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4日 星期五

管理其實也可以很Easy-HRD到底是什麼?制度面與紀律面如何看?

2025-11-11

五年不到從雲端步下神壇,對經營者而言,是最難以忍受的衝擊。是運氣不佳嗎?可以稱之為台灣碳排查與授獎教父單位,忽然間授「售」出的獎項負面新聞不斷,對受獎者的不查或是不夠水準,都讓外人對這些獎項的意義感到憂心,這就是台灣的現況!為何?

很多朋友都說這種言論批判性太強了,這個世界不缺錦上添花,因為那對公務體系有加分作用,拿納稅人的稅金,做點小確幸的公益,企業高興,推動單位樂得有錢拿,又可以不負責任(如SGS對台灣的食安問題的態度);很多人可以藉此獎項或是證照轉換跑道,卻什麼也沒發生,why?Busy do nothing!不敢面對問題的問題絕對無法解決;可以面對的問題自然有解,這是TQM的精神,卻是ISO沒看到的盲點。

當全世界都為一件事向「錢」看,這件事肯定失敗收場,「利」之所在必定帶來競爭。好的一面是競爭可以提升整體能量,良性發展,卻不容易;相對的,不好的一面,競爭會讓能量消耗在無用之處。用之處如果反映在有形的成本上,那就是TCO(Total Cost Ownership)。如果是發生在無形的地方,那就是True-cost(美國國家財政停擺43天帶來的成本是天文數字,看官不要誤導了自己的思維,國家停擺不是對所有人都有負面影響的喔!甚至有人因此大賺國難財,只是大部分的普羅大眾不知道罷了!或是昧著良心接受小確幸,您我的周遭不是也天天見此骯髒污穢的戲碼?高X的人工峽谷!!!)。今天檯面上對於氣候變遷議題,幾乎已到達快有共識的程度了,卻還是被一個人所阻擋,這意味著這個議題的脆弱不堪,套一個流行語,韌性不夠!

馬上COP 30就要開場了,尚未上演就議題不斷了,感覺很有行銷的手法,卻忘了初衷。COP的核心宗旨是什麼?Why?What?How?結果Why不見了,What成了主角,How更不用說,無利可圖的事情非領導該有的思維。為何?不知COP主辦單位有沒有提出一個COP的開辦,要燒掉多少Co2?(專案碳足跡報告)?還是說,COP只是發號司令,儼然像皇宮一樣,小老百姓遵行即可(很可笑這個名詞居然成為座上賓,企業無不以「法遵」為驕傲,豈不知這是企業社會責任的最底層的倫理。世界真的變了,也難怪ISO加緊趕工修改標準,基本的底線無法達到,只好設計更多的底線來引君入座,這就是現況2030 SDGs的困境,誰在乎?

聯合國?歐盟?政客?川普?COP?企業經營者?永續長?員工?還是每個人?如果連垃圾分類60%的老百姓都搞不清楚,碳排查叫做漂綠!

就像醫療體系,以前科技與醫學不發達,往往是一個醫師看所有的病,往往能治病;現在醫學發達,分工精細,卻成了一對醫師看不好一個病人,病人成了人球被轉換,醫師只剩下效率的KPI-每天看幾個病人(健保與利潤)。至於人命的價值與健康的意義,已不是醫院的宗旨,賺錢與擴大商機。

五年不到從雲端步下神壇,對經營者而言,是最難以忍受的衝擊。是運氣不佳嗎?可以稱之為台灣碳排查與授獎教父單位,忽然間授「售」出的獎項負面新聞不斷,對受獎者的不查或是不夠水準,都讓外人對這些獎項的意義感到失望,這就是台灣的現況!為何?

很多朋友都說這種言論批判性太強了,這個世界不缺錦上添花,因為那對公務體系有加分作用,拿納稅人的稅金,做點小確幸的公益,企業高興,推動單位樂得有錢拿,又可以不負責任(如SGS對台灣的食安問題的態度);很多人可以藉此獎項或是證照轉換跑道,卻什麼也沒發生,why?Busy do nothing!不敢面對問題的問題絕對無法解決;可以面對的問題自然有解,這是TQM的精神,卻是ISO沒看到的盲點。

當全世界都為一件事向「錢」看,這件事肯定失敗收場,「利」之所在必定帶來競爭。好的一面是競爭可以提升整體能量,良性發展,卻不容易;相對的,不好的一面,競爭會讓能量消耗在無用之處。用之處如果反映在有形的成本上,那就是TCO(Total Cost Ownership)。如果是發生在無形的地方,那就是True-cost(美國國家財政停擺43天帶來的成本是天文數字,看官不要誤導了自己的思維,國家停擺不是對所有人都有負面影響的喔!甚至有人因此大賺國難財,只是大部分的普羅大眾不知道罷了!或是昧著良心接受小確幸,您我的周遭不是也天天見此骯髒污穢的戲碼?高X的人工峽谷!!!)。今天檯面上對於氣候變遷議題,幾乎已到達快有共識的程度了,卻還是被一個人所阻擋,這意味著這個議題的脆弱不堪,套一個流行語,韌性不夠!

馬上COP 30就要開場了,尚未上演就議題不斷了,感覺很有行銷的手法,卻忘了初衷。COP的核心宗旨是什麼?Why?What?How?結果Why不見了,What成了主角,How更不用說,無利可圖的事情非領導該有的思維。為何?不知COP主辦單位有沒有提出一個COP的開辦,要燒掉多少Co2?(專案碳足跡報告)?還是說,COP只是發號司令,儼然像皇宮一樣,小老百姓遵行即可(很可笑這個名詞居然成為座上賓,企業無不以「法遵」為驕傲,豈不知這是企業社會責任的最底層的倫理。世界真的變了,也難怪ISO加緊趕工修改標準,基本的底線無法達到,只好設計更多的底線來引君入座,這就是現況2030 SDGs的困境,誰在乎?

聯合國?歐盟?政客?川普?COP?企業經營者?永續長?員工?還是每個人?如果連垃圾分類60%的老百姓都搞不清楚,碳排查叫做漂綠!

就像醫療體系,以前科技與醫學不發達,往往是一個醫師看所有的病,往往能治病;現在醫學發達,分工精細,卻成了一對醫師看不好一個病人,病人成了人球被轉換,醫師只剩下效率的KPI-每天看幾個病人(健保與利潤)。至於人命的價值與健康的意義,已不是醫院的宗旨,賺錢與擴大商機。

這些現象的來龍去脈看似複雜,歸根究底就是一個主角-人的問題。「人事」、「人力資源HR」、「人力資源管理HRM」、「人力資源發展HRD」、「人力資本HC」...不知道就容易做出不知道已錯了的現象,讓其知道就是教育的重點。古今中外,教育是國家百年大計,興衰的主因,或許大家都認為自己知道教育訓練的重要性,卻做不到該做的教育訓練,那是真的知道嗎?

每每聽到有些專案經理人計畫提案時,會提到:「這些都已充分考慮了,也都有行動計劃,但資源就是不夠,只要給充分的資源,專案絕對沒問題」...不說也知道結果,這類PM的績效往往是難以搬上檯面的。制度只是一個框架,木頭雕刻好了,沒有開光只是個藝術品;開了光雖成菩薩,沒人燒香久了還是無法聚集靈氣,又成了古董。組織的使命願景與策略目標的高低都不是問題,問題是有沒有足夠的能力來完成?而且這些能力是不永續的,如何讓不永續的能力來支撐永續經營?就是人才管理體系,最簡易有效的就是教育訓練體系,卻是最難做的,要花錢,看未來,更重要的是紀律最難管控-包括領導的紀律!




2025年11月4日 星期二

管理其實也可以很Easy-制度之可貴在於規矩與紀律

2025-11-5

組織一定要有制度嗎?沒有制度的組織還不是滿街跑?想必抱持這種疑問的人不少吧!教科書畢竟還是教科書,拿不出科學的論證基礎,自然難以服眾。

有沒有碰過這樣的情境:開始做一件事很帶勁,因為有想法。做了一段時間後,就有一種疲憊感,會開始產生「一定要如此做嗎?」的念頭,特別是碰到難題。此時開始動搖,也不是故意,往往因為很多外在因素干擾,最後給自己一個下台階(生物與生俱來的自保能力),慢慢的組織走樣了。猛然一回頭,很多時候是不可逆的結果,這就是制度的重要性之一。

制度,是一種集合理念、文化、目標、規距與紀律的集合體,特別是紀律的維持,最是不易,人是不長在的資源,所以需要有標準化來維持。標準化:任何人做同一件事都會得到同樣的結果,有再生性與再現性特質。(組織最不好的一個褒獎就是:這是我們單位的第一把交椅...意味這公司標準化出狀況了)企業一成立,社會責任就開始,再也不是一個人的事,是集客戶、股東、員工與供應商等等的利害關係人的團體。一旦經營出了狀況,對利害關係人的影響,難以衡量。企業永續經營,雖說是老闆的心願,必須說是企業社會責任的實踐。經營企業有一種「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感嘆。為了維持創業宗旨,有什麼能夠讓經營層在時代更迭、人員異動、環境變化過程,本著初衷,做該做的事、或做不是很喜歡做的事、或是勉強做一件事...,就要有一套規範來指引,這就是「制度」。會議室的時鐘,不會有人來開會才會轉動,不管有沒有使用,時間不會停的,這就是永續的精神。今天台灣談無薪假,嚴格講這是一種違反制度的措施(已談過幾次,看官有興趣可以翻前面的文章,企業經營有狀況,員工無辜卻必須接受無薪假,對員工生活沒有任何保障措施,不該是勞動法令該有的思維。)

規矩方圓與紀律是制度的最根本運作模式。朝九晚五或是彈性上下班都不是問題,規矩是人定的,重點是定下規矩就要遵行(依法行事在規矩沒有更改之前-標準化維護),否則制度蕩然無存(當今台灣執政亂象,不就是如此?)

該做的不做是怠惰職務、(公司沒事,要你幹嘛;公司有事,你在幹嘛?)薪水小偷!

不該做的擅做主張...是紀律不彰(制度下的自由是有規範的,不是只要我喜歡,沒什麼不可以的無尺度自由)。麻煩製造者,要不是能力不夠,要不是故意搗蛋,都是組織的傷害。

該做的不會做是制度失衡(缺乏成長機制,平衡計分卡設計成長構面意義在此),都是可持續經營臭蟲(Bug)。

有了制度,組織的另一個發揮制度價值的活動就是策略規劃-定位組織的使命願景與中長期發展計劃,這是經營方向。方向確定後,最重要的是訂定目標,高度的企圖心表現。(最近世界上出現一種聲音,毛澤東對中國的長期發展目標是G2,七十年後的今天,看起來已然成形。這是遠見,領導人願景的真知灼見)接著而來的經營目標,看到的應該是一幅發展藍圖,隨時添色加彩的畫未來畫。 

台積電與聯電拉開距離是一個願景策略加上無數的執行方案的結果。日本企業平均壽命三十年;台灣企業平均壽命平均十三年;大陸企業平均壽命三年(這是二十年前的統計數字,現在應該更短了),為何?每一位創業者的才智毋庸置疑,結果大不同,在於創業維艱與守成不易的制度的創建與維護。

使命、願景、策略、目標、組織...制度勾勒出一幅藍圖,當組織機能劃分後,機能部門再也看不到藍圖的全貌,只剩下老闆一人,所以需要標準化與目標的落地來填充藍圖的色彩與內容。要讓這些內容與色彩青出於藍,更勝於藍,人才與創新思維就不能不重視,回到最基本的人才管理-人力資本(Human Capital)-選、用、育、留與發展的人才管理,換句話說,企業永續從人力資本談起。

2025年10月31日 星期五

管理其實也可以很Easy-「制度」是永續的唯一要件

 2025-10-31

永續漫天飛,錯把馮京當馬涼,不知不知道,以為得到即永續。

永續是什麼?不是得的到,得不到的問題,能否在無限的未來,不要因失去而消失的存在感...也就是說,永續是沒有終點的賽跑。可只要是生物,自有其生與死的定義,人又如何永續?永續是一種理念的傳承,一份志業的接續,所以永續最關鍵的不是技術!產品!朝代!與錢財!是接班的問題。

富不過三代,千年老店幾何。再大的企業與財富,如清代的胡雪巖,明代的沈萬山,富可敵國還是消失於舞台上,是傳承的考驗。

自古千古留名者,不為近憂亂投醫,只是為理念而行,但為後世創新機。

ISO是什麼?是標準化,是組織制度下的一種標準程序,不是制度。制度是什麼?一個各司所職,任務分擔明確,權責劃分,有標準程序的組織。古代帝國盛衰之間,無不以制度化的遂行為分水嶺,制度好,君依行,則國強(開國明君);君不尊,自好強,制度崩,國衰亡(滅國君王),盛衰之間,就看制度化的穩健程度。沒有一個組織因為一個人而永續,只有制度化傳承的組織,才看得到接班後組織依舊興盛的影子。

今天看到的世界紛擾,哪一件不是制度的崩潰而出亂的?只要出現天下間只有自己行的念頭,這個制度就難以為繼,衰敗於焉開始。這是由盛轉衰的過程,「天下事一個人做不完,天下米一個人吃不了」,分工與官僚體系是金字塔組織歷久不衰的重點。金字塔組織上尖下廣,權責正好相反上大下小,兩個三角形互相交錯著,構成制度運作的穩定模式。

上位者只被短期的事物綁架,老是幫下位者解決問題,那就是組織衰敗的開始。因為領導成了ChatGPT(工具),部屬成了使用者,結果呢?部屬的頭腦不見了,領導的時間與決策也剩下數學模式了,問題是誰來執行?這樣的組織怎能不衰敗?

ESG的問題不就是如此嗎?沒有建構制度,只是一昧地迎合嘗試錯誤的政策搖擺,應付看似嚴謹實質不合邏輯的稽核(一個RBA的稽核花三天時間,得到的只是本來就該做好的事情的讓人心安的報告,對世界有何幫助?只是製造更多的就業機會-稽核與講師,這也是這麼長久以來,2030 SDGs沒有進展的主因。)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很可怕,看不到自己也很可怕,瓊哈斯窗理論的證明,不知道不知道該如何?是每個主事領導的必修課。古今中外的勝利者,都有一個特徵,會用人,特別會用參謀人才,為其策劃,張良、諸葛亮、劉伯溫等等。

唯對台灣企業而言,這是最難突破的缺口,畢竟成功之在於企業,是一個人創造出來的,也因此掌握權勢成為穩固領導中心最關鍵的要素,放權,那是管理書籍的用詞,並非實務的口訣,自然是不傳之秘,也因此,傳承的過程,問題何其多。(台塑集團的王永慶先生、國泰集團的蔡萬春先生、松下集團的洪建全先生、大同集團的林挺生先生、....例舉不完,在創辦人百年後,集團的發展如何了?

制度的重要性在於組織換了人都不會改變的一種運作模式,只要進入組織,就必須跟從,否則就會出亂。有人會說那組織早晚會老化與不合時宜的。是的,所以百年常青的第二個要素就是持續改善,這也是標準化管理的精神所在。

台灣的制度化問題很多,就以ISO標準化而言,沒有企業花錢成立專責單位(標準化部門,負責引進、建立、維護與推廣、使用的業務,目前企業內有的,大部分都以品質保證為之,其實那是更大的錯誤,把QC當QA了。現在的品保單位,負責ISO業務,也只是做到依指示建立與簡單的維護而已)ESG的導入,在標準化的正確觀念尚無情況下,時髦的花錢導入ISO,只是為了一只證照,結果成了穿了衣服的模特兒,沒有生命可言,確十足人味,如何有作為?

真正有概念的企業無需「永續部」的,那是錯誤的政策指導,讓企業多了一個制度盲點。只要問看看自己家的永續部的職掌與任務,就可窺全貌了。一個好的制度有合理的組織規劃(定期檢視與調整),涵蓋完成使命願景的的功能與資源,所以人才培育成了關鍵功能。為了讓品質有所保證,讓客戶信賴,標準化是維繫客戶滿意的重點任務,ISO是這樣的一個產物,不是神主牌,不要拿ISO當作企業對外的宣傳(60分的標準被捧到一百分去了。)

有了制度化的運作,才有下一步:中長期戰略與目標。


2025年10月29日 星期三

管理其實也可以很Easy-ESG的起手式是什麼?

2025-10-29

聯合國2030 SDGs發佈以來,經過十年的推動,成績黯然失色,很多人都覺得奇怪。就以台灣來說,除了政府相關機構外,工、協會、顧問公司、企業、甚至民間團體,淨灘已經不是新鮮事了,跑步健康以及去年流行的DEI,無所不在的,到處可以看到SDG的影子,幾乎已到全民皆兵的地步了,結果成績如何?就是一團亂帳,為何?

個人的觀察,國內企業連SDG的第一步都沒踏出去,如何產生成效?如果把ESG拆開來做,那只是半桶水;如果以商機來看,台灣企業的賺錢功夫一流,碳權、碳費、碳中和等等碳(嘆)商機無限,又如何?2030 SDGs的核心是永續地球,ESG是無法拆開來看的。永續長滿天飛,妾身未明的組織,連做什麼(What)都搞不清楚,做出來的How,怎麼會有效的滿足Why的目標。

以前怪ESG的程序多且繁(報告書格式多又常改,主辦單位各執其詞,ISO訂定的碳盤查程序,連大企業都有其難以應付的一面,何況中小企業為主的台灣產業生態。現在多出來AI助陣,結果還是做不出成績,又為何?老話一句,碳盤查靠技術;SDG靠系統;永續要靠理念與制度。永續部,一個妾身未明的組織,連永續的理念與文化都未能建立,著眼在技術層次碳盤查的做法,根本不可能有進展。太多企業把公司設了永續長就代表已在執行ESG,當作是社會責任的表現,可以永續發展,這是大錯特錯的想法,因為本身已偏離永續的精神了。

還是澄清一下幾個名詞,2030 SDGs是聯合國的中長期目標,希望到2030年將氣候問題控制在溫升1.5度C之內,是有問題的針對性,所以稱之為全球目標。ESG是依循2030 SDGs的想法,從企業社會責任展開,認知到要達到2030 SDGs的節能減碳全球目標,必須從公司治理、社會責任到環境議題全面展開才可能有效。後來發現,企業總是在商言商的把眼光放在經營短期績效上,國際品牌也深知這是一個讓供應鏈更好控制的方法,就提出以企業的「夢-願景」為目標,將永續當作是企業的終極目標來實踐,才出現「永續」這個名詞。(早期用的是「可持續發展-BCP/BCM」,反倒是比較務實的說法,畢竟企業經營是有限的議題,永續是無限的課題,完全不一樣)

永續發展最核心的議題是生產力、接班人計畫,與企業文化。使命願景的驅動,是中長期計畫的關鍵程序。定調經營理念,勾勒出願景策略,最重要的程序是組織發展(OD: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建構一個執行中長期計畫的組織架構,是有效手段的門檻(這也是很多企業的盲點,在現有組織上加上一個永續部,找個永續長,就很自豪的認定公



司已邁入永續之列了-目前為止都只是Input,Output呢?永續報告書就是永續長的最大價值)。

依據中長期策略與目標,設計出可以達成目標的組織,是成功的第一步,也就是制度化的定位。永續長是誰設計出來的名稱?不可考,卻是很不成熟的想法,兩顆太陽的組織,會出現什麼結果,不想可知。

組織發展過程,除了功能性考量外,效率與風險必須並重,關鍵重點是職位分類與權責劃分(R & R),沒有明確的R&R,制度化會受到日常機能部門的KPI所影響而難以推動。ESG在整個工業化過程,還處於幼稚園的萌芽期。永續長職位高,還可能有些作為,幾年後一旦ESG冷淡下來,永續長可能會成為企業內吃閒飯的一群(如當初6 Sigma的BB)。很多人不以為然,不妨試看看,十年之內的可能發生的變化。

永續長這個職務很奇怪,企業追求永續本就是創業的最高目標,結果受到政策的影響,還要推出一位執行永續的任務,永續到底是誰的責任?還是說永續長只是個名稱?如果只是個名稱,那也無妨,就是一個階段任務下的繳作業部門長。


2025年10月28日 星期二

管理其實也可以很Easy-永續把全民都快逼瘋了嗎?

 2025-10-28

永續、淨零、碳盤查、碳中和、地方創生、2030-SDGs、與ESG...(為何沒有ISO?因為ISO在永續舞台上,只是小丑角色,非主角)這些名詞圍繞在你我身旁,只有AI與川普可以與之抗衡。想藉此反思一下,有多少人真正了解這些詞的意義?還是趕時髦的只想要藉此創造商機,賺個機會財?

十年歲月不算短,對於永續而言,更是滄海一粟,沒有時間的長度可言。可對於2030 SDGs來說,可就不是這麼一回事,都走過三分之二的時間,如果拿不出成績,不免讓人有漂ESG之嫌的質疑,也難怪被拿來賺機會財的工具,畢竟從理念到實踐的路很長。

這個世界過於強調「利己」是關鍵,工業發展以來,追求的就是成長再成長,那怕是已過剩了,其他的根本無關緊要,「人定勝天」是狂妄人類的信念,過剩的目標與生活,寅吃卯糧的無限制掠奪,無不是以「利己」為出發點,世界首富與獨角獸成了成功的象徵。有了錢,當災害發生時,捐獻的多寡,決定這號人物的價值取向,這就是SDGs不得不低頭的主因。

一個故事應該是很多人都聽過的,在河南黃河兩岸有兩個村落,右岸的村長深知黃河每年會洪澇,平常就與村民關注此議題,把河堤工作做好。左岸的村長則不是這麼認為,反正每年都會出現的情況,出問題再來解決就好了。自然不會同情人,果然洪水一來,泛濫成災,右岸的村因為平常維護得好,沒有什麼大災害。左岸就沒這麼幸運,受到很大的災害,結果村長趕快請求上方援助,上級也撥款與給資源協助救災,這位村長還得到上級的獎賞,因為救災有功,右村則是默默無聞的無人理會村長的遠見與睿智。您說這不就是台灣眼前的寫照嗎?

災害的對應,預防(風險評估與防範計畫Risk Management),對應(災害發生時的緊急對應-救災),與災後的復原(重建Disaster Recovery),英雄都出在什麼階段?志工、慈善團體、政府、等大方地提供資源,對於受災戶的生活不方便,似乎沒人在意,因為非受災者根本難以體會那份不方便。

有人提倡「善的新文明」,是很好的理念,核心在於「利他」、「和諧」、「永續」,就這三點想來反思台灣的ESG的問題。

「利他」,是很好的理念,重點是要有能力,最關鍵的是有財力,就是ESG所謂的三支箭的「Profit」。今天慈濟基金會有此龐大的善念可以執行善行,是來自於本身的財力,這些財力來自於哪裡?不是自己賺的,是信眾的公德心,那是一種「利他」的善念。

國外企業經營有成後,很多人會選擇成立基金會做點事(好事與否不在你我的關注之下,畢竟那是自願的),賺錢是表現能力不是表現財力。中國人有傳宗接代的思維,反倒是藉由傳承來實踐對社會的責任,只是一代一代的相傳,很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失去「初衷」,最後以富不過三代了之。這是文化差異,卻也是問題所在,雪中送炭還是錦上添花?

「利他」就只是錢財的問題嗎?當然不是,沒有「制度、目標、方法與文化」無法竟其功。其次有「利他」,有「和諧」,就世界大同,「永續」無憂了嗎?抱有這種觀點的人樂觀地讓人羨慕,這部分下期繼續聊!


2025年10月25日 星期六

管理其實也可以很Easy-台灣光復節的感覺

 2025-10-25

台灣光復節,這是一個值得紀念與慶祝的日子,80年的發展榮景,都因為這個日子所帶來。

然而在這塊美麗寶島上,卻出現拿這個節日帶來的民主制度所賞識的一切自由民主,卻否定這個日子的存在的聲音,而且還是當權者,讓人嘆息。打個比喻來說,就是拿家裡的薪水,卻不承認這個家的存在,豈不矛盾哉?

支持者的論點是「前朝的黨政不分、司法不公、操弄媒體、貪污枉法...」,所以被選票制裁,這就是民主政治。既然如此,就是這樣才會被換掉,如果這個邏輯成立,換掉後卻還是一樣,甚至變本加厲,那也意味著當朝本來就該被換掉,因為已不適格了,這才是民主。那網軍與青鳥又執著著為貪贓枉法護衛,所為何來?因為沒有民主素養與公民意識。

利用教育來改變年輕人的思維,這些年輕人已都沒有思維,何來正義可言。教育是希望讓每個人都有思辨的能力,可以把彼此不同調的事物,透過思辯,找到最佳解。可以不同意,但必須尊重是基本。回頭看看現況的台灣,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氛圍,值得驕傲嗎?當權者以教改的名義與資源,操弄課綱,讓小孩只剩下認知教育。一個心智尚未成熟的小孩,這種認知作戰,讓小孩都變得空腦化。思辨能力喪失,盲目是最可怕的結果。這是戕害三代的事情,卻是當朝主事者的最驕傲的政策,台灣的未來發展堪虞。

教育的本質是讓每個人都能夠分辨是非,透過思辯,找到相對好的生活方式,而不是認知作戰的對與錯的似是而非觀點來左右。對與錯本身就存在思辯空間,幾十年前塑膠產業的出現,宛如救世主創造了世界經濟奇蹟。幾十年後卻因為氣候變遷的問題,與垃圾處理的麻煩,變成過街老鼠。是對是錯?很多的事物,經過時間與科學的考驗後,證明適當與否。

這種論證過程,在台灣已不可能出現,因為年輕人沒有思辯能力,只剩下選邊站的認知,這就是當權者利用權力製造出來的權力圖章。是教育出了問題,也是民主最不該出現的,在台灣,卻是再正常不過的一種現象。

一個沒有是非的社會,扛著民主的大旗,做出違反民主的事情,只因為掌握資源,藉由沒有思辯能力的選民,以選票製造機來左右選舉,台灣如何不亂?

一個快樂與歡欣的日子,如果說「光復節」不存在,理論上現在應該是日本國才對,光復本來就是失而復得的過程。從失去到再次擁有,回歸到自己的屬地,這是光復節的意義,不認同這個節日的人,要不就是奸細,要不就是甘願成為奴隸,否則邏輯是說不通的。

2025年10月20日 星期一

管理其實也可以很Easy-觀局與當局:熱情與反思

 2025-10-20

「認知」和「存在」之間存有差距嗎?

説「使用社群是現代人日常最重要的活動」也不爲過,眼睛睜開的第一個動作,打開社群;聽到社群通知的聲音,會讓人很自然地拿起手機,看看是哪位好友。

21世紀有趣的社會現象是:「現代人都很忙,卻很無聊」;「現代人朋友很多,卻都很寂寞!!!」社群媒體的發達,不就是這樣的寫照?在社群上的聯繫,不是因為現實需要,是因為認知需要。用餐前拍個照,傳到社群,傳達一個信息:「朋友們,你們都還在嗎?」接下去就是等著看多少人已讀,有多少人在關注我...?這不是炫耀、也不是分享、更不是重要人物的媒體廣告,其實是在刷存在感,害怕成為空氣人-在這麼多元、快速變化的時代。

社群媒體:Line、IG、Twitte、Wechat、Linkedin、FB、....的出現,各有其特色,也各有其受眾,直白一點就是同溫層,在社群上不知不覺形成一種氛圍-其實你懂我的心...。開始時的連結,慢慢形成一種牽制:問候、未讀、已讀、已讀不回會生氣等等的心情...被這些符號給制約了!

每天海量資訊,從社群媒體看到各式各樣的活動、精闢動人的內容、為理念倡議、打抱不平的主張與各式各樣的演講等,心裡是否會出現一個問號:「有這麼多的有志之士的投入與倡議,毋寧說這個世界應該是美麗、平和與健康的啊?但...」

現實似乎不買單,以社群媒體每天展現活動資訊來看,這麼多的菁英登高一呼,按讚數如燕子口堰塞湖一般,水位快速升高,形成一個致命吸引力的現象,理論上世界早該和平了(聯合國的憲章的目標)。區域戰爭似乎有蔓延之勢;氣候變遷每況愈下,聯合國都快舉白旗了(有人會說十年來至少有18%的成就啊!以企業經營的角度來談,這樣的經營團隊,應該早被踢走了吧);(2025-10-19畫面)


一個人就可以隻手遮天,顛覆世界秩序,是力量的展現?(那不就是弱肉強食的進化論嗎?談正義公平的人太天真了)是認知的差異?還是利益關係的算計?人格、國格、只有在政客的私人算計之下才成立,又何來立場談公平正義?...世界本來就存在「理想」與「現實」的對立。「理想」多了新媒體的推波助瀾,報喜不報憂的特色,讓「認知」與「存在」出現了矛盾。按「讚」是這些平台設計出來綁架受眾的工具?還是發自內心的認知、認同?耐人尋味!

理解一個概念和實際為其發生創造條件之間?在談論保持極性和真正體現這種能力之間?「認知」與「存在」之間,是不是有條鴻溝?同溫層的存在是一股難以抵擋的無形力量,倡議者本該是站在第三方,以客觀公正的角度來推動、反思,才可能不失真的抱著理想。按「讚」(流量)的力量,讓「認知」被框架化,加上一個自我認知的「同理心」的驅使,抽離已不再被提醒,同溫層的力量像大麻一樣,讓人無法自己,「反思」不見了。

「熱情」很重要,「反思」能存在嗎?「小時偷石榴,長大偷牛」的台灣古諺語已沒人會理會,卻是台灣社會親子教育常見的現象之一,很多人物(特別是政客)也是在開始的一點甜頭的吸引下,越陷越深到無法阻擋,這時就是同溫層力量展現最好的時機,同溫層還是需要的。

「不忘初衷」是理想性人物最常掛在嘴吧的一個口號,然,...卻是最容易被批評的一句話。從觀局者到當局者的過程,社群媒體拉著認知往前跑,按讚數是速限;熱情是油箱內的燃料;目的地是初衷,同溫層讓初衷鍍上光彩,反思就像觀局者,看不慣這麼爛的棋局,結果,觀局成了當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