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4日 星期五

管理其實也可以很Easy-HRD到底是什麼?制度面與紀律面如何看?

2025-11-11

五年不到從雲端步下神壇,對經營者而言,是最難以忍受的衝擊。是運氣不佳嗎?可以稱之為台灣碳排查與授獎教父單位,忽然間授「售」出的獎項負面新聞不斷,對受獎者的不查或是不夠水準,都讓外人對這些獎項的意義感到憂心,這就是台灣的現況!為何?

很多朋友都說這種言論批判性太強了,這個世界不缺錦上添花,因為那對公務體系有加分作用,拿納稅人的稅金,做點小確幸的公益,企業高興,推動單位樂得有錢拿,又可以不負責任(如SGS對台灣的食安問題的態度);很多人可以藉此獎項或是證照轉換跑道,卻什麼也沒發生,why?Busy do nothing!不敢面對問題的問題絕對無法解決;可以面對的問題自然有解,這是TQM的精神,卻是ISO沒看到的盲點。

當全世界都為一件事向「錢」看,這件事肯定失敗收場,「利」之所在必定帶來競爭。好的一面是競爭可以提升整體能量,良性發展,卻不容易;相對的,不好的一面,競爭會讓能量消耗在無用之處。用之處如果反映在有形的成本上,那就是TCO(Total Cost Ownership)。如果是發生在無形的地方,那就是True-cost(美國國家財政停擺43天帶來的成本是天文數字,看官不要誤導了自己的思維,國家停擺不是對所有人都有負面影響的喔!甚至有人因此大賺國難財,只是大部分的普羅大眾不知道罷了!或是昧著良心接受小確幸,您我的周遭不是也天天見此骯髒污穢的戲碼?高X的人工峽谷!!!)。今天檯面上對於氣候變遷議題,幾乎已到達快有共識的程度了,卻還是被一個人所阻擋,這意味著這個議題的脆弱不堪,套一個流行語,韌性不夠!

馬上COP 30就要開場了,尚未上演就議題不斷了,感覺很有行銷的手法,卻忘了初衷。COP的核心宗旨是什麼?Why?What?How?結果Why不見了,What成了主角,How更不用說,無利可圖的事情非領導該有的思維。為何?不知COP主辦單位有沒有提出一個COP的開辦,要燒掉多少Co2?(專案碳足跡報告)?還是說,COP只是發號司令,儼然像皇宮一樣,小老百姓遵行即可(很可笑這個名詞居然成為座上賓,企業無不以「法遵」為驕傲,豈不知這是企業社會責任的最底層的倫理。世界真的變了,也難怪ISO加緊趕工修改標準,基本的底線無法達到,只好設計更多的底線來引君入座,這就是現況2030 SDGs的困境,誰在乎?

聯合國?歐盟?政客?川普?COP?企業經營者?永續長?員工?還是每個人?如果連垃圾分類60%的老百姓都搞不清楚,碳排查叫做漂綠!

就像醫療體系,以前科技與醫學不發達,往往是一個醫師看所有的病,往往能治病;現在醫學發達,分工精細,卻成了一對醫師看不好一個病人,病人成了人球被轉換,醫師只剩下效率的KPI-每天看幾個病人(健保與利潤)。至於人命的價值與健康的意義,已不是醫院的宗旨,賺錢與擴大商機。

五年不到從雲端步下神壇,對經營者而言,是最難以忍受的衝擊。是運氣不佳嗎?可以稱之為台灣碳排查與授獎教父單位,忽然間授「售」出的獎項負面新聞不斷,對受獎者的不查或是不夠水準,都讓外人對這些獎項的意義感到失望,這就是台灣的現況!為何?

很多朋友都說這種言論批判性太強了,這個世界不缺錦上添花,因為那對公務體系有加分作用,拿納稅人的稅金,做點小確幸的公益,企業高興,推動單位樂得有錢拿,又可以不負責任(如SGS對台灣的食安問題的態度);很多人可以藉此獎項或是證照轉換跑道,卻什麼也沒發生,why?Busy do nothing!不敢面對問題的問題絕對無法解決;可以面對的問題自然有解,這是TQM的精神,卻是ISO沒看到的盲點。

當全世界都為一件事向「錢」看,這件事肯定失敗收場,「利」之所在必定帶來競爭。好的一面是競爭可以提升整體能量,良性發展,卻不容易;相對的,不好的一面,競爭會讓能量消耗在無用之處。用之處如果反映在有形的成本上,那就是TCO(Total Cost Ownership)。如果是發生在無形的地方,那就是True-cost(美國國家財政停擺43天帶來的成本是天文數字,看官不要誤導了自己的思維,國家停擺不是對所有人都有負面影響的喔!甚至有人因此大賺國難財,只是大部分的普羅大眾不知道罷了!或是昧著良心接受小確幸,您我的周遭不是也天天見此骯髒污穢的戲碼?高X的人工峽谷!!!)。今天檯面上對於氣候變遷議題,幾乎已到達快有共識的程度了,卻還是被一個人所阻擋,這意味著這個議題的脆弱不堪,套一個流行語,韌性不夠!

馬上COP 30就要開場了,尚未上演就議題不斷了,感覺很有行銷的手法,卻忘了初衷。COP的核心宗旨是什麼?Why?What?How?結果Why不見了,What成了主角,How更不用說,無利可圖的事情非領導該有的思維。為何?不知COP主辦單位有沒有提出一個COP的開辦,要燒掉多少Co2?(專案碳足跡報告)?還是說,COP只是發號司令,儼然像皇宮一樣,小老百姓遵行即可(很可笑這個名詞居然成為座上賓,企業無不以「法遵」為驕傲,豈不知這是企業社會責任的最底層的倫理。世界真的變了,也難怪ISO加緊趕工修改標準,基本的底線無法達到,只好設計更多的底線來引君入座,這就是現況2030 SDGs的困境,誰在乎?

聯合國?歐盟?政客?川普?COP?企業經營者?永續長?員工?還是每個人?如果連垃圾分類60%的老百姓都搞不清楚,碳排查叫做漂綠!

就像醫療體系,以前科技與醫學不發達,往往是一個醫師看所有的病,往往能治病;現在醫學發達,分工精細,卻成了一對醫師看不好一個病人,病人成了人球被轉換,醫師只剩下效率的KPI-每天看幾個病人(健保與利潤)。至於人命的價值與健康的意義,已不是醫院的宗旨,賺錢與擴大商機。

這些現象的來龍去脈看似複雜,歸根究底就是一個主角-人的問題。「人事」、「人力資源HR」、「人力資源管理HRM」、「人力資源發展HRD」、「人力資本HC」...不知道就容易做出不知道已錯了的現象,讓其知道就是教育的重點。古今中外,教育是國家百年大計,興衰的主因,或許大家都認為自己知道教育訓練的重要性,卻做不到該做的教育訓練,那是真的知道嗎?

每每聽到有些專案經理人計畫提案時,會提到:「這些都已充分考慮了,也都有行動計劃,但資源就是不夠,只要給充分的資源,專案絕對沒問題」...不說也知道結果,這類PM的績效往往是難以搬上檯面的。制度只是一個框架,木頭雕刻好了,沒有開光只是個藝術品;開了光雖成菩薩,沒人燒香久了還是無法聚集靈氣,又成了古董。組織的使命願景與策略目標的高低都不是問題,問題是有沒有足夠的能力來完成?而且這些能力是不永續的,如何讓不永續的能力來支撐永續經營?就是人才管理體系,最簡易有效的就是教育訓練體系,卻是最難做的,要花錢,看未來,更重要的是紀律最難管控-包括領導的紀律!




2025年11月4日 星期二

管理其實也可以很Easy-制度之可貴在於規矩與紀律

2025-11-5

組織一定要有制度嗎?沒有制度的組織還不是滿街跑?想必抱持這種疑問的人不少吧!教科書畢竟還是教科書,拿不出科學的論證基礎,自然難以服眾。

有沒有碰過這樣的情境:開始做一件事很帶勁,因為有想法。做了一段時間後,就有一種疲憊感,會開始產生「一定要如此做嗎?」的念頭,特別是碰到難題。此時開始動搖,也不是故意,往往因為很多外在因素干擾,最後給自己一個下台階(生物與生俱來的自保能力),慢慢的組織走樣了。猛然一回頭,很多時候是不可逆的結果,這就是制度的重要性之一。

制度,是一種集合理念、文化、目標、規距與紀律的集合體,特別是紀律的維持,最是不易,人是不長在的資源,所以需要有標準化來維持。標準化:任何人做同一件事都會得到同樣的結果,有再生性與再現性特質。(組織最不好的一個褒獎就是:這是我們單位的第一把交椅...意味這公司標準化出狀況了)企業一成立,社會責任就開始,再也不是一個人的事,是集客戶、股東、員工與供應商等等的利害關係人的團體。一旦經營出了狀況,對利害關係人的影響,難以衡量。企業永續經營,雖說是老闆的心願,必須說是企業社會責任的實踐。經營企業有一種「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感嘆。為了維持創業宗旨,有什麼能夠讓經營層在時代更迭、人員異動、環境變化過程,本著初衷,做該做的事、或做不是很喜歡做的事、或是勉強做一件事...,就要有一套規範來指引,這就是「制度」。會議室的時鐘,不會有人來開會才會轉動,不管有沒有使用,時間不會停的,這就是永續的精神。今天台灣談無薪假,嚴格講這是一種違反制度的措施(已談過幾次,看官有興趣可以翻前面的文章,企業經營有狀況,員工無辜卻必須接受無薪假,對員工生活沒有任何保障措施,不該是勞動法令該有的思維。)

規矩方圓與紀律是制度的最根本運作模式。朝九晚五或是彈性上下班都不是問題,規矩是人定的,重點是定下規矩就要遵行(依法行事在規矩沒有更改之前-標準化維護),否則制度蕩然無存(當今台灣執政亂象,不就是如此?)

該做的不做是怠惰職務、(公司沒事,要你幹嘛;公司有事,你在幹嘛?)薪水小偷!

不該做的擅做主張...是紀律不彰(制度下的自由是有規範的,不是只要我喜歡,沒什麼不可以的無尺度自由)。麻煩製造者,要不是能力不夠,要不是故意搗蛋,都是組織的傷害。

該做的不會做是制度失衡(缺乏成長機制,平衡計分卡設計成長構面意義在此),都是可持續經營臭蟲(Bug)。

有了制度,組織的另一個發揮制度價值的活動就是策略規劃-定位組織的使命願景與中長期發展計劃,這是經營方向。方向確定後,最重要的是訂定目標,高度的企圖心表現。(最近世界上出現一種聲音,毛澤東對中國的長期發展目標是G2,七十年後的今天,看起來已然成形。這是遠見,領導人願景的真知灼見)接著而來的經營目標,看到的應該是一幅發展藍圖,隨時添色加彩的畫未來畫。 

台積電與聯電拉開距離是一個願景策略加上無數的執行方案的結果。日本企業平均壽命三十年;台灣企業平均壽命平均十三年;大陸企業平均壽命三年(這是二十年前的統計數字,現在應該更短了),為何?每一位創業者的才智毋庸置疑,結果大不同,在於創業維艱與守成不易的制度的創建與維護。

使命、願景、策略、目標、組織...制度勾勒出一幅藍圖,當組織機能劃分後,機能部門再也看不到藍圖的全貌,只剩下老闆一人,所以需要標準化與目標的落地來填充藍圖的色彩與內容。要讓這些內容與色彩青出於藍,更勝於藍,人才與創新思維就不能不重視,回到最基本的人才管理-人力資本(Human Capital)-選、用、育、留與發展的人才管理,換句話說,企業永續從人力資本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