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4日 星期二

管理其實也可以很Easy-制度之可貴在於規矩與紀律

2025-11-5

組織一定要有制度嗎?沒有制度的組織還不是滿街跑?想必抱持這種疑問的人不少吧!教科書畢竟還是教科書,拿不出科學的論證基礎,自然難以服眾。

有沒有碰過這樣的情境:開始做一件事很帶勁,因為有想法。做了一段時間後,就有一種疲憊感,會開始產生「一定要如此做嗎?」的念頭,特別是碰到難題。此時開始動搖,也不是故意,往往因為很多外在因素干擾,最後給自己一個下台階(生物與生俱來的自保能力),慢慢的組織走樣了。猛然一回頭,很多時候是不可逆的結果,這就是制度的重要性之一。

制度,是一種集合理念、文化、目標、規距與紀律的集合體,特別是紀律的維持,最是不易,人是不長在的資源,所以需要有標準化來維持。標準化:任何人做同一件事都會得到同樣的結果,有再生性與再現性特質。(組織最不好的一個褒獎就是:這是我們單位的第一把交椅...意味這公司標準化出狀況了)企業一成立,社會責任就開始,再也不是一個人的事,是集客戶、股東、員工與供應商等等的利害關係人的團體。一旦經營出了狀況,對利害關係人的影響,難以衡量。企業永續經營,雖說是老闆的心願,必須說是企業社會責任的實踐。經營企業有一種「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感嘆。為了維持創業宗旨,有什麼能夠讓經營層在時代更迭、人員異動、環境變化過程,本著初衷,做該做的事、或做不是很喜歡做的事、或是勉強做一件事...,就要有一套規範來指引,這就是「制度」。會議室的時鐘,不會有人來開會才會轉動,不管有沒有使用,時間不會停的,這就是永續的精神。今天台灣談無薪假,嚴格講這是一種違反制度的措施(已談過幾次,看官有興趣可以翻前面的文章,企業經營有狀況,員工無辜卻必須接受無薪假,對員工生活沒有任何保障措施,不該是勞動法令該有的思維。)

規矩方圓與紀律是制度的最根本運作模式。朝九晚五或是彈性上下班都不是問題,規矩是人定的,重點是定下規矩就要遵行(依法行事在規矩沒有更改之前-標準化維護),否則制度蕩然無存(當今台灣執政亂象,不就是如此?)

該做的不做是怠惰職務、(公司沒事,要你幹嘛;公司有事,你在幹嘛?)薪水小偷!

不該做的擅做主張...是紀律不彰(制度下的自由是有規範的,不是只要我喜歡,沒什麼不可以的無尺度自由)。麻煩製造者,要不是能力不夠,要不是故意搗蛋,都是組織的傷害。

該做的不會做是制度失衡(缺乏成長機制,平衡計分卡設計成長構面意義在此),都是可持續經營臭蟲(Bug)。

有了制度,組織的另一個發揮制度價值的活動就是策略規劃-定位組織的使命願景與中長期發展計劃,這是經營方向。方向確定後,最重要的是訂定目標,高度的企圖心表現。(最近世界上出現一種聲音,毛澤東對中國的長期發展目標是G2,七十年後的今天,看起來已然成形。這是遠見,領導人願景的真知灼見)接著而來的經營目標,看到的應該是一幅發展藍圖,隨時添色加彩的畫未來畫。 

台積電與聯電拉開距離是一個願景策略加上無數的執行方案的結果。日本企業平均壽命三十年;台灣企業平均壽命平均十三年;大陸企業平均壽命三年(這是二十年前的統計數字,現在應該更短了),為何?每一位創業者的才智毋庸置疑,結果大不同,在於創業維艱與守成不易的制度的創建與維護。

使命、願景、策略、目標、組織...制度勾勒出一幅藍圖,當組織機能劃分後,機能部門再也看不到藍圖的全貌,只剩下老闆一人,所以需要標準化與目標的落地來填充藍圖的色彩與內容。要讓這些內容與色彩青出於藍,更勝於藍,人才與創新思維就不能不重視,回到最基本的人才管理-人力資本(Human Capital)-選、用、育、留與發展的人才管理,換句話說,企業永續從人力資本談起。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