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6-19
最近為了整理講義,查了有關2030 SDGs的一些資料,特別是聯合國發佈的中間報告,不免讓人有「這是聯合國的目標管理嗎」?
有目標,SMART原則也都俱全,中間報告卻不痛不養的平鋪直述的,告訴世界2030 SDGs是不可能達成的目標...這就是所謂的UNDP 2030 SDGs Status report?這只是一份數據(Data),連資訊(Information)涵量都不夠,稱之為Report,倒不如說只是統計,是統計報告不是Evaluation review。
照理說2030 SDGs十年有成,已經過去三分之二的時間了,至少里程碑的檢討也該出爐,可是從聯合國發佈的報告來看,似乎有事不關己的感覺,好像聯合國只是一個平台,讓資訊可視化而已,而沒有Process Ownership的概念。至少有一兩項達成目標,仔細一看達成的項目,是跟IT與網路連線等技術快速發展有關的目標項,屬於對地球整體發展基礎項目,反而倒退,這應該有所說詞吧-至少!
其實問題不在朝堂,解決方案卻在民間,這種高高在上的政策與規定,最後往往不了了之收場,理想過度總是傷己在先,沒有方法居然也成了一種方法。曾經十年前台灣國科會很高興的看到台灣CCUS(碳捕捉與封存 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 CCUS) 有很大的商機,可達200億噸Co2(這是中油的評估,國科會的評估數字加一個零)當量,意思就是說台灣只要發展CCUS技術,可以淨零80年囉!
這是中油發佈的,國科會發布的數字更高...照這麼說,企業與老百姓何苦那麼苦哈哈地碳(嘆)盤查與節能減碳?而為何全世界減碳效果如此牛步?問題出在太自大的賺錢術!國科會說台灣老百姓怕地震、土讓鬆動怕Co2會外洩等等,反對碳捕捉的研究,停頓了十年,這是什麼概念?無法達到目標是老百姓的無知?還是政府專家的顢頇?一個無法說出技術的安全性的研究,美其名就是前端技術,其實只是想要拿無知來當擋箭牌,沒有效率的官僚體系。
很多企業應該都有與研究單位,或是大學合作過的經驗吧!合作經驗滿意嗎?還是一言難盡?今天想跟各位聊聊一個在台灣有趣的現象-產學合作的成功案例何其少的主因?
台灣的大學或是工研院等研究單位,研究了不少先端技術,如海藻、黑水邙、碳捕捉、(燃料電池、氫發電技術等是國外發展一段時間的技術,不能稱之為研究,那是已進入開發階段的技術,應該準備商品化才對)....不勝枚舉。這麼多的傑出研究,在你我的生活上,似乎沾不上邊,為何?技術不好?老百姓不懂?都不是,是產學研合作出了問題!
少了商品化的程序,論文只是一堆影印紙本,無法對真實世界產生變化。再高端的技術沒有轉化為商品,都是空包彈,技術要靠「商品化」程序轉換為商品,才可能發揮商品的機能價值,解決生活的問題,否則只是國科會的一紙結案報告。錢花掉了結案束之高閣,有機會拿出來炫耀一番,代價匪淺,反正不是花國科會這些官員的錢。
台灣存在最嚴重的問題是製造思維的緊箍咒拿不下來。台灣企業習慣將R & D掛在嘴上,當作研究發展的代名詞。正常的研究發展,其實涵蓋研究(Research)、開發(Development)、與設計(Design)三個領域,且活動範圍與任務,以及運用的方法與技術,差異很大,是不可互相替代的,不只是科技上下游的關係而已。先進國家的企業,基本上技術部門,可以看到如研究所、開發部、與設計部等組織架構,在台灣就是一個研發部。所謂「研究」是無到有的過程;「開發」是有到有感、可用的技術轉換過程;「設計」則是把市面上既有的元素,做最佳的組合調配,達到使用的目的的過程(沒有Intel或是AMD提供的CPU,台灣很多企業的設計部門都要關門吧!)
先從目的來看,研究是無中生有,前所未有的過程。透過分析、實驗、創造,找出獨一無二的元素,研究是做一些別人不懂的事物,這種人稱之為科學家。這種工作帶有世俗難以理解的一面,科學家之所以出世,也因業務性質使然。研究的產物無非論文、技術、專利或是一些實驗室的產物。有沒有價值,只能說是無價之寶:有錢買不到,買了還不見得有用。
研究出來的技術,如果沒有經過轉換,只是一堆文字的組合,一點用處也沒有,必須靠技術轉換的過程,將之轉換成為原材料、製程、配方、或是關鍵零組件等等,一般稱之為技術開發,是從一次元的文字轉換成為實體的物品的過程。研究所研究出來的論文,甚至連生產設備可能都沒有,必須科學家自行開發製程或研究設備(石墨烯的論文是1976年出現的,但石墨烯的產品出現,則是2010年以後的事了,這就是開發過程的艱辛。產品價值呈現需要大量生產,製作可大量複製的製程或設備,是這個階段的重點產出。例如黑水邙技術沒問題,但要成為商品要具備商品特性:方便使用與經濟性,這是材料與製程開發的重點。
設計則是依據市場需求,規劃出商品的規格與市場特性,找尋市面上既有的材料或元素,組合成一個可以大量複製與量產的物品,發揮解決問題的效益,所以也稱之為系統整合。這三個階段的差異大不大,看官自行判斷,但工作截然不同的,應該是一致的共識。
大學或是研究所的活動叫做Research,研究,是從零到有的透過實驗找到一個邏輯的過程,論文、技術,或是專利等等產出,交付出去必須有能力承接的單位,才有辦法移轉。唯獨台灣企業大部分企業根本沒有開發部或是研究所等組織,要以設計單位來承接研究所的論文,自然無法消化,就好像要一位國中生解高級微積分一樣,如何上手,也因此很多大學技轉給企業的案子,都不了了之,其理在此。不是不想做,是無法銜接,這個過程很複雜,稱之為商品化管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