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31日 星期日

管理其實也可以很easy-消失的地平線,創業精神突然不見了

2023-12-31 Anthony Liaw
那天(2023-12-28)去台中參加亞太善意永續發展協會(ASIA Pacific Goodwill Sustainable Business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 簡稱AGA)的第二年年會。一個活力十足的協會,分工明確,從接待到會務的進行,與年會中穿插的抽獎活動過程,充滿了善意與愛意,讓人羨慕的年會。
是什麼原因?有什麼理由驅動出這股能量?就是因為是「善意協會」就會呈現的能量嗎?想了很久,也仔細觀察了一整天,歸納出幾個小小的看法,提出來分享。
原因很多,成功關鍵要素(KSF)也可以羅列清單,但最主要的原因可能在於呈現出來「當責」的氛圍,而「當責」又來自於「創業精神」的展現。今天就來談談創業精神。
當天看到的場景,有幾個情境值得好好分享,譬如:組織的歸屬感、團隊精神、組織分工、沒有你我他的R & R,互補的任務、媽媽心理等等…簡單說明如下:
1. 組織的歸屬感:這個協會去年才成立,前面八年時間是以聯誼會的性質運作。成員對於宗旨與理念的投契,發起成立協會的議案,於去年正式成為協會。在台灣推廣善意的倡議單位不是沒有,一般非營利組織受限於資源的取得不易,往往只能走一步算一步。這個協會的成員,來自於理念的自發,本身又大多是企業經營者為主,資源不是問題,常說的萬事起頭難在此協會不是問題,對於理念的推廣,依循發展計劃邁步向前,自有其得天獨厚的一面。對於平常熟悉與市場業績衝刺,變化多端的商業競爭,賺錢讓企業把靈魂放在上帝的十字架上,那是忙碌的藉口。每個人都有善念,經商之餘,能夠讓善意發散,讓社會變得更和諧,是台灣人最近幾十年最迫切需要的元素,這樣的理念把善意勾引了出來,為善最樂。
2. 團隊精神(Teamwork):理念的認同,業務推廣上,自動自發地參與會務,有TQM(Total Quality Management)全員參與的影子,可以從敬酒的過程窺探,一定是團隊活動-非個人。協會會務運作以委員會來執行。新創事業,組織規模還不大,革命情懷濃厚,委員會是由全體會員自主認領,形成一個堅強的專案組織。會員基本上都是企業主或是企業管理者為主,平常忙碌中分身照顧會務,誘因不該是金錢,畢竟剛成立的協會不會有太多資源的。理念的認同,願景的揭露,滿足了支撐企業創業維艱的力量,經營理念讓團隊的目標更明確展現出傳統組織看不到的當責氣氛。經營理念是創業者的獨家配方,影響周遭的人事物,卻不容易複製。
3. 組織分工、沒有你我他的R&R:組織與產品一樣,會經歷生命週期的過程:萌芽期、成長期、成熟期最後走進衰退期。萌芽階段是組織剛成立的過程,缺管理、缺資源、缺人、缺業務等等,嚴重點的舉步維艱的困境,是草創初期的困境,此時組織追求的是「我要活下去」。但這個階段也有一個一般組織看不到的現象,就是沒有組織、流程所規劃出來的R & R。一個人當三個人用是常態,主要是那份發自內心的參與感,沒有誰的工作,互補與支援,把事情做好為原則,這就是創業精神的一個表現,多久會消失?第一代創始會員離開的時候開始會出現變化。
4. 互補的任務:就是因為沒有你我他的R&R,業務的互補,形成接班人的氛圍,業務推廣都無需派任或指定,依據會務需求,自動自發的補位,(有人工作忙碌,會有人主動補位)這在NPO組織中,是最難做到的,畢竟會員平常業務在手,參與協會只是經營外的社會公益活動。這種現象有點「雁行理論」的味道,領導帶領團隊前進,需要時自動補位,讓隊形保持最佳狀態。這是一般組織最不容易看到的經營課題。組織內各司所職,沒有KPI就沒有動能的職場文化,都沒錯,卻讓經營績效慢慢流失於組織流程與執掌間而不自知,就是創業精神不見了。
5. 媽媽心理:這也是創業精神的最大發揮。全體都是創會會員,對於協會的運作,就像媽媽帶小孩的過程,從呱呱落地開始,小心呵護的母愛,發揮得淋漓盡致。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在這裡可以看到這樣的氛圍。這也是企業無法維持創業精神的一個盲點,當組織不斷的成長,就像一個家庭小孩越生越多,媽媽照顧小孩就難以像第一個小孩一樣,無微不至,接下去就不能再強調創業精神了,進入組織的成長期,必須面對快速成長的效率追求的組織規劃。
創業精神是什麼?可能很多人都想一虧全貌,卻不容易。組織的成立,不一定都是理念開始,有些也是因緣際會而出現的,要把創業經營與永續畫上等號不切實際。但創業精神透露出來的是一份敏捷組織的精實管理模式,反倒比較接近稻盛和夫的「變形蟲組織」,如何維持?相對對很多人來説,都是痛苦的體驗,畢竟,創業者的心境,沒有時間多想。一旦站穩後,又不想多想,也沒人願意重複艱苦的過往,不知不覺中消失也是必然。
這是一個收穫滿滿的學習,回頭看看自己的協會,可能很多人會說不能等同相比。也確實,會員組成不一樣,成立31年與2年的條件不同,這些都是實情,重點是永續的路上,標竿學習可以少走很多的冤枉路。複製做法只會四不像,複製策略更是買到「永生花」當「自然」來看待,如何找回創業精神,或許也是自己的一個階段修為的議題。
如果聽到第一代創業者抱怨「我們的創業精神都跑到哪裡去了?」不妨告訴老闆:「因為我們成功過…(「來」或「去」!)找得回來嗎?你說呢?當你不再想要改變,或對改變產生懼怕與排擠,或開始只想把事情做得更好、只看到碗裡的那點剩飯、覺得以前的作法都很好,感覺不到學習的重要…等現象出現時,建議可以盤點一下每個人的創業精神(POS : Personal Operation System),因為那可能就是老化的現象。記著!這種狀況不容易自我察覺,有點像精神病。但可以看看周遭的人,是否不再多講新鮮事,只圍繞在過去的輝煌戰績?那就是老化看上你了!

2023年12月12日 星期二

管理其實也可以很easy-談談台灣的價值觀

2023-12-12

昨天去和平東路看篆刻展,順道看看石頭,「頑石不語最迷人」這句話最近蠻有感覺的。

看兩岸篆刻展,順道請教專家,沾一點文化氣息。看石頭的時候,聽老闆娘娓娓道來的石頭經,受益匪淺。平常世俗壓力讓自己有點面目可憎,偶而接觸一下藝術活動,也算是心靈雞湯的一種吧!

說著說著,就聊到篆刻比賽的話題,兩岸在此方面的消長,應該有很多的故事吧!短短的兩個小時的看展與觀石,心情很沈悶,一直問自己一個問題:「台灣人的價值觀真的改變了嗎?」 

故事一:

老闆娘提到,兩岸剛開放的那陣子,台灣人組團到大陸參賽,只要把作品拿出來,都會羨煞大陸的藝術家。好的石頭、美麗的包裝、與光彩的比賽準備...當時大陸剛開放,聽說當地出來參加比賽的,都是以一般不好用的石頭來刻字,畢竟那時的大陸人的收入很有限,買不起好石頭。藝術家未出名前,本來就是苦行僧的條件。

話鋒一轉,老闆娘感慨地提到,曾幾何時,現在台灣人到大陸參賽,都被大陸人質疑:「怎麼都用練習章來刻作品?」(按篆刻領域一般剛開始學習者,會以練習章來習做,費用高是一回事,刻出來的章還只是用來練習,石頭太貴買不起也是現實問題,現在的石頭價格也大幅度上漲,畢竟自然礦物可以開採的越來越少了)。害得老闆娘有苦難言,只能說到參賽者還未出名,考量成本,都是先用練習章刻印。

相對照大陸的經濟改善,文化面的進步需要時間的沈澱,但在硬體面來說,台灣已輸給大陸了。台灣不是標榜經濟發達嗎?藝術品市場表面上與經濟好像是兩碼子的事,其實就如紅酒理論一樣,一個經濟不發達的地方,藝術品市場是難以成長的。

台灣的貧富差距,年輕人已不再打高爾夫球(這不是奢侈品,這是國力的一種表現,看1990年代年輕人每天討論哪洞沒處理好,是國力的最佳表現。現在的台灣,好多與國力有關的產業,都慢慢式微了!更可怕的是年輕人的無感。

故事二:

有位新加坡的藝術家來店買石頭,一眼看上一個18,000元的石頭,看起來是雕刻家,幫客戶選石頭的。石頭漂亮自不在話下,但以自己的條件來看,要下這個手,還是會考慮個一陣子。沒想到那位先生打了個電話確認,只看了相片,客戶就立即決定了。

後來聽小姐與客人對話,小姐說到,以這樣的石頭,在台灣會買的客戶不多。即使會買,可能也會詢價好幾回。那位新加坡藝術家問為何?只因為台灣的藝術品市場,受到經濟的影響,大不如前。藝術家幫客戶治印,這樣的價位客戶難以接受。但新加坡不一樣,收入高,18,000元對新加坡人來說,稀鬆平常,但對台灣人而言,那是一筆錢。原來收入的高低,有這麼大的影響。

台灣的問題出在平均薪資太低,當初是四小龍之首,現在殿後卻還看不到前景,這才是最可怕的現象。韓國的平均薪資是台灣的兩倍,香港為2.2倍,新加坡是三倍,為何?台灣人的天真與理想性的消失,算是價值沈淪吧!

這是個案嗎?不是的,這已是通案了。台灣年輕人的無感與小確幸,是問題的根源。一個笑傲全球的電子產業的國家,平均收入卻是如此低廉,主要原因為何?政客的無能與操弄,企業經營的無效率作為,賺取勞力財的產業政策,如何不成為低薪國家。

沒有足夠的收入,雙薪成為必然的結果,如何不少子化?畢竟小孩的養育費用與教育,不是區區幾千塊生育補助得以解決的。合理的薪資,能夠讓家庭教育健全,不需要靠雙薪來養家活口,才是根本之道,政客知道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最可怕,但知道自己知道最可恨!)

台灣想要奪回尊嚴,該如何調整?很簡單,薪水乘以三,還能夠具備競爭力,那才是世界第一的競爭力,其餘的都只是賺取社會財的投機經營。

2023年12月1日 星期五

管理其實也可以很EASY -樓下的餐廳收攤了-卻看到在大興土木

2023-12-1 Anthony Liaw 
COVID-19期間,很多餐廳都支撐不住收攤了,樓下有間餐廳也難逃百年不易的命運-收攤了!
疫情剛過沒多久,就看到樓下的餐廳大興土木,疑惑之下,請教了設計師,才搞清楚,原來老闆收回房子,想讓小孩有點事做,就想原本出租的就是餐廳,自己也來開家餐廳,應該很適合,就這樣投資了。(有錢人的思維就是如此的帥氣,有個富爸爸真不錯)
請教老闆:「餐廳特色?可賺錢嗎?」以原來那家餐廳的經營狀況來看,市場性夠的,是受到COVID-19的衝擊才收攤的,在此經營就看產品與服務。
老闆的回答很妙:「就讓小孩有事做吧!」哇!好拔尖的老爸,胳臂粗沒話講,台灣人就是這股豪氣,新的餐廳開幕了。
偶而會繞過去看看營業狀況,很多的問號,這樣的餐廳可以維持多久?畫面上反映出來的就是年輕夫婦滑著手機,門可羅雀,應該慘淡經營吧!投資者都說了,有點事做就是了,那還在乎什麼,該算命了吧!果不其然,上個月掛出吉店出讓的紅布條,離開幕還不到一年時間。
早期的統計數字是,日本的企業平均壽命三十年,台灣的企業平均壽命十三年,大陸的企業平均壽命三年,現在這個數字應該都不一樣了吧!應該縮短很多,如果再加上咖啡廳等等的數字。該好好的做功課。(這個問題相信ChartGPT不會回答,有爭議性,哈哈哈!)撇開疫情的因素,貿易戰、反全球化、區域政治、少子化、通膨等等社會與經濟情勢,也讓這個數字大幅下滑才對。沒有最新的數據,還是等查到統計數字再來討論這個面相。
結果今天出門運動,繞過去看到有人在裝潢,顯然是有接手。請教木工頭頭,換手啦!是的,對面一家餐廳,因為座位不夠,生意好常常被客戶訴願,看到這個店面,覺得適合就租下來了。
今天不談宏觀經濟,只談微觀生活,同樣一個地方,為何一家餐廳應接不暇,座位不夠被客人投訴?一家卻門可羅雀,最後草草收攤,結束營業?今天來談談企業經營這個話題。
一個沒想贏的經營,如何贏?不贏也正常,只因沒有贏的基因。個人以「贏」這個字寫過一篇文章(請諸君上部落格搜尋)。中國字造字不是隨興,也不是蕭規曹隨而已,是有其時代性與造字的邏輯。現代人早已把中國字造字的六大法則拋諸腦後,甚至想要去而快之,這是文化傳承上的無奈。中國字的六大造字法則是: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每個字基本上都有其來龍去脈。
譬如說「贏」這個字,是由幾個元素組成,分別是「亡」、「口」、「月」、「貝」、「凡」。也就是說,想要贏,必須有五大覺悟。現代人強調享受,那是生活的層次,沒有壓力不叫工作,只是中國人習慣把工作與生活混為一談,忽略了目的與手段的關係。工作是手段,為了賺錢過好生活。在台灣則只剩下工作,沒有生活。搞壞身子是一回事,不懂生活更是可惜,最主要的是沒有生產力的工作,追求生活是奢侈品。台灣的平均薪資只是韓國的一半,低薪資高成本,如何談生活?
經營企業是要提供生活的條件,為的不只是個人,是社會問題,獲利是最基本的目標。企業獲利需要有好的商業模式(市場與營收)與生產力(Cost)。今天利用一點小篇幅,來談談「贏」家法則。
經營企業要「贏」的首要條件就是「亡」,要有背水一戰的決心,經營企業不像擺攤,要開要收隨興。企業經營如果只是談賺錢,那是短暫投機的目標,每天算帳;如果企業經營談永續,那是一條不歸路,沒有回頭的空間,因為是社會問題(一旦經營不善收攤,將會有多少家庭會受到影響),不是一個人飽、全家飽的概念。
其次企業經營要做到「口」,有口皆碑,讓體驗成為活廣告,口耳相傳的體驗經濟,為企業帶來未來經營的條件(先進指標,沒有OKR的神聖,卻很實際)。口碑的形成,日本的品質大師「狩野模型」,是一個可以作為參考的理念。最近日本公司品質沈淪的很嚴重,這是一個值得深刻探討的問題(台灣的品質還不到可以拿出來被公評的程度,只是法尊的層次)。
有這兩個條件還不夠,重要是否有獲利,也就是「貝」為中心支柱。一家不會賺錢的企業,領導能力再好,理念再好,口碑再高,決心再夠,都是無濟於事,終究回到原點。有前面的兩大條件卻還不賺錢的經營,代表還有經營盲點,畢竟有了錢才能夠吸引好員工、投資好技術、為未來、社會與地球投資佈局談永續。
賺錢人人都想要,卻不見得人人會賺錢(條件好、很努力、也很有概念卻不賺錢的同好,建議盤點一下問題,總是有些盲點待打開,特別是有加不完的班的人。)經營企業要有系統觀,組織、人才、產品、開源與節流,「產品力」與「生產力」是靠系統打造出來的,不是一個人的舞台秀。看到老總忙前忙後,個人光環亮麗,卻不賺錢的企業,建議想想這個問題,可能是少了系統觀(傳統管理說的人治還是法治)。「月」這個條件指的是經年累月,永續不能只看碗裡的飯,也必須想想利益關係人碗裡的東西,那是生活的層次,幸福感不是一兩天的事。中長期計畫、年度計畫、月度計畫、日常管理等等,百年老店都離不開這樣的系統運作。
最後就是「凡」,這個字很微妙,做不好會成為「煩」-焦慮。萬丈高樓從地起,天下事一個人做不完,天下米一個人做不了,靠一個人的企業,榮景就是三十年,打造團隊,把目標逐步的完成,最主要的是能力與生產力。學習很平凡,工作很平凡,該做什麼事很平凡(Action Plan),可是在強大的領導力之下,人才成了凡夫俗子,個個像奴才,資源耗盡於無謂的管理與程序中(Busy do nothing),結果低薪水、高成本的現象,成了企業裁員的藉口,初衷不見了。
「贏」家法則,從平凡的生產力追求開始,一步一腳印的,讓員工的職能充分發揮(Productivity)並與時俱進(Training system);資源有效地展現投資效益(ROA);提供滿足市場需求的產品(Product & Service);讓客戶愛不釋手與競爭對手敬佩與競相學習的對象;有品質(生活與工作)的領導與高效的經營團隊(ESG SMT),才有可能塑造出幸福與永續經營的組織文化,難否?高薪水、低成本的幸福企業!
樓下的餐廳之所以撐不到一年,用贏家法則來檢視未免小題大作!但少了目標的工作,打發時間並不是生活,更不是工作,是一份沒有經營文化的想法。對於小孩的教育,不是本文討論的重點,但真的愛小孩,這樣的失敗的代價,是否還少了「學習到了嗎?」的成本。個人覺得很可惜!

2023年11月22日 星期三

管理其實也可以很easy-採購管理的軟實力與硬實力

 

採購與供應管理人員的軟實力Supply Management Business Acumen

2018/1/18 Anthony Liaw Version1.02023/11/22 Version:2.0

好一陣子了,現在很流行談軟實力,似乎硬實力不重要,軟實力才是重點,這是一個現實的反應,卻也是價值的另一種面相。甚麼是硬實力?甚麼是軟實力?如果沒有一個合適的定義,談這些東西,只是浪費時間,課堂上教授換取學分的材料罷了!軟實力的抬頭,毋寧說是社會能量提升的一種表徵,也是社會邁向成熟的必然。

中國大陸用短短三十年時間改變,在一線城市,幾乎再也看不到破舊與老化的影子。這是一個值得尊敬的進步,卻也是一個讓人若有所失的結果,看到的是一種同質化到幾乎都是樣板的改變,這就是硬實力的表現。

有錢、有政策,可以做到其他地方看不到的效率,硬實力很強。這樣的發展背後,看到有錢的好處,卻買不到生活的尊嚴,也不知為了發展,失去了甚麼。根據統計,外國人到北京的停留天數,從平均五天掉到不到三天,只因為沒有甚麼好看了!這是得與失之間的平衡。交通問題、貧富差距(下流社會)、生態多樣性、生活品質、環境破壞..等等,還有很多的面相沒有浮現出來,這就是還沒看到軟實力發揮的結果!

從智慧資本(Intelligent Capital)的角度來看,智慧資本有三個領域,分別為KSA(KnowledgeSkillAttitude)K知識,在管理學者的權宜措施之下,劃分為產、銷、人、發、財的領域分類,也是專業科系的由來。S則是知識的實務運用衍生出來的技巧,是實務面的能力,需要時間的考驗。A態度則是不管那門專業,在目標達成上、問題處理過程,業務推展的程序,用甚麼樣的心態來執行,套句最近的熱門話題,達到匠師的過程,就必須有一些看不到的能力(工匠精神)來搭配,工匠精神也是一種軟實力。

簡單的為能力做個分類,硬實力是扎實的功夫,由知識與技巧的磨練出來的。也由於專業本質上的差異,分門別類的細分之下,形成各種不同領域的學門,學術用語上稱之為專業能力。就因為學門的緣故,之間的籓籬堅實厚重,難以跨越,形成一道道的專業城牆,出現文人相輕的現象,即所謂的本位主義。

 


軟實力則是過程中的沉澱,發出本身的理念。從理念衍伸出價值觀,會在業務執行過程,自然反應出來的能量。運用硬實力()的過程,一種不容易看得出來,不容易被複製與套公式的能力。套用學術用語,核心能力()、管理能力()、以及價值觀…..等等皆屬之。

右圖是一個陀螺,如果以陀螺來比喻企業經營,沒有外力陀螺無法自轉;同樣,外力用盡陀螺也會停止,要讓陀螺不停的轉動,就如企業追求永續一樣,一分一秒都不能鬆懈。陀螺的尖端就如經營者的理念,支撐著企業的轉動。往上是管理系統

(),再往上就是(,,,,)的專業系統(),可是有一股力量看不到,就是人的部份核心系統()。平衡、整合與協作,是讓陀螺轉得久的不二法門。

最近最熱門的話題當首推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知能」,國科會翻成「人工智慧」,但很多人認為不妥,個人認同此一看法,所以用「人工知能」來稱呼)。很多人研究的方向是甚麼職業會被取代,這些人都忽略了一個事實,既使沒有AI,很多職業也會被取代的。譬如:UBIKE讓很多自行車行與計程車蕭條;讓速食麵萎縮的不是競爭對手也不是AI,而是美團外賣,Foodponda,UBER外送等等…..商業模式掛帥的當下,競爭對手不是同行,而是看不到的創新能力。

職業會不會被取代,端看這個職業需要的能力是否制式化、一成不變、已經被大量複製….等等而定。AI在這幾十年來,硬體技術的大幅躍進,加上Deep learning(深度學習)技術的加持、以及增強式學習(Reinforcement Learning)的突破,知識面的問題幾乎難不倒AI,拿來取代人力的思維的議題自然少不了,但對於需要靠情境或是變化無常的軟實力的工作,至少這部份AI還沒有達到七情六欲的境界(是有在進步中)

試想,對於AI的自動駕駛,世人歎為觀止的把AI捧上天,可是回頭看看,碰到物品轉彎,看到危險避開,不是四歲孩童都會的舉動嗎?為何大家如此吹捧AI?這個議題很有趣,有興趣的人自行想想,不是本期的主題,不在話下。

個人簡單針對軟實力與硬實力兩部份做些整理:

項目

硬實力

軟實力

備註

定義

專業分類:(如:採購議價技巧、機構設計、電子設計、推銷、財務作帳….等等)

理念、價值觀、倫理道德、自我的認知….反應出來的態度與行為

讓專業能力更有效發揮、產生價值的一種不容易發掘的影響力量

能力表現

技巧的熟練度

改變的力量

難以用科學衡量

服務物件

為了目標達成,必須要的專業技能(自責與他責的觀點)

當責的展現(如何達成目標的思考與做法)

目標達成60分與100分的層次差異

學習方法

教科書、課程講授、傳授等等可以透過分數來衡量的科學觀

萃取、思考、體會、轉化….沉澱後的自然反應,沒有目標的目標

哈佛Case study的訓練目標:讀、想、聽、說、四種能力的呈現

領域範疇

專業分工,目標驅動的動力

沒有籓籬的管理(CFM),組織動起來的無形力量

流程導向取代專業導向,跨機能管理取代機能別管理

表一:軟實力與硬實力的定義

CFMCross Functional Management

從這個角度來思考,那採購需要具備哪些能力,方得以成為傑出的採購專業經理人?

Y2K開始,管理的範疇受到Internet+的影響,大、智、移、雲、(Big DataSmart PhoneMobilityCloud)改變了遊戲規則,是典範的移轉,而不再是領域的深度而已。傳統產、銷、人、發、財的管理模式,雖還不到一無是處的地步,卻也出現捉襟見肘的困境。

過去的經驗價值遠不及改變的力量,努力再也不是王道,一夜致富的創新思維顛覆了就業價值觀,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變革時代。以前的經驗很可貴,未來的能力更重要;專業的價值雖必要,跨領域的思維,才是致勝之道。採購從早期的買辦(~1980,轉手觀音),談的是業務的執行,是引申需求的時代,採購只是一個附屬職能。

隨著國際化與Outsourcing經營戰略的出現(1990~2010),國際化採購與資源調度,對採購職能的需求,不再只是管理管制的範圍而已,成本競爭提升了對採購功能專業化的需求。從供應商管理走進供應鏈管理的範疇,從執行面提升到戰略面的功能,VMI(Vendor Management Inventory)TCO(Total Cost Ownership)ESI(Early Supply Involvement)EPI(Early Procurement Involvement)等等….採購不再是業務執行單位而已,是個成本競爭的關鍵職能。

在獲利商業模式當道的21世紀,O2O(Online to Off line)成了新的職能定義,創新思維成了成功的關鍵要素,變革管理端在桌上無法不去面對,這時的採購,需要的是甚麼能力?圖一的採購職能架構,提供給採購人員的一個參考。

一個人有沒有足夠的軟實力,不在學歷、經驗、與職位。21世紀取而代之的是MI’T能力(Mobility Innovation Talent)。一種可攜帶的創新能力,任何時候,任務上身,就可以把任務拆解、轉化為戰略、目標,運用資源,達成任務的能力。不談領域、沒有專業,就是經營問題的解決,這就是21世紀的能力需求。

以往對能力的需求,過去的經驗的重要性主導一切。21世紀對能力的需求,在於達成未來任務的能力,不分領域與專業,是靠軟實力去驅動硬實力的一種能力。這就是典範移轉的另一個面相。

採購的能力,當然也可以分為軟實力與硬實力兩部份。

硬實力主要就是採購專業所談的供應商管理、供應品質管理、成本管理、交期管理(Q,C,D)、合約管理以及資產管理。再由此衍生的能力包括議價技巧,採購詢價、比價、議價等價格分析能力。



軟實力是執行這些硬實力的內在能力,如果把硬實力比喻為武學中的招式,軟實力就是內功與心法。嚴格講,軟實力並沒有分領域,屬於共通職能,只是在某些硬實力的搭配上,可能要求更多些。個人認為,採購需要的軟實力有:人際關係、目標導向、時間管理、資源整合、願景與價值觀、以及學習能力等等。

圖一:採購職能

 
           針對這些能力,簡單敘述如下:


l   人際關係:

採購是個人脈職種,與業務一樣,需要靠人際關係,把外部資源無限的延伸,可以說,無法做好人際關係的採購,不可能有好的績效。人際關係的重點在:

溝通力

同理心

經營力三方面。

l   時間管理:

21世紀技術發展神速,以及網路世界的無遠弗屆,企業經營的成功關鍵要素在於TTM(Time To Market)TTV(Time To Volume)。工業4.0追逐的客制化與獲利商業模式推動的時時化的需求,經濟規模、MOQ(Minimum Of Qty)、交期等等的傳統製造模式已無法應付未來經營所需。APS(Advanced  Production System)追求的客制化生產,採購必須滿足短交期(無交期)、無缺料、好品質、以及低物流成本的目標(採購5R),時間管理將是採購最重要的挑戰。這部份採購必須具備以下幾種能力:

創新力

速度力(3Q作戰:Quickly ResponseQuick ActionQuick Follow up)

問題分析與解決

資訊應用能力

l   資源整合:

採購是以資源調度為核心的職能,如何有效整合資源,是績效展現的不二法門。如何讓內部、外部的資源,能夠配合企業的政策,達到最佳化的整合,是採購專業必須培養的專案管理能力。這部份的能力需求有:

團隊建設

領導統禦

計畫能力

l   願景與價值觀:

MI’T的能力,是願景驅動與理念的結合,形成一種價值觀。為五斗米折腰的態度,與創造奇跡的價值主張,是理念的主導。也就是說,未來的經營型態將是高度與態度的結合。主要能力要求有:

願景與策略規劃

目標管理與執行力

洞察能力與事業力

l   學習能力:

未來的世界誠如愛麗絲夢遊記裡,在棋盤上皇后對愛麗絲說的:「在我們的世界,必須不斷地跑,才能留在原地….」。21世紀的競爭,也是如此的境界,不斷的學習,終身學習,方得以占得一席之地。學習,將是未來決勝負的關鍵語。此部份的能力有:

指導力

培育力

學習力

           如何提升採購的軟實力?建立採購執行力,達到MI’T的境界,採購必須先改變職能定義採購不再只是業務執行的管理管制(這部份已被ERP系統取代),必須提升到戰略層級,方得以展現採購的價值。

           以下幾個步驟,謹提供給有心專業採購參考。

u  任務:採購任務的重新定位。

l   對從事採購這件工作,自己有甚麼理念?

l   採購對企業或是組織的貢獻價值的定義,為何組織需要這樣的職能,有與無之間的差異大嗎?…..

u  願景目標與戰略:

l   願景:談談自己想要在工作崗位上,成為怎樣的一位專業經理人。(如:我希望在五年內,成為公司主要利潤來源的部門)

l   目標:為自己訂下目標,畫下生涯藍圖(Carry Map)

l   策略:透過能力需求盤點,找出能力缺口,以創新思維,思考達成目標的有效策略,並轉化成為行動計畫。

u  行動計畫:

l   目標與策略轉化成行動計畫,轉化成為季、月、周的工作目標,時時查檢與調整。

u  能力培育:

l   依據能力需求自行排定學習地圖與計畫,並依據學習計畫,將學習轉化成為能力,特別是軟實力,為訓練移轉的重點成功關鍵。

u  跨領域與行動學習:

l   打開思維,讓MI'T的能量無限延伸,只談任務,不談專業,做到沒有專業的萬能經理人。

採購的軟實力當然不只這些,但如果能夠從這些領域著手,應該可以更契合時代與組織的需求,讓能力為獲利與回報服務,避免空有十八般武藝,卻苦於有志難伸的困境。MI’T,共勉之!

 

後注:

1.       有關願景規劃與供應鏈管理的部份,礙于篇幅,本文中並無細述,有興趣者,個人可以提供一個範本,歡迎索取。

2.       本文重點在於採購與供應管理需要的軟實力,應用與內容沒有觸及,請見諒。

3.       這是個人2018/1/18寫的文章,可能有些資訊都必須更新,譬如;永續、ESGAI(ChatGPT)、影響力等等。但大部分的內容仍然有其基礎,畢竟軟實力不像硬實力,一旦領域(Domain)消失,就得重新學習新的專業知識,重新來過。

4.       很多採購同好都被工作追著跑,被逼得就是想方設法地找到解方(萬靈丹),結果對這個領域是慢慢進入狀況熟悉了(卻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當碰到組織轉型(ESG)或技術轉型,或是轉換個跑道,往往就得重新來過,那是領域專業(Domain Know How)的必然。讓採購的實力軟、硬兼施,學習力與影響力的沉澱,應該會是很好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