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31日 星期二

管理其實也可以很Easy-永續供應鏈沒那麼便宜

2024/12/31 Anthony Liaw Version:1.1
    最近有點懶,只為一些未來發展煩著,看到一堆的人炒作與公然漂綠,還是有話要說,不得不吐。2024是個奇怪的年,當初大家以為疫情過去了,一切將會蓬勃發展,迎接一個新的未來。一年過去了,股市大漲(卻不是ESG的目標,因為貧富差距更形惡劣,社會問題越來越難見公平)。年輕人被洗腦到無思考能力,企業只賺取機會財,政府只是一手倡議一手違規頻頻,這就是社會公義的部分,也是ESG的重軸戲。一堆企業社會責任的獎牌常勝軍,一一中箭下馬,霸凌等等,都已告知答案,重點是有多人在乎?
    歲末年初,在2024年的最後一天,上來與好朋友說聲恭喜。送別2024,迎接2025,為紛擾的2024畫下句點,至少禮數要到。
    最近看到一個演講,主題是數位化可以降低碳排量,數位化真的能省能源?機房、AI運算、Cloud、邊緣計算、充電等等議題,數位化絕對不是省能源的重點。台灣的Co2總耗費量才2億6千萬噸,佔世界的0.5%,即使全降了又如何?對地球的貢獻微乎其微(投資如果大於減碳的價值,那投資的意義又何在?不就是漂綠嗎?)只要數位化就可以降低40%碳排的科學根據是什麼?未來的能源使用趨勢預估又是什麼?(路徑圖)看來表面化只是讓漂綠深沉化而已。太過膨脹效益的結果,True Value被扭曲,因為看不到True cost與真正的影響力。Google已宣布機房的減碳不減反增(增加48%),理由無他,只因AI與機房的空調系統難以降低Co2的排放量。

    第一張圖的永續供應鏈的挑戰只看到一堆的法規與條文,增加如此多的法遵要求,供應鏈就會減碳?太過天真的,減碳的問題在How而不是What,為何如此,可以參考聯合國的2030 SDGs中間報告的內容。德國企業也開始抱怨CBAM的問題,為何?只因為世人觀點只到What的層次,無法洞悉Why的意涵,How只想撿便宜的上課、辦研討會,單位賺機會財,SDGs的未來性堪虞,永續的前途就看五年吧!
以下是演講會的內容,思考一下,這些都在談什麼?你懂我不懂?我懂你不懂,懂了半天什麼也沒進展,為何?
這張投影片只反應兩件事實,成本增加與物流斷鏈(受到四大通膨風險,碎鏈供應鏈容易出現供應鏈斷鏈的問題,屆時支援都不再是全球化供應鏈那般容易)而且內容談的都只是What?沒有任何How?的手段方法,也難怪聯合國如此悲觀,全世界的機會財主義太強大了。以後企業登記,只要一開始直接要求所有的企業建立這些系統,那不就簡單多了嗎?歐盟執委會的頭腦越來越空洞,台灣市場是最會把空洞化轉為商機的一群,越來越高的吻合度,卻不見得會有人感激的。
一、 對未來的採購而言,「永續」已經比供應商的交期、品質、價格更重要(兩家企業有A家品質、交期、價格與服務都優於B家,只是沒做永續報告書,請問採購該找誰?)
1. 供應鏈面臨的主要議題
合規壓力:包含GDPR、數位服務法、AI法等法規要求。
物流中斷:天災、疫情或其他突發事件導致的營運持續管理(BCM)挑戰。
採購要求:供應商需符合永續標準(如ISO 20400、BS 8001等)以及碳排放、碳中和相關的要求。
Q1.增加成本有轉嫁能力能力嗎?
Q2.這些都合規了,企業得到的是什麼?依然我行我素?還是改變了什麼?
Q3.企業導入如此多的ISO,如何維護管理?標準化部門又是誰?如何管理?越來越沒有效率的經營管理,都在貢獻碳權(新上帝),還是永續治理?
生態治理 & 人權議題:社會影響(Social Impact)、DEI(多元共融)、以及UN Global Compact 等國際承諾。
(企業是為何而戰?只為了聯合國、歐盟?還是真心的思考永續?沒有文化的台灣企業,人資只是老闆的劊子手,嘴臉難看!)
成本壓力:碳稅 (Carbon Tax)、CBAM (邊境調整機制)、ETS (排放交易系統) 等政策可能帶來額外稅費或成本。
(台灣實施碳權收費後,預計每年只會收到60億的費用,請問這對於GNP超過$34,500US的國家來說,是問題點嗎?將來60億碳費專款專用,可能行政費用就要吃掉四十億吧!)
2. 這些相關國際標準 / 指標,您的企業是否已經開始準備?
(導這些的標準對誰有利:
企業:絕對不利,增加成本外,還會養成一種應付的文化,反導成為企業無形成本;
3rd party:當然有利;
政府:無所謂,因為四年就不見了;
客戶;只要不增加成本都無所謂,反正又不是只有一家企業,但等到所有企業窮得只剩下ISO,其他的一無是處時,客戶會如何選擇?根本的競爭還是QCDS)
社會:為所有經濟活動的破壞環境買單,錢入聰明人口袋,笨人只會「人家吃米粉,喊燒!」
ISO 系列:14064–1(溫室氣體盤查)、14067(產品碳足跡)、14068–1(未來的碳中和指引)、45001(職業安全衛生)、27001(資訊安全)、22301(營運持續管理)、31000(風險管理)等。
SRA (GRI)、RBA(責任商業聯盟)、TCFD、TNFD:分別對應永續報告、供應鏈責任、氣候/自然相關財務揭露等等。
EU AI Act、GDPR:歐盟數位規範,對企業數位合規提出要求,包含個資保護、AI使用規範等。
UN Global Compact:聯合國全球盟約,強調人權、勞工標準、環保及反貪腐。(能不能先把國家治理的貪腐問題可視化,再來談其他的吧!
ESG 投資趨勢:包括責任投資原則 (PRI)、PCAF(碳會計金融聯盟) 等。
二、企業治理與董事會責任正被各國法規與趨勢強化
公司法強調受託人義務,董事及高階經理人需要對公司及股東承擔「誠信」與「忠實義務」。現代企業需導入完善的風險管理與內部控制機制,包含 ESG 風險(氣候、供應鏈、人權、網路安全等)。
董事必須遵守的四項義務
Duty of Care(注意義務)
Duty of Loyalty(忠誠義務)
Diligence(勤勉盡力)
Skill(專業能力)
在未來,具備扁平化與跨職能協作的組織韌性,在面對複雜、瞬息萬變的風險時,能更快速整合資源並作出決策。(品質保證的基礎是基於數據的決策
三、結語:實踐文化的核心(整個演講唯一有價值的內容部分
一個組織若要深耕「永續」、「品質」、「安全」等核心價值(這句話應該這麼解讀,一個組織若要追求「永續」,「品質」、「安全」等核心價值必須深耕),需要將這些概念內化成為企業文化的一部分。若能藉由制度、組織行為與員工培訓,讓「ESG」不會僅停留在口號,而是成為公司日常決策與運作的指引。
企業必須面對的永續風險(碳排放、社會責任、供應鏈斷鏈等,還有不斷更新的法規與管理條文)。
企業治理與董事會責任正被各國法規與趨勢強化,必須更積極承擔ESG整合、合規與風險控管。
文化與組織韌性是落實ESG的關鍵:不僅依賴制度,更仰賴所有成員對永續價值的認同與實踐。
這張講義的數據是以終為始的推估吧!2030改善40%的碳排,AI與機房正侵蝕台灣用電安全的極限,政府有做出任何措施嗎?(How?)數位化是耗能源產業(伺服器、UPS、AI、機房、運算、雲端等),越來越高耗,何況數位化只是導入系統,減碳利基從何而來?
經營管理ISO化最便宜,但永續供應鏈管理絕對不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