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8日 星期四

管理其實也可以很easy--虛實、長短、快慢、大小....一個茫然的時代

好久沒有寫文章了!看看日期,半年即將過去,是偷懶?還是.....
前一陣子登入的程序不是很順暢,也懶得去好好的研究為何,只知道Google為了資訊安全又多了好多的程序。
對技術提供者而言,毋寧說是件好事,卻因為太專家導向了,簡單的程序成了繁瑣的記憶考試,似乎要每個使用者都成了AI。總而言之,荒廢了半年多的空白版面,讀者早已搬家去了,少了一份激情,做起事來都不帶勁,是茫然的一段空閒。.....
文思泉湧,每每聽到作家能夠文思泉湧的寫作都好羨慕,是本身的思緒不夠靈光,主要的還是對主題的關注度。對於台灣或是華人管理圈,看到一堆時髦的東西,令人眼花撩亂,舉凡創新、微創新、平台經濟......等等。
GE裁員一萬人的消息,震驚了製造業,精準點應該說是傳統製造業,似乎老公司的窮途末路到了。平台經濟當道的今天,互聯網+讓商業模式抬頭,人人無不都是在以創造獨角獸企業而奮鬥著,但企業經營的目的就是這麼簡單嗎?
永續的話題談了不少,總是有一股老掉牙的氣氛,都甚麼世紀了!還談永續.....老套!四十多年的管理經驗,看到好多的企業的興衰,一個議題總是圍繞著思緒無法排除,那就是企業存在的目的是甚麼?就只為了賺錢嗎?.....
對於台灣的未來,存在的是M行理論的實踐,極端好像已成了台灣現代版的必然。贊成與反對少了對話空間,辯論只是浪費時間,是典型數位世界。0與1的世界沒有對錯,畢竟那是由位元逗成的資訊,並不具備那種變化沒常的心情反應。
自戀與媚俗,是設計者的兩大禁忌,卻又是普羅大眾的常態。台灣好、台灣棒、台灣就是第一.....這是典型的自戀狂。台灣不行、井底之蛙、不知天高地厚.....,又是一群媚俗的批評者。這兩種聲音當道的台灣,自然無法有理性的辯論空間,楚河漢界的困境,打破就是需要革命,否則.....
管理領域有很多的理論與工具,如策略規劃常用的SWOT分析,可能已經被打入冷宮不見天日了。罵之、滅之、毀之、藐視之......大有人在,都甚麼世紀了,還在用這些老掉牙的工具:網路世界、平台經濟、SWOT根本無用武之地....等等的說詞,充斥於管理領域,是這樣子嗎?
古人有馮京當馬涼的說法,以管理界對SWOT分析這個工具來說,不也是充斥著這樣的味道嗎?這個世界最有趣的就是,越簡單的模型,看似無奇,卻無法被根除的東西,一定有其深奧的生存之道,SWOT就是代表之一。對不懂的事情,最佳攻擊就是詆毀之,讓其失去立基,自然就不需要想辦法去了解。卻也因此少了進步的空間,這是自戀設計!

2017年5月30日 星期二

管理其實也可以很easy--經營戰略的虛實整合-4

一旦願景目標產生共識,從一個念頭,轉化到具體的目標,是虛實整合的第一步。當然,其中還是有很多的細節要展開,篇幅的緣故,就不在此贅述,以後有需要再詳談(願景揭露)。
這個部份不容易搞定的原因很多,經營者的動念,可能是在一個偶然機會產生的;也可能是由幕僚協助做出一些概念,讓經營者選擇喜歡的;也可能只是趕時髦的,東施效顰的畫個大餅....。但這些都無所謂,經過完整的跑一遍程序,很多該想的、該注意的、該面對的問題自然會浮現出來,躲也躲不掉,除非放棄。
還有一個領域也是中國式願景工程容易失敗的原因,那就是企業文化。中國人揣摩上意的現象很普遍,不只員工喜歡,經營者常常在有意無意之間,塑造出這樣的企業文化而不自知。揣摩上意的經營計畫,最大的敗筆是粉飾太平。沒有客觀的分析,只有選擇對老闆喜好的範圍做文章,那樣的願景工程,如何成事?況且,"成功是最糟糕的老師"這句話是經營者的最大盲點,揣摩上意絕對無法掃盲。
一旦有了方向(願景),也訂了高度(戰略目標),接下來就是經營需求的盤點。盤點經營需求做法上,有一種作法是先盤點現況,再思索未來,從兩個時間帶中進行落差分析,是Much better的情境。一脈相承是這種做法的好處,策略的連續性比較強。相反的,也因此失去了破壞性創新的條件,重點在於持續改善,MBO的管理模式是此種模式的代表。
十年前Nokai市佔率第一、有很好的經營理念,技術也是業界的佼佼者,卻在iPhone問世後,節節敗退,最後不得不黯然退出市場。論經營管理、市場、技術,都沒有消失的條件,卻在幾年內完全失去蹤影,原因何在?持續改善是很好的經營手法,但如果潛在競爭對手以破壞性創新手法,顛覆傳統,很可能就此一闕不振,回天乏術。
願景工程本就是一種破壞性創新的經營模式。經營者為未來設定一個幾乎不可能的任務的目標,充分展現經營企圖心。不看本身有多少實力,不看資源與條件,只以願景目標來倒推,盤點經營需求,再回頭來看本身的資源,進行落差分析,屬於減法法則。要突破落差,有非作不可的決心,是Must的做法。

管理其實也可以很easy--經營戰略的虛實整合-3

如何讓願景工程的"虛"與日常管理的"實"整合,是一套系統化的工程,必須按部就班來,無法跳躍走近路,今天就來談談經營必勝戰略的虛實整合。
虛與實本來都是存在你我周遭的兩個面相,就像太極的陰陽兩極一樣,只是因為虛本質的虛無飄渺特性,摸不著,說不定,瞬息萬變,少了系統的運作,會如天上飄的雲一樣,隨時風起雲散。
那該如何做呢?把看不見的東西,變成看得見的;再以看得見的,管理看不見的,就是重點。願景往往只是一句話,不超過十個字的一句話,是形而上的哲學思考。雖說經營者都是經過深思熟慮,淬鍊出來的願景,應該有足夠的深度吧!其實不然,經營者的思緒很多元與複雜,可能一個偶然機會,想起一句話。覺得這話不錯,意境也好,就會把這句話當成願景來看待。是否能達成?要如何達成?達成後的價值如何?一開始都是空白一片的,這夠"虛"了吧!
哲學的東西會比科學的東西有深度,卻捉模不定,往往須要領悟方能開竅,這樣的東西,如何管理?如何執行?自然寸步難行,太虛了!所以要把虛的願景,轉化為實的願景目標,有兩個工程是關鍵,其一為願景描述,另一為情境描述。
願景描述:以說故事的方式,提出願景的說明。這個故事可以以Why?What?When?Who?Which?How?(5W1H)模式來說明。當願景描述出來後,很多的議題會浮現檯面,這時可以再檢視一遍願景的妥適性。願景描述還有一個效用,就是願景揭露。透過說故事的方式,把願景當一個故事,向員工發佈,共同接受打造願景工程的使命。讓同仁知道為何而戰?為誰而戰?價值主張等等...有助於共識的達成。一般都是透過共識營來完成此一目標,所以叫共識會。
情境描述:當願景描述後,還需要提出願景工程想要達成的目標。當目標達成後,利害關係人會有甚麼好處?那時的周遭情境是如何?同樣可以以說故事技巧來達成。一個有高度的願景工程,會產生激勵的效果,讓利害關係人都有所期待。很多願景工程往往只看到想做甚麼(What?),卻說不出為何要如此,更不用談如何做了。

管理其實也可以很easy--經營戰略的虛實整合-2

變革管理有三種模式,分別為應變、預變與創變。
事到臨頭見招拆招,即應變也。應變沒甚麼不好,只要做好風險管理,應變機制夠快速,彈性夠大的話,不失是個好戰略。然事情總是如意者少,失意者多,一旦碰到事情,無論在時間、資源與條件上,都會出現緊迫壓力。彈性夠的好處是在見招拆招過程,可以迎頭趕上,避免變化帶來的衝擊。反之,一個不小心,可能六代積蓄,一代虧空的情事比皆是。
隨時抱著有備無患的心態,做好萬全準備,以迎接變化的來臨,此即預變也。
預變者絕對有洞察先機的遠見,凡事沒有遠慮,必有近憂的穩健經營,計畫能力是這種企業的強項。因為有預變的想法,會對未來的變化,進行預測與沙盤演練。審度經營需求與本身的資源,做出萬全準備。這樣的企業,對於未來的掌握度,會比應變的企業,有更高的關注度。相對的,因此在機會的掌握上,也有更高的感度與優勢。
常聽到很多經營者提到,現在環境變化如此之快,計畫比不上變化,還想那麼多,中長期計畫....哼!一副不屑一顧的態度,結果這類的經營者,往往是鎩羽而歸,黯然退場。就是因為環境變化太快,所以更需要戰略規劃。不見得百分之百的掌握,至少平常只做少許的修正,足可應付變化帶來的衝擊;沒有計畫的企業,等於每天都在做計劃,一個不小心,中箭下馬是常態。
百年老店為何不易?簡單的邏輯即可說明。100年經營,大概要換三個經營者。每個經營者,在經營一家企業的過程,每年做幾個決策是必然的工作。如此算來,三十年期間至少有上百個決策要下。百分之九十九的概念在這裡不適用,因為只要一個決策錯誤,很可能企業就消失了,Kodak的DSC產品戰略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遺憾的是,越是經驗老到,越是成功過的經營者,換下這種症狀的機會越大,結果就是飲恨敗北,難進入百年大堂。從這個角度來看,建議各位,對百年老店要多加尊重,任何能夠百歲的企業,都有其獨到之處。
而最厲害的人是那種不甘蟄伏的經營者,跟隨對他們而言,太沒骨氣了;準備好應付變化的戲碼,也太消極了,只要讓池子的水混濁了,沒有實力的企業,自然要被淘汰。這類的經營者,會是挑起變化的一族。創變的人因為是攪亂春水的人,對於變化的預測,已都了然於胸,就等著收割便可。Microsoft、Amazon、FB、Google、Apple.....等等,都是這類型的佼佼者。
創變型的企業,有一個特色,就是擁有獨特的技術能力,這點剛好是台灣企業的罩門,也難怪如此的陌生。

管理其實也可以很easy--經營戰略的虛實整合-1

空中飄的東西,要如何掌握到手中,依靠的絕非一句話。願景是企業中長期經營大業,日常管理卻是一步一腳印的例行公事。再偉大的工程,都還得從最基礎的"一"開始。沒有正視"一"的存在,直接要邁入"十"的世界,除了掠奪以外,別無他法。從虛無的世界,定義必須做甚麼(WHAT)的過程,有太多的程序必須加以有效驗證其可能性,可能性的高低,並不意味著成功機率的高低,那是戰略思考的範圍,隨著經營者的個人風格而異。
定義好目標與價值,透過種種程序(經營需求盤點、能力資源盤點、落差分析....等等)的沙盤演練,設定必須下手的輕重,擬定出一套有效的經營戰略,並展開具體的行動計畫,落實到日常管理,是願景工程成功的不二法門。少了這些程序,最後難免淪為口號一句,最常見到的就是:--"成為華人世界第一的...","XX業界的奧斯卡..."等等的口號。不為什麼,只因為少了虛實整合,只看到虛無飄渺的概念,少了務實面的執行方案。
虛實整合,是讓願景工程偉大的首要議題,沒有"實"的執行力來支撐,"虛"的永遠只是一個念頭、口號的層次。大部分的願景工程之所以不了了之,也源自於此一現象的不斷複製。問題出在哪個環節?經營者?管理者?還是執行面的能力?都有,硬要比較重要性的話,經營者是成敗關鍵。
大部份的經營者被一個印象綁架了,那就是曾經成功過。成功是最糟糕的老師,以前的成功,難以保證未來還是會成功,況且企業經營談永續,偉大工程的延續,往往需要後代接班人來承續。日本千年老店"金剛組",成立於西元580年,今年算起來已經是1,437歲的企業了,還是屹立不搖的站在商業舞台上。不管IOT的衝擊,不知互聯網的競爭,也沒有所謂的大數據或是雲端的衝擊,只是一個經營理念:"做好該做的事情"。因為執著,所以有很深厚、不易被取代(甚至可說已無人可與之匹敵)的技術與文化,所以活得自在。
Nescape這家公司有些人早已忘記了,是網頁軟體的始祖;Yahoo風光不過三十年,最後還是黯然退出舞台,換手易人;Nokia曾經是手機業的霸主,短短十年時間,完全消失了蹤影(雖然品牌尚存,實質上已不是本來的Nokia);Kodak、藍莓手機、.....好多的科技新貴,早已不見蹤影了。"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是市場競爭最殘酷的寫照吧!
百年不易,在文化?理念?技術?商業模式?還是經營者的能力?.....回首看看三十年來市場的變化,靠技術取勝的企業,大概就是20年光景;靠商業模式取勝的,也差不多如此;靠經營者能力的,30~40年會是個極限,靠政策支撐的企業,更不用提了.....(只要看台灣的電子慘業即可窺究竟)。反觀那些長青企業,"文化"是領頭羊,"經營理念"是主軸,"技術"與"商業模式"只是與客戶互動下的一個自然產物,豪不做作,不用靠噱頭取勝,所以能長久的與客戶對話。
回頭再看看最近檯面上的企業,強調分享經濟的UBER,為何會落到過街老鼠的地步?除了新鮮感外,最重要的是走在法律邊緣的商業模式,守法者不為之、不守法者怕出事,頂著創新模式的幌子,違法事實根本無法改變(司機需不需要職業化的問題),如何長久?Airbnb的模式也是一樣,本來是分享經濟,最後成了另一種商業行為(民宿),與台灣的黃昏市場如出一轍;阿里巴巴如果沒有後面的手撐住(政策),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黑心模式(假貨、劣質產品),會有今天的局面嗎?這些企業要想長久,可能不容易,因為客戶的感覺會隨著市場情境改變,商業模式只是反映出一個短暫的現實而已,本身並不具備核心能力。與百年老店相比,這些企業會是Nescape的翻版?還是Yahoo的複製?拭目以待。
那如果不管"虛",只重"實"的話,是否會好一些?不容易。改變不會是順其自然的結果,就是有人不願意順其自然,扮起攪亂一湖春水的手,混水好摸魚的現象,製造出一些有遠見的梟雄。世界上唯一"不變"的真理就是"變",唯一"確定"的就是"不確定"。如何改變以應付不確定的變化,有"應變"、"預變"與"創變"三種模式。

管理其實也可以很easy--經營戰略的虛實整合

受到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電商(EC)也跟著快速成長,有如脫韁野馬,快速崛起,形成產業的翻轉態勢,席捲了傳統的店頭門市業績。很多人對於傳統店頭的存續,抱持悲觀的看法,認為以後都將是EC的天下。O2O的話題,成了檯面上的唯一,好像少了線上,線下就活不下去了,互聯網+的世界,都只看平台眼色。
曾幾何時,EC產業又掀起一股店頭風,雖然同樣是店頭,卻有截然不同的風貌,是一個店頭變革。新的名詞叫"新零售",又是一個變革的趨勢。"新零售"自然與傳統店頭有所不同,不是提供一個讓線上客戶逛街的場所,也不是把線上交易線下完成的目標,那並沒有帶動額外的業績,意義不大。是希望透過"新零售"榨乾客戶的荷包的一種商業模式。在"新零售"的模式中,充分運用雲端、大數據、以及新物流的整合,達到客製化、即時化、資產效率極大化的經營。"新零售"當然也強調O2O的整合,只是內涵大不相同,容以後找個時機,好好談談"新零售"的商業模式。今天主要是想來談談,虛實整合的概念延伸,如何運用在經營戰略規劃上。
很多企業,在公司治理上,願景規劃是經營者的重要經營課題。大部份的企業會進行戰略規劃,擬定一個願景,設定戰略目標,展現經營者的企圖心。戰略規畫過程,包括戰略目標(GOAL)、SWOT分析、戰略地圖(Strategy Map)、KPI.....等等。平衡計分卡(BSC)應該算是最常被用來做為經營智略思考的一套模式。
然而,一套又一套的規劃模式,有一種趨勢,似乎要把系統弄得越複雜,越能表現其高度,讓雲端(雲深不知處)的境界充滿戰略規劃領域。結果,很遺憾的發展,大部份的企業,弄出來的,只是一個框架。空虛的願景,就是一句口號。這樣的口號,沒有實體執行力的配合,日常管理,根本無法與戰略連結,願景只剩下一句口號,老闆喊爽的口號!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為何?少了虛實整合的緣故。想到"新零售",看到虛實整合這幾個大字,聯想到戰略規畫的KSF(成功關鍵因素),一時興起,就來談談,"經營戰略的虛實整合"!
願景、戰略、目標,是形而上的東西,帶著濃濃的哲學味道。企圖心值幾個錢?願景的價值又何在?企業講求穩健經營,不該是有多少實力做多少事嗎?這是傳統MBO強調的目標管理模式。九零年代的商業管理模式,隨著科技的神速發展,標竿學習成了另一門顯學,企圖心雄厚的經營者,不甘一步一腳印的匍匐前進,強調戰略高度的願景管理模式成了檯面上的主流。但必較是一個未來中長期的目標,期間的戰略推演,無數的預測與選擇是關鍵,但預測與選擇其實都是一種未定數--"虛"的世界。
從英國脫歐公投、美國總統選舉,一個定理算是被無奈的接受了,那就是預測從來都不準的。既然預測無法準確,就意味著戰略隱含著某種程度的不確定性,這不是"虛"的甚麼才算是"虛"的?

管理其實也可以很easy-台灣之所以會低薪

昨天去參加一個由工業技術研究院主辦的,工業局支持的MFCA(Material Flow Cost Accounting)說明會。標榜著新的觀念(對台灣人來說,雖然德國提出這樣的觀念是1990年,日本導入也是十五年前的事情,台灣最近才發現到)。好久沒充電了,是該了解一些新的事物,以免被時代淘汰。
一大早到會場,是自己記錯時間嗎?已都快開場了,來賓還不到十位。看了資料裡的東西,發現到難怪沒有人來參加,這根本不是一個多新的觀念,是一個台灣人本就忽略的經營管理重點。
聽完了第一節,實在聽不下去了,工研院與工業局與BSI就只是這樣的水平?也知道第一場結束就閃人,很不禮貌,卻也無奈,既然談成本,對於沒有用的東西,在做下去,不是更浪費嗎?
台灣政府的問題就是很追新,卻外行充內行。加上工研院的不專業,以為什麼都懂,已失去本身的定位,自然無法充分理解MFCA的內涵。只要看了一下資料,就知道這在談甚麼了,這就是現在國際上習用的TCO(Total Cost Ownership),更精準一點應該說是Green Cost Management(綠色成本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