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1日 星期二

管理其實也可以很Easy-Unlocking profit chain-打開隱形獲利源

Unlocking profit chain-打開隱形獲利源-2023-3-20

很多經營者都在感嘆,小公司沒有資源,小公司沒有人才,小公司沒有管理的本錢...這是台灣1,590,000萬家中小企業最常聽到的感嘆聲。賺錢人人想要,企業也都不卯足了力,就是賺錢第一,有些企業賺得容易,大部分的企業就沒有這麼幸運,為何?人物金的投入都一樣,差異又在哪?問題就在這,運用資源的方法不見得一樣,差異往往就在這個節骨眼上。

以一個最基本的公式(Performance = Output / Input)來看企業經營,Output當然是經營績效最直接的反應,卻不是那麼容易,畢竟攤在太陽底下的事情沒有秘密,英雄所見略同。創造Output的方法很多,今天不談這塊,容以後再找機會詳談。Input這個要素,卻是企業最容易忽略的一塊。料、工、管不就是企業主要的投入資源嘛,有何差異?如果您是這麼認為,那就要請您仔細回去翻翻舊賬,企業無形成本就在這個部分。Input在不知不覺中,無限的膨脹,吞噬利潤。譬如:採購買一個零件進來,結果品質出問題,IQC判了批退,採購就引申出很多的新工作。退貨處理、廠商聯絡、問題處理、補貨程序、生產延滯、交貨遲延、再次交貨的過程等等,遠比所提到的複雜多了。這樣的過程,Output不止沒有改變,反而降低,但Input不止翻一翻,甚至是滾雪球般的放大。

問題是企業營運把眼光都放到Output的追逐,忽略了本身Input的控制,這是吃掉公司營運利潤的無形枷鎖。能夠讓Input的品質成本有效控制,企業的利潤自然浮現,最後競爭力提升,獲利提升,都在Input中決勝負。

採購專業的價值與意義可以分為兩部份,一是創造價值(採購加值);一是維護價值(降低採購的品質成本)。在群裡看到有問採購小兄弟提到鑄件品質問題的討論,看來問題有點棘手,今天就來跟大家先談談採購的維護價值。

組織透過採購程序購買物資,會因為方方面面的不注意,出現品質、成本、交期甚至額外的傷害等等的問題,帶給相關單位困擾(生產、業務、品質、客服等等)。輕則生產受損,或是品質出現問題,甚至不得不重新找替代廠商,增加處理成本...(也就是傷害到公司的利潤來源)

重則使組織蒙受損失,損害的範圍很難估算,包括商譽損失等等...這就是所謂的品質損障成本(沒有做適當的品質投資-品質維護成本,出現的負面成本)。

這種現象的出現,往往是採購的程序沒有完備,特別是SQA(Suppli Quality Assurance)沒有做好甚或沒做。採購的對象不是合格供應商(AVL:Available Vender List),選擇供應商,只是以價格為基礎的買賣,這是小企業最容易出現的狀況,還沒進入到管理的程序。

企業營運過程,為了滿足客戶需求,就必須想辦法讓顧客滿意,要達到顧客滿意的目標,QCDS(品質、成本、交期以及服務)的提供,是基本要件,特別是品質的確保。

採購的首要任務也是從品質保證開始,供應商管理才會以SQA來稱呼。要達到這樣的目標,採購尋找AVL是有個必要的程序(供應商評選與管理)。

一般採購在品質保證的流程上,有個很重要的程序,稱之為PPAP (Production Parts Approval Process,量產材料的承認程序)。透過跨機能的作法,針對參與標案的供應商,以品質保證觀點,做完整的確認(包括AVL評估、價格審查、圖面規格的理解度確認、打樣測試、品質與可靠度驗證、產線CPK、以及供應商供貨能力的完整評估,確認等等)。主要精神是以供應商必須具備有能力足夠做好品質保證自主管理為目標。以確保訂單下了後,不會衍生供應上的問題,造成量產不順或是品質瑕疵等問題,是新產品開發過程,技術部門與生產部門交接最關鍵的一個程序,量產準備最關鍵的一環。

前面提到的那個鑄造件的品質問題,那不能稱之為問題,應該說根本都還不知道問題是什麼。採購對於本身的任務價值,還有待澄清。建議可以透過APS了解採購的價值與任務,方知道必須具備哪些職能,才可能根本解決問題。

加油!

管理其實也可以很easy--談談JIT與VMI -II

管理其實也可以很easy--談談JIT與VMI -II 2009-11-17

        到底甚麼是VMI?主要的意義與做法又是甚麼?為何需要VMI?相信有很多人還不是很了解。就是因為知其然,並不知其所以然,才會衍生那麼多的問題,如果只有一面倒的讓供應商平白增加成本與庫存風險,這樣的生意如何長久?又如何稱得上Win Win 的供應鏈管理?

        SCM的目標就是追求流程整體的最佳化,不該只是找個代罪羔羊,把庫存壓力轉嫁出去而已,有好多的課題必須面對,也必須開誠布公的面對,並且有很好的流程再造的配套措施,才可能達到當初設定的目標。供應鏈管理不該只是一套IT,也不該只是一個機能的運作,把整個供應流程貫穿起來,讓流程的效率最大化的思維,是必須有整體的策略聯盟的。

        當時VMI是如何出現這樣的觀念與做法,今天就來談談此一問題。VMI如果要從頭說起,還是該先談談在日本行之已久的中心衛星體系。概念上是一家中心廠,在旁邊有些協力廠商,而協力廠商又各自有其協力廠商群,如此形成一個中心衛星體系,其實這就是供應鏈管理的基本架構。

        以前沒有那麼發達的IT,所有的運作都只是靠流程與管理來維繫,由於各自小中衛體系形成的協力體系,讓整個供應管理的彈性能夠充分發揮。

        忙碌有時像吸鴉片一樣,會讓人上癮。兩個禮拜連續的課程,給了自己一個合理的藉口--忙碌。順理成章的,很多的事情當然受到影響,其實這些都是人類的惰性。好一陣子沒有上線,該好好的把VMI的觀念談清楚,以方便繼續談教育訓練。接下來我們繼續來談談VMI。

        Toyota當時看到庫存對經營有這麼大的影響,加上傳統製造業以製造成本為主要管理指標,標榜的大量製造(經濟規模)成了經營管理的佳皋。經濟規模雖然看到成熟曲線帶來的效率,卻也忽略了每個程序中,一堆一堆庫存與移動過程的物流成本。為此Toyota做了縝密的評估,才發覺到推式的生產,有太多無形的成本,也都被忽略了,因此產生拉式的生產模式,及所謂的JIT生產。

        很多人都把JIT與零庫存畫上等號,這代表對JIT的理解還不夠充分。零庫存是境界與目標,但任何管理系統的目的都是在賺錢,君不會為了零庫存,連螺絲都採取零庫存式的採購吧!就是因為很多人對JIT只停留在零庫存的境界中,衍生出一籮筐的問題,落入典型的為管理而管理的困境。

        JIT生產的基本要件是依據需求而生產,亦即需要幾個、生產幾個;沒有需要,就不用生產。但要做到如此境界,也必須有幾個前提,分別是:不能用檢驗式品管方式來處理進來的物料,也就是說,做不到免檢的水準,就不夠條件導入JIT。另外還有幾個配套的措施,也必須齊備,否則就達不到目標。這幾個條件就是:『流』、『看板方式』與前面提到過的『QC』。

        要徹底執行JIT,還有一些必要的元素,就是整體物流的考量。此部分後來被運籌管理(Logistic)這個名稱取代,但其實是以拉式生產的為前提,讓TCO最小化的一種思維。先想想JIT適合於供應鏈的那個端口,也就是價值鏈上的重點?

        其實JIT是適合於供應鏈的越末端,效果與價值越高。從使用者與市場的需求來拉動生產,就如水龍頭的概念一樣,需要喝水時打開就有,不用時關掉,不需要準備一桶大水桶的水(庫存),這才是JIT的真義。但物流、運輸有其難以突破的現實,要確實做到JIT的境界,有其難處,除非所有的供應商都是在附近。(這就是後來台灣企業形成的產業聚落的概念來源)

        為了解決這類的問題,IT產業在難以承受的庫存壓力下(IT產業的庫存有其獨特性,就是"一日為庫存,終身為庫存",賺錢與否取決於庫存處理的精確度),後來發展出VMI的模式,也就是把庫存準備好,直接送到中心廠的倉庫,需要的時候隨時提貨,真正達到JIT的境界。

        但這還是要談效益在哪?否則一個新的系統看似完善,整體供應鏈的總成本不是最低的話,那就不是好系統,早晚會變調的。

        結果VMI一傳到台灣,整個變調了。採購不管供應商的成本增加,只是一個簡單的命令--VMI,結果呢?供應商賺的還是一樣的多,但表面上卻有一堆的數字損失(庫存管理、預測失準損失、短、缺件.....等等),這又透露甚麼樣的訊息?聰明的採購,好好想一想。沒有CSR的搭配,VMI只是框架;沒有好的預測系統(DSS:決策支援系統),VMI只會增加成本;沒有互相的共識與誠信,VMI將會是爾虞我詐的另一種面相,讓採購輸得更多。

2023年7月30日 星期日

ESG與永續-產品碳足跡-(各國不盡相同)

2020-9-13

海外碳足跡試行事業,在碳足跡的標示上,非數值標示的標籤,商品沒有貼標籤,有的直接在超市的攤架上標示,或者在網頁上公開標示,等等各種各樣的做法。針對這些狀況,在與消費者的溝通上,必須下一點工夫。

一般在海外有關產品的碳足跡,直接就以「Carbon Footprint of Product」來涵蓋。然而到底差異在哪?「組織」、「國家」、以及「個人」的碳足跡有所區別。碳足跡顧名思義就是「碳排放的足跡」,不管是有形的商品、無形的服務。國家、企業、機構等組織團體也都有在使用。學校或是醫院也都會產生碳排放的事實,甚至個人與家庭排放的碳足跡也必須被考慮。

向海外專家簡單請教碳足跡是什麼?可能會被反問:「指的是產品碳足跡」嗎?在日本稱呼「Carbon Footprint of Product」簡稱CFP。海外則是以「Product Carbon Footprint」簡稱PCF。所以不管是產品或是其他,到底談什麼碳足跡,區別上必要多注意。

台灣在此領域,已開始推動產品碳足跡的標示。上圖就振南鳳梨酥的案例就是其中之一。這是未來的趨勢,也是企業社會責任的一環,更是Scope-3的重點精神。

產品基礎的差異

ESG與永續-產品碳足跡-(LCA的影響不只是ESG,綠色設計才是解方)

2020-8-26

在日本,一提到碳足跡,第一個印象大概浮現出來的就是環保標籤。這是經濟產業省在2008年開始有關「碳足跡」的研究會成立,當初採用的「碳足跡標籤」,使用於參與的企業,貼在商品上做為環保標章的印象很深刻吧!

2009年經濟產業省繼續碳足跡的試運行,並將範圍擴大到商品以及服務的碳足跡的計算與標示。

這裡提到的碳足跡,是以產品與服務為對象,必須注意。在日本產品如果翻譯來自英文的話,是「Product」,但在國際上對碳足跡的定義是,所謂的「Product」是「Product=Product+Service」。有形、無形都包含在「Product」的範疇內。只是日本人習慣把產品與服務分開來看,所以在報告上就分開來記載也比較沒有爭議。

產品與服務的生命週期中,各個階段收集排放多少Co2,貼上碳足跡標籤,是經濟產業省試運行事業推動的第一步。

作為產品(Product)的碳足跡試行成果來說,馬鈴薯片、火腿、香腸等商品,以測試販賣的形式,流通於市場上。不久的將來,在超市或許可以看到碳足跡標籤的蹤影。同時在服務(Service)方面,利用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情報通信技術,作為服務的碳足跡的驗證也正式獲得認可。在日本,可以參考日本政府的網頁(http://www.cfp-japan.jp/)Carbon Footprint of Products-產品的Co2「可視化」,網頁也有定期的更新。

日本在「Carbon Footprint 」這個領域,可以到處看到貼有「Carbon Footprint Mark」的產品,應該是這些措施的提前部署的緣故吧!

經濟產業省以外,以地方自治體為基礎,在「Carbon Footprint 」的議題上,自發性、充分運用區域性消費型的特性,發展出獨特的降低Co2排放的做法。(http://cfp-forum.org/useful/, 日本Carbon Footprint Print論壇)

ESG與永續-沒有終點-(GHG Protocal的改訂,還遠遠看不到終點)

2020-8-21

這是不是氣候變動對策的終點?

作為供應商的立場,有些事情也不得不注意。2010年Walmart、IBM等可以作為代表性的企業,宣布加強SCM的Co2管理,以及訂定削減Co2目標,很多企業感到困惑吧!Apple承諾2030年的Co2排放目標,也是一個標竿。(https://www.techbang.com/posts/80117-apple-has-pledged-to-achieve-100-carbon-neutrality-in-its-supply-chain-and-products-by-2030)然而,對大部份的企業來說,既是供應商,同時本身也有供應商的緣故,往後不管國際趨勢潮流如何發展,都會受到影響,必須更加注意。

2011發行了「Scope-3」、「Product」兩個標準,接下來作為GHG Protocol 本尊的「Corporate Standard」也跟著改版。GHG Protocol的Corporate Standard有很大的一部份是跨國境的智慧電網以及再生能源比率增加、包括家庭在內的區域型電網的小型發電,儲存電力技術的提升,從以前的「Scope-2」(間接從外部電廠購置電力的Co2排放),展開新的一頁。

Corporate standard本來並不是直接計算的對象,Biomass以及碳中和、Carbon offset等等的處理上,加上CCS(二氧化碳回收、貯存)等新技術及再生能源的發展動向而受到注目。

感覺到,這些國際標準幾乎沒有終點地被繼續發展,企業要一對一的立即對應,可能有其困難。再說,GHG Protocol以CDP為出發點,參照標準,進行了很多的企業調查方案,已成為一個影響力極大的國際標準。未來具體上如何對應會比較恰當,現實推進方法的思考,可能也必須做些調整。

作為這些標準的發源地的歐美,投資家的觀點在企業的「環境、CSR、公司治理」為焦點的「責任投資」的意識,比起日本要高出很多,這也是另一個背景因素。

與供應商站在同一個位置,SCM的新規範的出現,顯然不是終點,GHG Protocol是世界上,在GHG的計算、報告、與驗證上最具影響力的標準,威力非常之大,可以預想越來影響範圍將會更廣。

ESG與永續-SCM的Co2管理-沒有國境

2020-8-10

GHG Protocol 「Scope-3」、「Product」兩種供應鏈溫室氣體排放計算標準的開發背景,是受到最近以來,企業或是事業部層次在GHG管理上的大躍進所影響。例如:以2000年前後的狀況來說,無論在「Scope-3」、「Product」等等,SCM的Co2管理以及報告義務等等議題,根本還不排不到討論的對象。

但就單純因為GHG管理,積累的K/H的因素也不盡然,企業SCM的普及,LCA學術面的發展,以及ISO家族(ISO-14040、ISO-14044)等標準的確立,都產生極大的影響。

還有,企業透過環境保護設計(ECO Design、EF Design),追求產品生命週期整體的環境效率提升,設計、生產、管理的活動的擴大,廢棄物處理、Recycle實現的技術面、運用面的發展等等,將供應鏈以及LCA的觀念加入到環境管理的組織設計,企業端的努力也是原因之一。

實現更高的效率的物流系統,運輸單位或是運輸設備廠商的省能源的努力,不能夠忘記。

SCM有各式各樣的企業或是事業體,與消費者息息相關的緣故,單單靠一家企業努力收集Co2排放數據,有其難度,如果沒有SCM上的所有廠家,共同努力來降低Co2的排放,要達到目標,緣木求魚。

SCM整體來看,動不動就跨了國境的關係,資源、素材、部品、產品等等,很多都必須仰賴進口的日本企業來說,強化快速成長新興國家的製造據點以及供應商層次的Co2管理,還有開發中國家適當的氣候變遷對策的實施等等,還有許多的課題慢慢浮現。

ESG與永續-GHG與Scope-3-(從京都議定書一路走來...)

2020-8-3

溫室效應氣體排放的計算、報告,並不是只有GHG Protocol,ISO家族的ISO-14064(組織/專案的溫室效應的計算、報告、驗證基準)、聯合國要求主要開發中國家削減Co2專案的CDM(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s),也都是類似GHG Protocol機制。

最近各式各樣的國際標準的相繼發佈,情況有點混亂。也託了這個現象的福,相關單位正積極摸索如何和諧發展,統一標準。各國際單位,派遣人員互相合作,密切的進行情報交換,希望能夠朝著標準的一致化前進,也有很好的進展。這樣的結果,對於企業在無論在計算、報告格式、驗證等等方面,能夠統一格式的話,自然輕鬆許多。

目前在SCM Co2管理上GHG Protocol Scope-3 Standard屬於最先進的標準的緣故,企業先了解Scope-3 Standard的基本思考模式,建立企業內部的SCM Co2對應體制,應該是最好的方法。

企業Co2管理的進化

最近利益關係人對於氣候變遷、資訊揭露的關心度,年年的增高。已不再侷限於自己公司,涵蓋集團連結以及SCM的GHG排放量的計算,與資訊揭露要求的對應,特別是國際化企業,在事業活動中,慢慢成為經營管理的重要課題。

GHG Protocol Corporate Standard自從2004年改版,已經過16年了,這中間2005年京都議定書啟動第一階段(2008~2012),還有同年EU-ETS(EU氣體排放交易制度)的創立。日本基於溫暖對應法的計算、報告等制度公佈是2006年,以及東京都依據環境保護條例所設定的總量削減義務與排放量的交易制度從2010年開始。2005年京都議定書簽署前後,以先進國家為中心,很多國家為了溫室效應對策,紛紛導入管理制度。結果就是各國的溫室效應排量削減,以及節省能源的各種方策,急速增加。

日本基於京都議定書條例規定,總量排放削減與交易制度率先發佈。同樣美國(涵蓋北美)州與區域水準的溫室效應的規則與制度,與排放量的交易也跟著先行導入。美國2010年開始,美國環境保護省(EPA)針對大規模氣體排放事業單位導入義務報告制度。

世事難料,川普一上台,就全面推翻京都議定書的決議,讓全球溫室氣體管制的進程,一下子倒退了好幾步。未來的發展會如何變化,誰也說不準,政治的因素成了最大變數。然,歐盟本著地球只有一個的想法,還是堅持繼續向前,不遺餘力的推動,希望這樣的理念可以得到支持。2020年的世界巨變,天災、人禍、政治事件、戰爭...,全世界都受到莫大的影響,連狂人川普也不得不收斂許多,問題是這樣就會回歸正途嗎?看來要努力的地方還很多,這條路是停不下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