岸都在鼓勵創業,幾乎已到了走火入魔的境界了,就是恨不得全民創業。騰訊又以一億美金的價格併購一家新創公司,是最近網路上的熱門話題,有一股驕傲與自得的味道,卻被經濟學人打臉。
現在的創業環境,無論在美國或是兩岸,都瀰漫在一種賺一桶金再說吧的心態。結果成立公司的目的是為了讓Google併購。很好啊!這不就是新創公司的價值嗎?看似如此,問題嚴重,原來新創公司成立的目的只是為了賺一筆錢,而不是要經營一家好公司(有理念的)。
好公司不多,大公司比比皆是,卻都只是短暫的。小米風光五年,已看到拖不動的老牛窘態。模仿、不用浪費在未來的投資、找代工、只要搞好營銷就一切搞定的思維,注定公司的敗象。雷均在全勝的時候不懂得為未來做點投資,是這種暴發戶型企業的通病,也難怪日本超過150年的企業超過15,000家,大陸卻只有五家。
兵荒馬亂都一樣,中國有革命與被世界大戰慛殘,日本也經歷過戰國時代的兵荒馬亂,同樣也是二是世界大戰的發起也是受害國,為何這些企業都還能夠屹立不搖?主要在於經營者的經營理念。
大公司追求規模,成長與市占的魔障下,無限制的擠壓市場的空間,讓本來商道成了戰場,把可以透過商業模式塑造繁榮的經濟發展,壓縮到成為中產階級退位的M型社會。再過度集中與扭曲的經濟活動中,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社會的不公平現象越來越平凡,帶來的人心不平,以非經濟問題而已,成為社會問題的根源,可惜還是有人沾沾自喜於這種紅海戰略。百年對企業是永續的第一步,對歷史只是滄海一粟,這些短視的成功者總是迷信有錢可使鬼推磨的道理,結果總是要臣服於自然法則的循環。
小米的急起急落,百度的山河變色,光伏產業的今非昔比,NB產業的瞬間消音,與宏達電想要再成立新公司玩VR.......等等的現象,都是歷史上屢見不鮮的例子,可是沒人會在意,畢竟管理學者有錢的不多,誰會用自己的錢賭一把!

2016年3月29日 星期二

管理其實也可以很easy--創新與技術的午後邂逅-1

創新可以從很多面相切入,並無所謂的對錯,這是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最大的差異。自然科學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數據與論證是唯一的判斷基礎,而社會科學卻是在不斷的變化過程,追求最佳的解答,可永遠找不到那個答案,卻無法用自然科學嘗試錯誤的做法來驗證,畢竟社會科學有不可逆的一面。
如果以自然科學的方式來看待經營管理,凡事都有其最根本的目的性。目的清晰是事情往前邁進的重要動力,也是有效評估的基礎。但是在社會科學的運作上,目的性往往難以說得清楚,似有似無的目標,或許該說目標是隨著成功機率的大小而改變,結果就是以成敗論英雄,無所謂的最佳解,於焉出現各門各派的管理學說與經濟理論。
最近有一本書,"國家偷走了我的錢"談了很多非當道的論點,證實了當今世界出現的詭異經濟現象,其中有個論點很有趣,與最近大陸熱門的創新氛圍有相當大的連結可能性。特別是各國大肆印製鈔票,讓很多沒有意義或是必要的投資出現,創新的本質已慢慢不再只是問題解決的需求,連結到的只剩下商業利益(不該談價值,價值與利益是兩個構面的問題),而少了理念的結合。
俗話:人一走,茶就涼。
一杯茶, 佛門看到禪,道家看到氣,儒家看到禮,店家看到利。驚怕被冷落的人,看到世態炎涼。
茶說:我只是一杯茶水,你想什麼,什麼就是我,什麼也是你。
如果把茶換成創新,不也是蠻傳神的對比嗎?每個人看到的都不一樣,是因為自己的選擇解釋,這就是利益觀點,所以從商業模式來看,創新本來就是服務商業利益的。不管怎麼說,既然都是一堆商業人士在談的東西,要撇離利益觀點談創新,太出世了,自然無法免俗地談商業利益,那麼我們還是回歸到商業的創新來思考。
商業利益只有成敗論英雄,再好的模式總會有過氣的時候,不斷的創新,雖不代表最好,卻也是一種戰略的驅使。
Apple的成功來自創新,是賈伯斯一個人的成功呢?還是企業文化的成功?還是系統制度的成功?
3M的創新能量有目共睹,一直被拿來當標竿。15% Free制度,被津津樂道地想要模仿、抄襲,世上都還未找到如此有創意的第二家企業,其成功之道在哪裡?
杜邦,在慶祝200周歲的那年,訂下了下一個200年的願景目標,關鍵在於聚焦(Focus),這又如何與創新連結?.....
日本超過150歲的企業有兩萬多家,中國只有五家左右,差距如此之大,為何?要說動亂,日本也是經過幕府、二戰洗禮的國家,與中國的處境,很多地方並無多大差異,那為何有此結果?日本的百年老店不談創新,應該說他們把創新隱性化了,但是工匠精神與企業文化讓這些百年老店,追求的不是商業利益,而是品牌的傳承,結果反而出現商業利益。套句時髦說法,企業存在的目的不是賺錢,那是結果,也就是說賺錢的企業都有一股不容易被模仿的理念在支撐。
反之,汲汲於賺錢的企業,很容易被世俗的流行文化所牽引,最後失去了本身最有價值的品牌與理念的獨特性,成了紅海戰場的尖兵,創新的目的只剩下賺錢。短視的結果,讓創新難以持久發展,最後消失在山寨文化的浪潮中,百年成了奢侈品。

2016年3月26日 星期六

管理其實也可以很easy--創新與技術的午後邂逅

對於這個主題,有點繞口令似的,容易讓人搞不清楚。當然創新與技術本來不就是一家子嗎?為何還會有邂逅的場合?
會提出這樣的議題,算不上偶然,是好久以來就想要談談的話題。最近兩岸三地,唯一共通的大概就屬創新這檔事了--創新。文創、創新、創業.....等等口語,充斥在整個華人世界,似乎沒有創新就甚麼都不是,有創新就可以打片天下無敵手,問題有這麼單純嗎?
當然,創新很重要,也是支撐社會進步的原動力,但創新不是喊出來的,也不是靠一張嘴撐出來的,當街頭巷尾都在談創新時,創新的生命已告一個段落了。宗教神聖,卻在世人過度強調與包裝下,低俗化到不可以。有人假藉真主的名義,可以義正言順的行不人道的恐怖行為;到處都聽到宗教迫害與宗教的黑暗面。不是宗教不好,是被過度渲染的結果。
同理,創新無罪,被過度的渲染與誇大,讓創新成了最不值錢的管理活動。看到一堆人談創新,開口閉口就是問到:"有沒有成功案例?"意味著只想透過成功案例的學習,快速複製創新的結果,而不是創新,不用想,創新已死!
"你看到別人看到的,你想到別人想不到的",就是英文字Discovery的最佳詮釋。創新,意味著前所未有,既然如此,何來參考、學習?坊間對於創新,不該如此說,應該說連政策執行者對創新的定義都太草率了,自然會出現草率的創新文化,不足為奇。為此闢個專文來談談創新的議題,釐清一下創新的真諦,讓事情更單純些。
"午後"是個讓人慵懶的時候,吃完午餐,會有一股想要休息的動念,這是正常心理現象,不要大驚小怪。這樣的心情,思緒是柔軟的,沒有太多陽剛的好勝情緒,對於不同觀點的看法或是意見,包容性比較高,選擇午後來個邂逅,不是很愜意嗎?
創新是甚麼?為何會與技術邂逅?
這要從創新與技術的關係談起,是先有技術還是先有創新?還是創新與技術本來就是攣生兄弟?自有人類以來,為了生存,人類不斷地進化。在智力上慢慢有了突破,很多的生活方式被創造出來。這些都是創新帶來的結果。可以這麼說,創新帶來人類的進步。
創新過程中,技術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沒有技術的創新,很可能只是一個失敗的案例(早期Apple發展出來的電子書--牛頓),或是點子而已。技術是創新推動進步的原動力,如果將創新比喻為一個未開發的目的地,技術就是前往目的地與在目的地生存上必要的能力。
太多的創新論壇、創新社群與創新研討會,對於創新的討論,浮濫的程度,讓人擔心,創新幾乎已到了菜市場買菜的程度,全民創新蔚為一股風潮,這樣的發展令人無法樂觀,過度強調的結果,會讓創新失去真面目,山寨反成了創新的代名詞。
技術是實踐創新的主要元素,談創新,就不得不談技術研發。有技術研發能力,創新才有支撐,也才能實踐解決問題的條件。問題是有了創新的點子才來找技術?還是有了技術再來找點子?在經營管理領域,將之劃分為Leading與Follow兩種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