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2日 星期三

管理其實也可以很easy--變調的勞資關係

先看看這片報導:

取材自新頭殼"立法院民進黨、國民黨、時代力量三大黨團,5日再度於衛環委員會中,為《勞基法》修法合演一齣荒謬大戲。但隨著立委散會、歹戲收尾、法案出了委員會,輿論依舊圍繞法案中的文字上不斷批判。但從現實論斷,政府大發慈悲多給勞工7天假、改採週休二日,讓各位有吵有糖吃,在台灣勞動意識普遍不彰的情形下,「過勞之島」的污名就能洗刷嗎?

根據高教工會在5月公佈的研究報告,台灣自今年1月起「法定工時」由雙週84小時,下降至單週40小時,但這條法規實行半年來,實際執行情況卻不彰,勞工的每週平均工時,僅比去年減少0.38小時。

先不論這份數據的真實性,但從數字上可以發現,「法定工時」數字的下降,確實無法與實際執行狀況相提並論。因此,如何透過公權力有效介入執行面,讓實際的勞動狀況不至於與法條上出現極大落差,才是重點,否則政黨或勞團無論提出再多優惠勞工的機制,也是枉然。....."
這種事情吵來吵去都無意義,問題的根源在那,反倒不是重點了。失焦與意識形態掛帥,讓問題變得複雜多了。其實管理沒有那麼複雜,擺脫意識形態的話:
以下為個人觀點,請指教:
放眼世界,勞工受剝削的情況總是沒有停歇過,為何?
古時候走奴工制,勞資糾紛這件事,反倒單純。勞工是財產之一,照顧勞工,維護財產,是業主的權利與信念。
曾幾何時,勞資對立到幾乎成了漢賊不兩立的地步,又為何?全球化與Out souecing是元兇,卻被有意無意的淡化,反倒逍遙法外。
Out sourcing
的出現,是製造方為了降低成本,將生產基地移到低窪處(未開發國家),原來的就業機會喪失,形成的社會問題,如滾雪球般的壯大,貧富差距越來越嚴。
到處都看得到勞工抗議聲不斷,資方把功勞歸在本身的戰略睿智上,忽略了勞工受到的不平等待遇,壓榨本來就是目的而不是手段。要靠勞撿來解決這類問題,可能只會製造出更多的貪瀆案件罷了,官商勾結的問題又形成另一個面向。
好企業的經營比大企業的經營難多了。經營理念,照顧員工的心,是企業的最高指導原則,太難了。郭台銘厲害,只是大氣,難說好公司,畢竟股票才是他關注的焦點。企業三安,安股東、安員工、安企業,是無法只靠政府的一到把關措施就得以奏功的,要靠的是社會氛圍、文化與公民教育,才可能改變。
你說,問題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