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10日 星期二

管理其實也可以很easy--感性設計III

既然如此,該強調的不是一套程序標準,而是如何讓這套程序能夠有效、正確的動起來,才是聯盟該關注的焦點。以台灣現況環境,要想自創一套新產品開發流程,只能說是不可能的任務。這絕對不是貶低工研院或是創新園區,中國人的觀念與所受到的教育,不是那種允許鶴立雞群的環境,也是不喜歡標新立異的社會。在台灣跟隨與超越(Me too)絕對不是問題,談自創(Innovation),除了詐騙集團外,可說一無是處,有的,也不過只是在應用上的翻新與改變,雖有價值,維持性與價值性都不高,很快就消失在舞台中。最具代表性的大概就是葡式蛋撻、Scanner、E-PC等等。
學習一套好的系統,依據環境特性,融入獨特的自有元素,才有可能成為成功典範。國內企業老闆普遍的心態,是創新路上的大礙。希望有人幫忙設計出一個驚天動地的產品,可以讓企業一夕之間如Apple一樣,飛上枝頭當鳳凰,是大部份老闆的想法。這種觀念之下,哪裡會有好的創新環境?如果設計公司有此能耐,為何還需要為人操刀?自己做不就得了?(對不起,不要誤會,設計公司有其本身的任務與理想。雖有再好的點子,成功是需要有很多的條件配合,選擇代設計為經營之產品項,是一種戰略思考)
沒有內化、沒有沉澱,所有的系統都是空的。看到一個框架,以邏輯的角度來看流程,感性設計聯盟提出的流程是有問題的。流程中患了根本邏輯上的錯誤,要真正落實到企業的經營品質方針,就會出現衝突的情事,屆時又是一堆的權宜措施,這也是國人不重視標準化的關鍵因素之一。
昨天(2015/2/9)參加TTQS的一個活動,是北區職訓研發中心請南區的一位經理,針對勞動力發展署大力推動職能基準的一個分享會。內容豐富度自不在話下,東西多讓很多新進顧問趨之若鶩,三個小時的分享,心裡好難過,這就是台灣人納稅要的結果嗎?
勞動力發展署花了好多功夫,從澳洲取經,把職能基準這一套東西搬到台灣,由工研院標到、主推,算算也一年了。問題在哪?改天找個專欄來談談,今天只把最嚴重的現象提出來,提醒感性設計聯盟,不要患了同樣的毛病,否則會功虧一簣,誤人誤己。
聽說有人為了發展一個職能課程,申請的資料有八大箱,聽了很多人會"哇"!的讚嘆一聲,卻讓自己的一顆心瞬間下沉到谷底,這就是職能基準的意義?原來台灣政府標案是論斤秤兩的,文件準備越多,就越有價值?難怪台灣無法擺脫22K的魔咒。一個想要提升台灣勞動力職能的措施,落到如此的地步,不能不讓人心疼。八大箱的資料,意味著這些資料是無法維護的,也就是說,這是一套萬年標準課程。現代的產業環境,職能必須隨著時代的變化,與時俱進,沒有一套好的Review與持續改善的機制,難以跟得上時代。一套課程走遍天下,只因為那是政府標案,誰以撼動不了,這就是台灣無法突破人才困境的一面。
有了成功典範還不夠,關鍵在於流程的使用者,是否都很清楚的理解流程的技巧。新產品開發流程是屬於品質保證的範疇,其中有一項最重要的職能,就是決策。流程上的每一個使用者,都會以其專業的判斷,參與跨機能的系統開發。碰到機能間的理念或是技術衝突時,可以透過專業的腦力激盪,做出最佳的決策,是新產品開發流程最重要的關鍵因素。
反觀國內現況,決策幾乎都是主管或是老闆的專利,工程師或是專案成員,只能做到依據只是把設計案完成。有任何問題,還是一句話,老闆說了算,工程師了不起只能稱得上是腦力時間工作者,賣腦力時間,而不是賣腦力創意,當然時間越長老闆越喜歡。這樣的環境下,感性設計思考,只會淪為另一個工研院員工的福利,花政府的錢,幫企業申請補助,做出幾個案子,積累本身的能量,果真如此,對台灣的轉型與加值一點幫助都沒有。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