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很難嗎?說難就難,說不難其實也就是這麼一回事,是思維主宰的領域,而非知識、技巧主宰的活動。談技巧,不同的面相就會想到不同的方法,難度自然而然地出現; 談思維就是一個轉念,態度的改變。想要翻轉只是談「學會了沒」,而不談「學多少」,問題是管理領域都在學多少的思維下打轉,而不思學會了什麼?管理其實也沒有那麼難.....
2024年8月26日 星期一
管理其實也可以很Easy--專案管理與孫子兵法(33)
2024年8月15日 星期四
管理其實也可以很Easy--專案管理與孫子兵法(32)
專案的成本規劃
在新產品開發專案中,影響專案的成敗的主要因素,產品的成本當為首要,特別是量大的消費性電子與資訊產品。再者,管理的名言:「研發階段決定80%的成本」,如果沒有在事前做充分的規劃,一旦設計完成後,製造單位對成本的控制已無能為力了。
那該在何時?如何進行成本規劃呢?首先如果是策略性的產品,那成本的規劃不在於要如何控制成本,而是如何定價。一旦決定市場競爭地位後,以目標獲利率來訂定成本。產品的成本設定可以從幾個角度來思考,主要有三種方法,分別是:成本導向、價格導向與利潤導向。
所謂的成本導向比較常見於傳統產業。主要作法是以產品的成本加上預計要賺的利潤,來決定售價。這種做法就是一般所謂的「加法法則」。但隨著產業競爭的白熱化,及沒有藩籬的競爭,實質上這種模式已不太可能存在競爭力。
其次是依據市場的競爭價格,訂定「目標成本」,來決定獲利能力。此種作法最大的問題是市場售價一直在掉,但「目標成本」卻無法隨之調整,因之獲利能力常因此受到擠壓。
現在為大部分電子產業所採用的就是「利潤導向」成本設定法。市場價格受到競爭的壓擠,企業很少有能力主導之。雖然企業無法主導售價,但卻可以決定利潤,亦即在產品開發之初,決定獲利能力後,自然帶出「目標成本」,是一種策略性的減法法則成本概念。
今天就來談談利潤導向法的成本規劃。
藍海策略這本書打破了台灣人凡事宿命論、薄利多銷的競爭迷思。告訴我們企業經營本來就該賺到合理以上的利潤,更絕不該有薄利多銷的思維。當然能做到此一境界也絕非省油的燈,必須有別人看不到的一些競爭力。這種企業可以自己訂定遊戲規則,訂價法則更是代表企業的價值。但國內企業又有多少公司有此能耐?沒有行銷力,技術力就像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發揮不出應有的價值。
既然是事實,企業無法改變事實,沒有價格發言權,那總該可以自己訂定賺錢的力道吧!也就是訂定利潤是藍海戰略的重點思考。
很多人都對減法法則抱著懷疑的態度,如果市場決定售價,企業決定利潤,直接帶出「目標成本」,世界上有這麼簡單的事嗎?總以為那只是一種宣示性大於實質性的噱頭。這種想法道出國內企業管理的粗淺。也就是說,台灣企業到目前為止,都還是只會賺去「勞力財」,不會賺取「管理財」。更不用說「創意財」。
要想做到「減法法則」的產品開發,沒有創意與管理,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務。有技術做後盾,加上創意與管理,做出不容易被模仿的產品,不需要與別人拼價格,那才是價值所在。對於工程師而言,「研發階段決定80%的成敗」的鐵律,是不可忽略的一件事,以計畫來確保產品的獲利,才是「創意財」的基本思維。
那,要如何做呢?下期就來談談成本企畫。
2024年8月1日 星期四
管理其實也可以很Easy--專案管理與孫子兵法(31)
專案的預算編列
當專案時程安排好後,接下來就要編列預算了。一般對專案的預算,都只看到狹義的預算部分,也就是花多少錢的事。其實以廣義的專案預算來看,專案的經濟模型(包含預計的產出、投資報酬率、損益平衡點分析,如果是產品開發的專案,還涵蓋產品的目標售價與成本分析等等(產品的事業性分析)。接下來我們就來談談專案預算編列。
首先先來談談專案預算的部分。專案預算主要兩大類別,一為收入;一為支出。收入的部分往往在戰略階段定調,往後的變動管理,由事業部門控制,與專案比較沒有直接連結,除非市場變化大到讓專案有繼續存廢考量的因素出現外,不會有大動作。也可以說,大部分的專案,主要控制的預算在支出的部分。預算管理的好壞,決定一個組織的成敗,一點不爲過。沒有預算全意味著在組織中的地位還不是很關鍵,還在執行層次而已。
專案的支出預算大致上可以分為幾個領域,一為人事費用,其次為差旅費,再來就是試作材料費(新產品開發的專案)、管理費、技術費、驗證費、先在已出現碳權與碳廢的問題,加上盤查、綠色標章申請(LCA)等的費用,還有一些無法列入的其他費用等等。
首先談談如何評估人事費用。WBS展開,完整的WBS應該會涵蓋任務所須要的工時,只要將工時乘以單位工資成本,專案的人事費用就出來了。但必須注意的是,單位人事費用是必須涵蓋直接新資、福利待遇、管理成本等,甚至衍生的人力資源的支出都屬之,而非只是單純所謂的薪資部分。編列專案人事預算時,WBS的工時評估,是關鍵成功要素。這部分以台灣企業的專案來看,不太容易做到。動則得咎的薪資保密要取得數據的第一關就卡關了。其次人員的工時管理並不是很紮實,要拆得多細,又是一個難題。更麻煩的是,誰來提供?人資?主管?但這是專案價值呈現的重要指標之一,如何可以輕忽
其次是試作材料費。很多企業把試作材料費看的很緊,就怕工程師浪費了材料費。這種想法有進一步探討的必要。產品設計,如果太限制工程師在材料費上的使用權,工程師將無法放手的去找尋更豐富的靈感做實驗,這樣的設計案在創意上自然會受到限制。再說試作材料費畢竟還是小數,對整體研發預算的分擔比例,占比不高,不值得太為此而傷神。試作材料費只要估個概數即可,譬如:試作機器幾台?每台試作材料費多少錢(損益評估時就有的數字)?相乘就是材料費預算。
一般在專案的預算編列時,都會用Working sheet做底稿。Working sheet是一個2維矩陣的試算表,縱軸以會計科目為基礎,橫軸部分,有單位攔、單位成本、及階段(專案的階段,一般以月分別或是依產品開發階段別表示之,最後有個總計的欄位。現在假設我們是以月度別來估算專案預算,那每個月度與會計科目的交叉欄位的填入估算出來的需求量,再個別與單位成本相乘,就得出每個會計科目的需求預算。
如果將試算表在加上一個實績欄位,將本來預估的計畫欄作為目標欄,每個月或是每個階段,依據實際動支數,可以看到預算的整體運用情形,就可以判斷專案進行的完成度。但因為有時動支與請款存在時間落差的現象,難免會有一點差異,個別月份來看差異是存在的,但累積來看差異就越來越小了。此點必須注意。(預算的管理,也是專案管理的重點之一,比起時程管理要全面得多,只是需要的技巧與資訊要更完整,這又是台灣專案的弱點,呵呵!)
再其次新產品開發專案最重要的就是產品經濟模型。這部分是用來評估一個新產品開發的投資效益,是產品開發專案事業可行性評估關鍵資訊。經濟模型應該包含投資項目、預估產品銷售數量、平均銷售單價、預估生產成本(UMC)、銷管費用及研發攤提(UAC、UTC)。開發期間的現金流量為負數,等到產品開發完成,進入銷售階段,才開始有收入,每個月的累加項到達零的月份,就是這個產品的損益平衡點。
產品開發的損益平衡點越短則代表投資回收越快,事業性佳的產品,反之則必須多考量。決策單位在進行產品的開發提案時,此部分應該是最重要的考量。但在評估專案的經濟模型時,也必須考慮到現值的觀念,才是合理的評估。(現值觀念對很多工程師可能不知道,簡單而言,今天的一元,五年後不能夠還是以一元對待之,因為如果這些錢沒有用,放在銀行也會有利息的收入,而且是複利計算,所以五年後的壹元的現值等於現在的壹元 X (1 + 利率)的五次方。
用文字敘述預算的編列有點困難,如果有需要範例的話,請留下email,將寄上範例供您參考。下期我們將來談談專案的成本規劃。(新產品開發專案)
UMC: Unit Manufacturing Cost 單位製造成本
UAC: Unit Actual Cost 單位實際成本 (UMC + 折舊攤提,投資攤提,+設被攤提等)
UTC: Unit Transfer Cost (UAC +內部計價費用率 + 內部碳權計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