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1
五年不到從雲端步下神壇,對經營者而言,是最難以忍受的衝擊。是運氣不佳嗎?可以稱之為台灣碳排查與授獎教父單位,忽然間授「售」出的獎項負面新聞不斷,對受獎者的不查或是不夠水準,都讓外人對這些獎項的意義感到憂心,這就是台灣的現況!為何?
很多朋友都說這種言論批判性太強了,這個世界不缺錦上添花,因為那對公務體系有加分作用,拿納稅人的稅金,做點小確幸的公益,企業高興,推動單位樂得有錢拿,又可以不負責任(如SGS對台灣的食安問題的態度);很多人可以藉此獎項或是證照轉換跑道,卻什麼也沒發生,why?Busy do nothing!不敢面對問題的問題絕對無法解決;可以面對的問題自然有解,這是TQM的精神,卻是ISO沒看到的盲點。
當全世界都為一件事向「錢」看,這件事肯定失敗收場,「利」之所在必定帶來競爭。好的一面是競爭可以提升整體能量,良性發展,卻不容易;相對的,不好的一面,競爭會讓能量消耗在無用之處。用之處如果反映在有形的成本上,那就是TCO(Total Cost Ownership)。如果是發生在無形的地方,那就是True-cost(美國國家財政停擺43天帶來的成本是天文數字,看官不要誤導了自己的思維,國家停擺不是對所有人都有負面影響的喔!甚至有人因此大賺國難財,只是大部分的普羅大眾不知道罷了!或是昧著良心接受小確幸,您我的周遭不是也天天見此骯髒污穢的戲碼?高X的人工峽谷!!!)。今天檯面上對於氣候變遷議題,幾乎已到達快有共識的程度了,卻還是被一個人所阻擋,這意味著這個議題的脆弱不堪,套一個流行語,韌性不夠!
馬上COP 30就要開場了,尚未上演就議題不斷了,感覺很有行銷的手法,卻忘了初衷。COP的核心宗旨是什麼?Why?What?How?結果Why不見了,What成了主角,How更不用說,無利可圖的事情非領導該有的思維。為何?不知COP主辦單位有沒有提出一個COP的開辦,要燒掉多少Co2?(專案碳足跡報告)?還是說,COP只是發號司令,儼然像皇宮一樣,小老百姓遵行即可(很可笑這個名詞居然成為座上賓,企業無不以「法遵」為驕傲,豈不知這是企業社會責任的最底層的倫理。世界真的變了,也難怪ISO加緊趕工修改標準,基本的底線無法達到,只好設計更多的底線來引君入座,這就是現況2030 SDGs的困境,誰在乎?
聯合國?歐盟?政客?川普?COP?企業經營者?永續長?員工?還是每個人?如果連垃圾分類60%的老百姓都搞不清楚,碳排查叫做漂綠!
就像醫療體系,以前科技與醫學不發達,往往是一個醫師看所有的病,往往能治病;現在醫學發達,分工精細,卻成了一對醫師看不好一個病人,病人成了人球被轉換,醫師只剩下效率的KPI-每天看幾個病人(健保與利潤)。至於人命的價值與健康的意義,已不是醫院的宗旨,賺錢與擴大商機。
五年不到從雲端步下神壇,對經營者而言,是最難以忍受的衝擊。是運氣不佳嗎?可以稱之為台灣碳排查與授獎教父單位,忽然間授「售」出的獎項負面新聞不斷,對受獎者的不查或是不夠水準,都讓外人對這些獎項的意義感到失望,這就是台灣的現況!為何?
很多朋友都說這種言論批判性太強了,這個世界不缺錦上添花,因為那對公務體系有加分作用,拿納稅人的稅金,做點小確幸的公益,企業高興,推動單位樂得有錢拿,又可以不負責任(如SGS對台灣的食安問題的態度);很多人可以藉此獎項或是證照轉換跑道,卻什麼也沒發生,why?Busy do nothing!不敢面對問題的問題絕對無法解決;可以面對的問題自然有解,這是TQM的精神,卻是ISO沒看到的盲點。
當全世界都為一件事向「錢」看,這件事肯定失敗收場,「利」之所在必定帶來競爭。好的一面是競爭可以提升整體能量,良性發展,卻不容易;相對的,不好的一面,競爭會讓能量消耗在無用之處。用之處如果反映在有形的成本上,那就是TCO(Total Cost Ownership)。如果是發生在無形的地方,那就是True-cost(美國國家財政停擺43天帶來的成本是天文數字,看官不要誤導了自己的思維,國家停擺不是對所有人都有負面影響的喔!甚至有人因此大賺國難財,只是大部分的普羅大眾不知道罷了!或是昧著良心接受小確幸,您我的周遭不是也天天見此骯髒污穢的戲碼?高X的人工峽谷!!!)。今天檯面上對於氣候變遷議題,幾乎已到達快有共識的程度了,卻還是被一個人所阻擋,這意味著這個議題的脆弱不堪,套一個流行語,韌性不夠!
馬上COP 30就要開場了,尚未上演就議題不斷了,感覺很有行銷的手法,卻忘了初衷。COP的核心宗旨是什麼?Why?What?How?結果Why不見了,What成了主角,How更不用說,無利可圖的事情非領導該有的思維。為何?不知COP主辦單位有沒有提出一個COP的開辦,要燒掉多少Co2?(專案碳足跡報告)?還是說,COP只是發號司令,儼然像皇宮一樣,小老百姓遵行即可(很可笑這個名詞居然成為座上賓,企業無不以「法遵」為驕傲,豈不知這是企業社會責任的最底層的倫理。世界真的變了,也難怪ISO加緊趕工修改標準,基本的底線無法達到,只好設計更多的底線來引君入座,這就是現況2030 SDGs的困境,誰在乎?
聯合國?歐盟?政客?川普?COP?企業經營者?永續長?員工?還是每個人?如果連垃圾分類60%的老百姓都搞不清楚,碳排查叫做漂綠!
就像醫療體系,以前科技與醫學不發達,往往是一個醫師看所有的病,往往能治病;現在醫學發達,分工精細,卻成了一對醫師看不好一個病人,病人成了人球被轉換,醫師只剩下效率的KPI-每天看幾個病人(健保與利潤)。至於人命的價值與健康的意義,已不是醫院的宗旨,賺錢與擴大商機。
這些現象的來龍去脈看似複雜,歸根究底就是一個主角-人的問題。「人事」、「人力資源HR」、「人力資源管理HRM」、「人力資源發展HRD」、「人力資本HC」...不知道就容易做出不知道已錯了的現象,讓其知道就是教育的重點。古今中外,教育是國家百年大計,興衰的主因,或許大家都認為自己知道教育訓練的重要性,卻做不到該做的教育訓練,那是真的知道嗎?
每每聽到有些專案經理人計畫提案時,會提到:「這些都已充分考慮了,也都有行動計劃,但資源就是不夠,只要給充分的資源,專案絕對沒問題」...不說也知道結果,這類PM的績效往往是難以搬上檯面的。制度只是一個框架,木頭雕刻好了,沒有開光只是個藝術品;開了光雖成菩薩,沒人燒香久了還是無法聚集靈氣,又成了古董。組織的使命願景與策略目標的高低都不是問題,問題是有沒有足夠的能力來完成?而且這些能力是不永續的,如何讓不永續的能力來支撐永續經營?就是人才管理體系,最簡易有效的就是教育訓練體系,卻是最難做的,要花錢,看未來,更重要的是紀律最難管控-包括領導的紀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