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30日 星期二

管理其實也可以很easy:看電視學管理--經營管理首重理念--負電價的意義

負利率時代,是這二十年來的新名詞,將來可能也會出現很多負XX的新名詞,如負電價。繼續談天才主廚之饗宴-2之前,想先來談談經營理念的議題。
這條新聞在台灣,雖然也是新聞的頭版,相信注意的人不多,這就是理念的一種呈現。2018年1月9號的聯合報刊出一則新聞,雖然消息來自中央社,卻是一個耐人尋味的消息,也是一個值得深思的議題,當我們還在爭吵甚麼叫綠能?廢核家園、燃煤火力發電以及PM2.5.....時,來看看德國做了哪些事--有關綠能方面。
這篇報導的主題是發生在2018年1月1號的德國。當天早晨風力特強,發展風力發電的德國,自然受惠於自然的力量,在當日早上6點的時候,德國的風力發電佔全國總用電量的75%。一般聽到這類消息,理應高興才對,仔細以系統化觀點來思考,麻煩也是莫可奈何之事。
雖然當天清晨的風力發電量達到發電總量的75%,是屬於特殊狀況。平常的風力發電,大概只能達到15%左右,所以電力供應有多元化的考量來設計。那一旦風力發電效率大增,其他的發電又無法隨心所欲的控制,多餘的電力又該如何?這是電力供應最麻煩的地方,供應不足麻煩,供應過量又不容易儲存,都是棘手的問題。
結果德國如何處理多餘的電量呢?送給鄰國用,不是賣電,而請花錢請別人把剩餘電量使用掉,形成一種負電價的現象。德國為何這樣做?是笨?還是.....如果當時德國沒有採取負電價的措施,可能會造成負荷失衡,最壞的情形就是全國電力系統的災難(大停電、系統破壞等等)。
電力供應都有一套多元化的風險管理配置方案。綠能發展雖然是趨勢潮流,受限於技術的因素,還有有很多的不確定性,受到自然天氣的影響。因此強調綠能的國家,基本上秉持的,首先就是一個理念。
理念,是一種抉擇,是對某種事物的認同與堅持,高度與價值觀的呈現。經營理念就是經營者創業的一個夢境。德國採取負電價,看起來是一個虧本生意,卻是環保理念所採取的必要措施。這樣的決策,對任何一位領導者而言,都非易事,一個不小心,就會受到嚴厲的指謫,能夠堅持,需要仰賴高度的意志力與決心來支撐。
理念的建立,高度與夢想是基柱,敢築夢又有高度,自信是關鍵,沒有自信的人,往往只能隨波逐流,遑論高度。自信,讓很多的不可能轉向可能。好的領導,往往能夠建立一個基礎平台,做為行動方針,讓可能呈現。有自信就敢去挑戰不可能,透過各種創新,完成使命。到此為止,可以理出一個頭緒,抉擇需要看理念,理念是自信地呈現,而自信需要有創新來完成。這就是經營理念的價值。
德國以環保為治國理念,發展出來的技術,無法從別人身上學到,每一個案例,都是獨特、首次的事件,只能以創新的思維來完成。有理念的企業,不一定會成為大公司,卻會成為好公司,那是一份執著與願景的呈現。
理念能當飯吃嗎?這也是很多人抱持懷疑態度的基礎,畢竟愛情與麵包是難以相容的。如果只有理念,卻沒有發展創新的環境,少了創新機制,專業難以突破,理念終究歸於口號收場。願景、策略滿天飛,卻只看到一堆的抄襲與應付,自然與理念背道而馳。

2018年1月27日 星期六

管理其實也可以很easy:看電視學管理--經營管理談專業

最近電視上上演的天才主廚的嚮宴-2,整部戲隱含著很多的企業經營管理的影子,一個成功企業(或是餐廳),從開始的成功,從成功到衰敗,一定有很其道理。景氣不好,大環境欠佳,資源不足,大概是失敗最常見的原因,但,仔細回頭看,再不好的時代都有成功者;再好的時代也不乏失敗者,這又是為什麼?這個訊息只是告訴我們,成功與失敗會受到大環境的影響,但那不是絕對的,相對的一定有些絕對條件被忽略掉。

在劇情中,有幾個橋段,很值得拿出來談談管理是甚麼。簡單做個鋪陳,這是背景在日本的東京,有一家義大利餐廳。主廚曾經到義大利學藝,回日本開了這家義大利北方的家常菜餐廳。專業的主持,料理好吃的緣故,生意好得不得了,要嘗一下美味,往往必須等到三個月之後。

一切看似完美的故事,突然有一天,主廚病倒了。少了主廚的緣故,餐廳的生意一落千丈,在短短的一個月時間,幾乎已到了門可羅雀的地步,再也看不到賓客接踵而至的影子。餐廳經理是主廚的女兒,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只好外出尋找新的主廚。後來找到一位主廚,來餐廳吃了一道菜後,直接道出,這家餐廳等著關門。讓大夥兒嚇一跳的警語,原因是菜色根本沒有專業。一堆的廚師不服氣的指出,現在的料理方法與原來並無兩樣,是老主廚傳下來的手藝,不可能有那麼大的差異。

這個橋段有經營管理的影子,企業的永續經營,如果一家店只靠一個主廚撐著,主廚萬一有個三長兩短,那該如何是好?企業也一樣,很多企業就是靠著老闆一個人撐著,老闆也樂得表現自己的才華,從來就不會認為這樣的作法有危機。這是企業可持續發展很重要的一個重點,接班的重要,與風險管理的重要。
新的主廚吃一道菜就知道問題所在,後來副主廚有感覺到了,因為在做菜的過程,以前都是主廚採購食材,主廚指導料理的細節,主廚倒了,別人採購對食材的要求並沒有那麼專業與執著,不知道重點。偶而因為不好買到相同的材料,用了替代品,卻沒有注意到不同材料的特性。譬如用了不同的起士,鹹度就不一樣,味道也往往有差別,如果沒有在調味上做點調整,整道料理自然無法呈現原來的味道,對於一般人而言,或許無法察覺差異,只感覺味道跑掉了。但對於老饕而言,那是無法容忍的事情。
這種情形在你我周遭也常碰到,一個覺得口味不錯的餐廳,一段時間再過去,總覺得味道變了,其中原因就在此。這個橋段告訴了我們,人力資源管理的道理就在此,如果服務業只是以SOP來執行服務,絕對會出現格格不入的現象,畢竟每個客人都有其特質與要求。對一家連鎖店來說,統一口味是標準,但對於高級餐廳而言,就是廚師能懂得客戶的味蕾,才配稱之為高級。
在前面的橋段中有一段,主廚還沒病倒前,看到一位夫妻來用餐,經理告知這是一對來慶祝金婚的夫婦。主廚立即到廚房吩咐,菜要稍微煮爛點,味道要調整一下.....這就專業的服務業特質。一旦標榜高檔,就必須有高檔的專業,否則只是用高檔的價格享用連鎖店的料理,自然無法建立高檔的價值感(如台灣的王X)。
其中還有一個橋段很有啟發,那就是洗碗。洗碗是踏入廚師行業的必經之途,一來修心、二來練習速度。洗碗簡單,要洗得乾淨又快速,是基本規格,否則難以達到TTV(Time To Volume)。那位洗碗工,很想學習料理的方法,洗碗的時候常會偷看廚師料理的技巧而分心。主廚看到了,立即提醒他,要學習可以,但手不能放慢。主廚還提醒洗碗的,洗碗還有一個任務,就是察看客人剩菜的內容,正確、真實的反映給廚師。
這是個很重要卻被忽略的任務。客人吃剩的菜,意味著口味不符或量太多等等,可以提供給廚師很好的資訊。這個任務就如企業內的品質人員一樣。一般的品質人員只懂得檢查,結果價值蕩然無存,因為檢查的好壞都跟他的價值無法掛上等號。品質不是品檢人員做出來的,透過檢驗自然無法改變品質,卻只是浪費一道程序而已。看到的結果,把信息正確、充分的回饋給製造品質的人,在前端改變,才有可能做出真正的品質(品質、成本與交期的並重)。
今天先談到此,待續!

2018年1月24日 星期三

管理其實也可以很easy--都更為何如此棘手--系統化思維

"都更"這個名詞,在台灣已走過二、三十年了吧!卻一直看不到有很好的進展,為什麼?
房子老舊、安全問題、住的方便性、老人家行動不方便....等等,都是"都更"想要解決的問題,看起來有百利無一害才對啊!
有新的房子可住,有電梯、安全度也提高了,住的也舒服,都是可以預見的好處啊!那為何都更的問題仍舊如此的棘手,讓地方政府、建商與住戶都困擾。為何?
其實說"都更"百利而無一害的人,都是些功能主義者,少了系統化思考,就不可能有同理心,最後還是落到利害關係的層面,自然難以有所突破。
先說"都更"對誰的利益最大?住戶、建商、還是政府?這裡面最大的、直接影響到的是誰?政府只要出一張公文,辦點公聽會,出一點小錢,給一些容積率的優惠,就可以從"都更"後的房屋稅與地價稅(都更後的房屋稅與地價稅都會大幅提升,或者交易過程的稅收)中,挹注財庫稅收,是最直接與最大的受益者。
建商,從"都更"中得到的是容積率的轉換,以及對公共空間的違規使用(最後結果由住戶承擔),賺到錢後就可以一走了之,沒有任何後續責任要負擔。
但住戶就不一樣了。
一些老舊房子的擁有者,大部分都是年紀較大的,靠的是以前的積蓄或是退休金,買到一個安身立命的場所。在"都更"前不需要負擔管理費,不需要負擔公共設施的費用,可以住到實際的坪數。但新的建築法規,規定的雙樓梯等安全需求,讓公共設施大幅度的增加,結果"都更"後可住的空間減少,費用卻大幅度增加(房屋稅、地價稅、管理費....)。就以一個四十五坪的公寓來說,"都更"後可能轉換到的可住空間,只剩下30坪左右,卻要負擔四十五坪的管理費用與房屋稅及分攤的地價稅。
這些屋主靠的是退休金維生的居多,受到年金改革的影響,收入驟然下降,卻每個月平白要多出萬把塊的支出,生活要如何過?一些沒頭腦的酸民只喊著,"房價提升,可以賣掉啊!"請問,只有一個房子的人,賣掉後要住哪?當遊民嗎?酸民沒頭腦是常態,因為只會隱藏在黑暗世界放炮,不敢負責任的人,看不到實際世界的現實,難免。
這些問題政府方面都不考慮,只會怪住戶無理取鬧(市長居然也跟著起鬨,沒辦法,要選票嘛),這樣的"都更",如何會成功?
沒有系統觀的思考邏輯,自然不會有同理心。建商在商言商,賺黑心錢又何妨,拿別人的公寓來賺錢,何樂而不為?沒有社會責任的企業,只看到一棟棟掛著公共空間的牌子,卻圍著圍牆的大樓,不就是官商勾結的結果?
收入降低、支出增加,雖說住個好房子,眼前的收支要平衡得過,才是重點啊!負責"都更"的政府官員,有頭腦一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