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3日 星期五

管理其實也可以很easy-談談問題分析與解決-1

碰到問題,解決問題,衍生新的問題,再想辦法解決之,這就是人類商業模式的經典之作,帶動著經濟成長。或許有人喜歡以創造商機,或是商業模式來詮釋,人類的進步,是從問題分析與解決的過程中演變而來的。確實!

就像藥品的開發,儘管大家都知道藥品本身就有毒性,也都有輕重不等的副作用,但藥品產業的發達,也是讓人類平均壽命不斷延伸的主要原因之一。無可諱言地,當解決問題的動機出現,人類就開始挑戰不可能,這也是科學快速進步的主要動力。

要談問題分析與解決,必須先從邏輯談起,否則見招拆招的華山論劍成為主角,最後只是船過水無痕,卻是另一個問題的開始。這個世界的所有存在事實都是系統化問題,應該說本來就是個生態系,只是因為人類的需求,生態系在人類求生存的過程中,慢慢改變。氣候變遷絕非一朝一夕,人類花了兩百年破壞的條件,想要用30年來彌補,怎麼可能。於是猛藥出籠,機關算盡的建立壁壘的解決方案(最荒謬的大概就屬COP-X這個組織了吧!)未來的新問題將更有趣與多元,至少廢棄太陽能電池的回收、用錢解決碳洩漏的補救收費措施的未來發展,新的能源的真正有效性?還是短暫、表面的效益?等等,都有待生態系的思考,方有生物多樣性的存在空間。

最近整理資料,看到專案管理的講義與資料,那是個人1990年代涉入的管理模式。1990年代,台灣雖有人在推動專案管理,卻屬於少數,也比較沒有那麼多的工具與理論。從1965年專案管理的概念出現以後,到1990年代專案管理似乎沒有多大的突破,原因很多,其實更重要的是需求沒那麼大。產品生命週期長,沒有什麼需要特別創新的,市場需求很平穩,技術也沒有很大的突破等等,這樣的情境下,快速化等同於無聊!

時代改變,高、多、快的時代,在AI重新被定義後,一飛衝天,大有潛龍在淵之勢。追求創新,與時間賽跑,資源的有效性追求等等,「快速化」成了永續經營的關鍵語。凡事追求快,縮短產品開發時程,敏捷專案的推出,都成了檯面的焦點,這樣的情境下,專案管理成了唯一的救世主,特別是敏捷專案搭上OKR的順風車,把6 Sigma與BSC都拍在腦後,沒人在談了,但事情就是如此嗎?

好久沒有講專案管理的題目,最近開始有些需求,感覺這是好現象,但仔細了解後,發現到問題很嚴重。專案管理經過三十年發展,從一個很謹慎地看待專案管理,到專案管理師(PMP)滿天飛的當今,專案管理的績效並沒有什麼進步。Always delay,專案管理還是一樣,停留於1990年代的管理專案的程度,縱使PMP的認證已不下數千人了,專案的成效為何沒有進步,問題還是老面孔?

照理說,專案管理無論在工具、管理系統(軟硬體)、管理理論等等,都有長足的躍進,可是專案的績效(如期如實地完成專案目標)卻未見有多大的突破,原因何在?有人會說,現代的專案與三十年前的專案的複雜度不可等同視之,這點我承認,但專案管理不就是如此特性嗎?其實問題還是在專案的基本特性上,系統化的問題,而不是技巧性的問題。

這些問題是1990年代專案最常見的問題,我們可以來檢視看看,這些問題是否有效地被管理?

  1. 需求定義不清楚(規格、範疇變動頻繁)

2. 人力負荷掌握度不足(人力資源的評估,能力與人力)

3. 欠缺重點指向管理(優先順序的管理,不理會客觀因素)

4. 自主管理能力不足(角色與職責不清,人力資源發展不夠)

5. 缺乏中間目標及查檢(專案的計劃不佳,與執行力不足)

6. 界面管理不足(欠缺有效的文件化與標準化管理)

7. 管理工具未能有效運用(專案管理技巧)

8. 未做好事前管理(事後諸葛,對計畫性工作的漠視與無知)

9. 商品化流程欠缺(有效的商品開發機制與商品戰略)

10.未落實品質確認(質量與技術的掌握,代工帶來的市場白內障)

11.沒有適當的風險管理觀念與方法(賭性堅強的經營能力)

管理其實也可以很easy-談談問題分析與解決

碰到問題,解決問題,衍生新的問題,在想辦法解決之,這就是人類商業模式的經典之作,帶動著經濟成長。或許有人喜歡以創造商機,或是商業模式來詮釋,人類的進步,是從問題分析與解決的過程中演變而來的。確實!

就像藥品的開發,儘管大家都知道藥品本身就有毒性,也都有輕重不等的副作用,但藥品產業的發達,也是讓人類平均壽命不斷延伸的主要原因之一。無可諱言地,當解決問題的動機出現,人類就開始挑戰不可能,這也是科學快速進步的主要動力。

要談問題分析與解決,必須先從邏輯談起,否則見招拆招的華山論劍成為主角,最後只是船過水無痕,卻是另一個問題的開始。這個世界的所有存在事實都是系統化問題,應該說本來就是個生態系,只是因為人類的需求,生態系在人類求生存的過程中,慢慢改變。氣候變遷絕非一朝一夕,人類花了兩百年破壞的條件,想要用30年來彌補,怎麼可能。於是猛藥出籠,機關算盡的建立壁壘的解決方案(最荒妙的大概就屬COP-X這個組織了吧!)未來的新問題將更有趣與多元,至少廢棄太陽能電池的回收、用錢解決碳洩漏的補救收費措施的未來發展,新的能源的真正有效性?還是短暫、表面的效益?等等,都有帶生態系的思考,方有生物多樣性的存在空間。

最近整理資料,看到專案管理的講義與資料,那是個人1990年代涉入的管理模式。1990年代,台灣雖有人在推動專案管理,卻屬於少數,也比較沒有那麼多的工具與理論。從1965年專案管理的概念出現以後,到1990年代專案管理似乎沒有多大的突破,原因很多,其實更重要的是需求沒那麼大。產品生命週期長,沒有什麼需要特別創新的,市場需求很平穩,技術也沒有很大的突破等等,這樣的情境下,快速化等同於無聊!

時代改變,高、多、快的時代,在AI重新被定義後,一飛衝天,大有潛龍在淵之勢。追求創新,與時間賽跑,資源的有效性追求等等,「快速化」成了永續經營的關鍵語。凡事追求快,縮短產品開發時程,敏捷專案的推出,都成了檯面的焦點,這樣的情境下,專案管理成了唯一的救世主,特別是敏捷專案搭上OKR的順風車,把6 Sigma與BSC都拍在腦後,沒人在談了,但事情就是如此嗎?

好久沒有講專案管理的題目,最近開始有些需求,感覺這是好現象,但仔細了解後,發現到問題很嚴重。專案管理經過三十年發展,從一個很謹慎地看待專案管理,到專案管理師(PMP)滿天飛的當今,專案管理的績效並沒有什麼進步。Always delay,專案管理還是一樣,停留於1990年代的管理專案的程度,縱使PMP的認證已不下數千人了,專案的成效為何沒有進步,問題還是老面孔?

這裡說,專案管理無論在工具、管理系統(軟硬體)、管理理論等等,都有長足的躍進,可是專案的績效(如期如實地完成專案目標)卻未見有多大的突破,原因何在?有人會說,現代的專案與三十年前的專案的複雜度不可等同視之,這點我承認,但專案管理不就是如此特性嗎?其實問題還是在專案的基本特性上,系統化的問題,而不是技巧性的問題。

管理其實也可以很easy-談談幸福企業與DEI

幸福企業是目前台灣的一股熱潮,但到底什麼是幸福企業,似乎沒有多少人關心,「吸睛」是現代的「潮語」,「吸睛」就可以賺大錢,流量無敵卻難持久,這與永續經營、ESG、幸福企業似乎有點背道而馳,為何?

任何沒有生產力的組織,談幸福企業是奢侈!
企業永續不是靠感情與心願,要轉化出生產力,才有資格談幸福企業。
沒有生產力的員工,不一定是員工的錯,往往是管理系統、流程與能力交織出來的結果.如果連教育訓練都不得其法(為何要上課?要上什麼課?如何達到預期的效果?上課後如何轉換到工作,產生績效的學習移轉,才能看到Outcome,否則只是表面的Output。看一個指標,能夠把教育訓練的工時算在工作上,才是真正的教育訓練,因為上課也是一種系統流程的訓練與驗證,任何人離開工作崗位都不會影響到工作的進行。用下班時間上課,基本上就扭曲了成長構面的意義),還談什麼生產力,更不用談幸福企業,幸福企業是需要有利潤支撐的遊戲規則。
關懷要錢、要時間、要有耐心與包容心….,這些都不是檯面上的幾句話可以解釋清楚的,回歸到原點,經營理念加上執行力的貫徹,才是根本。薪水是員工自己賺的,不是公司發的,這樣的觀念,在企業的哪個環節被討論?員工拿得越多,意味著幫公司賺越多的錢,與時間無關,只與生產力有關。高薪水低成本…對製造業出身的主管來說,是逆鱗吧!因為製造業是把時間與生產力畫上等號的思維,哪天加班成為絕跡,幸福企業就可預見光芒了!(當然不是沒有工作的不加班,是不用加班事情都可以游刃有餘,那是要靠職能與系統流程的實踐)

幸福企業的定義是:
1. 員工感覺工作有成就感,除了「生活」無憂(有錢有閒!),必要時還可以實現一點「生根」(公益活動)的社會責任;
2. 家人感覺另一半的工作很有價值,可以讓家人有安定、幸福(陪著小孩成長、陪伴家人共度歡樂時光,又是要有錢有閒!)的生活,博得驚嘆的羨慕眼神;
3. 供應商覺得這是一個值得與其交往與共好的客戶,打從心裡的願意共榮共存;
4. 客戶的感覺就是有個最好的夥伴,有一種有你真好的感恩的心;
5. 競爭對手會有一種幾近於嫉妒的尊敬,對可敬的對手的驚嘆聲;
6. 普羅大眾對公司形象的讚嘆與羨慕;
7. 股東滿意自不在話下,還會以公司的企業形象為光環:
8. 非客戶想方設法地想要將之納入供應鏈;
9. 老闆可以輕鬆地把文化傳承與不斷的優化的想未來、思策略;定方向….
你說,這樣的企業須要什麼條件?3P:Profit, Planning, People.外,
還需要兩套制度:一是社訓(有形規章)、但日常運作的是企業文化(無形規章,驅動員工生產力的無形推手)。真正的幸福企業應該不會把勞動基準法放在公司的管理程序,用法令規章來管理員工,而是讓員工自動自發的「做對的事情」與把「對的事情做對」的企業文化驅動力,也因此才說HR是永續的根源,人力資本。
企業永續談三安:安股東、安員工、安社會,這不就是公司治理的基礎嗎?也不就是ESG的源流嗎?只是沒有好的人力資本,慢慢地只好以制度管人,為制度工作的結果,無形中被制度與規章綁架,「依法行事,當一天和尚敲一天鐘」的心態於焉產生,生產力不彰,把時間耗費在做人的部分多於做事的部分,如何還有幸福可言…
幸福企業沒那麼難,因為管理本來就很easy;
幸福企業很難,因為太簡單的事情對管理者而言,會失去權威感,所以幸福企業似乎很少談權限,因為自動自發的管理成本最低,TCO(Total Cost Ownership)

管理其實也可以很easy-真的有人在意排碳的問題嗎?

最近雖然碳排的議題少了些,CBAM的聲量也降低了許多,取而代之的是碳權的議題,因為環境部已正式宣佈碳權交易的相關法令。本身的碳權怎麼來?有效否?如何交易?…百花齊放熱鬧不已,但這就是讓氣溫控制在只提升1.5度C的手段嗎?

如果這是專家的觀點,那這些專家真的就是專門電人家,只把問題拋出來的專家,不是倡議救地球的專家。如果沒有有效手段,那這些專家的倡議,又如何讓人放心?其實不用想那麼多,因為各懷鬼胎,打著碳權的旗幟,可以玩到2050年,把落後美國的歐洲,透過COP的推進,一步一步的把主導權奪回,這點歐盟做到了,反而美國有點急了,因為川普的四年空白,給了十足的機會。

這些都不是重點,救地球不該是這樣的做法,要從根本談起,讓ESG的議題有了充分的共識,才有往下推的基礎。現在不是這樣,反正強制的推動,就是看準了沒人會反對,因為商機比創新或是AI大多了-談權交易,而不是氣候變遷。

如果沒辦法把碳排與生物多樣性連結,做什麼都只是解決問題製造問題再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創造問題…。
茼蒿菜是火鍋的最佳配角,卻常聽到有人說茼蒿農藥殘留高,要洗乾淨…等等的話語。
如果家裡有老阿嬤的話,請教一下茼蒿菜如何種的?茼蒿菜與A菜是蟲都不吃的植物,有一股菜的特殊味道。
有一家做肥料的公司,就去跟農民說,施肥可以讓茼蒿菜長得更脆更甜。果然種出的茼蒿菜好吃多了,卻也吸引了蟲子過來。
於是另一家做農藥的公司又出動向農民推薦,有了農藥的加持,茼蒿菜與A菜就不用擔心蟲害了,卻帶來另一個問題-農藥殘留與清洗。
如果府上有種植茼蒿或A菜,建議只要一兩期不管它,蟲子再也不會過來了,這是什麼問題?生物多樣性。談碳權又有何關係?複雜中帶著小簡單。
人類群聚發展商業模式以來,以物理方式破壞生態,再以物理方式治理,出現更大的問題(長江三峽大壩的議題不斷);
慢慢出現石化技術,以化學治理生態的方法於焉而生,結果問題更嚴重;
最好的與最高明的一定是生物處理污染或破壞,如污水處理、空污處理等等,因為那是最符合生物多樣性的發展,而不是以戰止戰的物理或化學治理。
加拿大野火燒出多少CO2?說出來可能會嚇人一跳,問題是誰在乎?專家?政府?遙遠的事件,與可賺錢的碳權問題差太遠了。但如果這個問題的始末沒人理會,碳權永遠只是海市蜃樓!等到樓蘭國消失了,八百年後再來尋找吧!
生物多樣性,供應鏈的生態系與永續是連體嬰,分開,對任何一方都不利,但….這三樣沒有一樣在談碳排,卻是碳排的唯一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