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4日 星期二

管理其實也可以很Easy-淨零永續供應鏈管理的起手式-「人力資源」

2025-7-11 Anthony Liaw Version:1.0

2050淨零已成為企業永續最重要的試煉石,如何跨越?成了永續經營的關鍵課題,2030 SDGs是實踐淨零的第一道關卡。出口導向的台灣企業,在政策與國際供應鏈管理的雙重壓力下,莫不使出渾身解數,法遵、永續報告、碳盤查等等,就怕被國際客戶抽單。一時證照洛陽紙貴,很多夢想成為綠領人士受寵若驚的,搶著考取證照,以此為墊腳石,望著綠色果汁期望一帆風順,鴻圖大展。

理想很美滿,現實卻很骨感,2025-4歐盟主席在沒有預警下,突然下了一道懿旨,CBAM的開徵時間延後一年(2026->2027),更重大的是放寬CBAM的適用範圍,退縮到剛開始公佈的20%的範圍(放寬80%)。全球譁然,為何?當初信誓旦旦的,似乎到了沒通過CBAM就休想進歐盟的氣焰,突然煙消雲散,這又是什麼原因?耐人尋味!

聯合國(UNDP)20159月公佈2030 SDGs至今,緊鑼密鼓的追蹤全球目標的達成狀況,世人莫不期待有令人振奮的環保成績單!事實讓人失望,每年的中間報告成果與預期的差距也未免太大了。2022的報告是在COVID-19疫情後的報告,成績不好都可以用疫情來唐塞。最近2024的中間報告與2025的暫定報告,就無法再以疫情為藉口了。2024的報告顯示2030 SDGs總體目標達成率不到17%2025/5Status Report,更是跌破專家眼鏡,成績慘不忍睹,連歐盟號稱環保最賣力的區域,也都是紅咚咚的一片。其中17項目標居然有八個項2015年公布前還倒退;大部分的項目,也都遠遠落後目標,特別是歐盟區域的成績(請參閱上圖),真正達標的KPI沒有幾項,這又是為何?

台灣政府與企業只是一昧地往前衝,政府盲目的推政策,卻從來不檢視是否做對了。該算是個奇蹟,要說台灣企業對碳盤查的熱衷程度,在國際上應該被列為模範生接受表揚才對!現實看到的,似乎只是俎上肉,並沒換來該有的認可。從環境部公布的數字來看,台灣的數字也不見得上得了檯面,還是落後目標一大截,ESG到底是什麼狀況?全球都在「Busy Do Nothing!」直白一點的,不就是高明的漂綠嗎?

會出現ESG這個世紀大專案,是源自氣候變遷日益嚴重,國際上掀起一股節能減碳的風潮,從蒙特婁議定書,京都協議書等等,這樣的倡議非一朝一夕,幾十年來的倡議與推動,卻都只停留於現況的整理與倡議,解決方案上,如何脫碳、減碳等涉及技術與投資的領域,相對不成比例,為何?

有人說淨零脫碳就像跑馬拉松,要持久與耐久,如果以淨零的角度來看,或許有其適合性;如果以永續經營的角度來談,個人覺得不像馬拉松,畢竟馬拉松還是有結束的時候,永續卻是追求沒有終點的經營遊戲。永續更像接力賽,一個沒有終點與單行道賽跑的接力賽。一棒接一棒(接班人),沒有回頭的機會。短暫的勝利(短期成功-岡山的螺絲產業,2019年被譽為隱形冠軍,鋼鐵產業的護國神山),很可能一個變化,就從賽場退出(公司歇業-這兩年螺絲產業倒閉的企業成排),這不就是企業經營的情境。既然如此,是否可以從接力賽中看到一點永續經營的必要?

首先想要澄清幾件事,這是台灣目前最嚴重的誤解,需要先導正,否則失之毫釐,差之千里就不只是成語了。幾個怪現象如下:

1.        把碳盤查當成淨零的解方,「碳盤查 = ESG = 永續」X

2.        碳盤查的範疇無法定義清楚,追逐碳盤查的方法論的認證,週期性的蛋塔現象?

3.        報告滿天飛,手段成了唯一目的,結果連報告都是美化報表的產物-另類漂綠X

4.        企業經營管理出現兩套帳,「財務帳」與「碳帳」,一企兩制如何談效率X

5.        過度機能化(永續部成救星),沒有永續組織能力,永續長當解方,3P蕩然無存(Profit, Planet, People)?

6.        碳盤查認證單位比狗多,認證學員好比媽祖出巡的香丁腳(前仆後繼,卻不知要幹嘛)?

7.        永續報告書只見數字一篇篇,不見路徑與目標,漂亮文字少方案,內涵只為遵法規X

8.        綠電好似印鈔機,政客侵地又撈錢,不堪狂風一陣吹,綠能成了「顏色能源」X

9.        你說你的(倡議者與政府),我行我素(企業),上行下效看好戲,168家企業無需愁,輪到頭上再來說!?

10.  救地球與永續靠理念;救企業靠永續報告書;碳盤查靠證照;本末倒置失焦點。

11.  迷信工具與證照,輕忽人文素質與文化,不懂全員參與的永續維他命。X

永續經營的核心在「人」,接班人計畫的推動,是企業永續的基礎。好比接力賽,一個人強也不過是一棒的輝煌,後繼無力下,還不是黯然神傷地退出舞台,讓組織的每一棒都能夠穩當的接力下去,是永續的唯一,所以說,永續的基礎在HC(Human Capital)

可惜的是坊間的理解被認證沖昏了頭,碳盤查讓永續失去準頭,手段變目的,做了一堆事,氣候變遷更加劇,創造的問題更複雜,也非空穴來風,這次的颱風,像片照妖鏡,讓台灣的綠能的問題,都搬上檯面了。建立一個永續的HC雞排,是有心致力於永續的經營者必須潛下心來,好好規劃的議題。

忙碌、資源不夠、人才不足、技術欠缺等等都是藉口,永續不是便宜貨,那是百年,千年大計,連這點時間都不願投入,何來百年大計?永續無法靠運氣,運氣是短暫的。組織運作過程,任何狀況與任何人出狀況,都還是能夠穩當的經營,是永續的唯一條件,關鍵就在「人」。既然如此,為何沒人談人資?沒人在意這個領域就想要淨零?淨零永續的關鍵是人力資源-人力資本的建立。

人力資本的關鍵領域又為何?簡單羅列如下,細節下期再談:

Why:永續(Sustainability & 3 P)

What:韌性

Quality Improvement

Cost ImprovementTotal Cost OwnershipTrue Cost

Delivery Improvement

Service Improvement

Environment Friendly

Social Progress

Sustainable Governance3P Strategy)。

Technology Innovation

HowHuman Capital & SMT(Senior Management Team)

Mission & Vision

Culture & Core ValueProcess Ownership

Talent Management(MI’T)人資戰略、人才庫、專業性、職業性與事業性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全員參與、數位化、協同共好

Training System:培訓宗旨、職能體系與培訓系統、計畫、人才投資

Supply Chain Management:供應鏈韌性

2025年6月19日 星期四

管理其實也可以很Easy-2030 SDGs的成績如此不堪,總有原因吧!

 2025-6-19

最近為了整理講義,查了有關2030 SDGs的一些資料,特別是聯合國發佈的中間報告,不免讓人有「這是聯合國的目標管理嗎」?

有目標,SMART原則也都俱全,中間報告卻不痛不養的平鋪直述的,告訴世界2030 SDGs是不可能達成的目標...這就是所謂的UNDP 2030 SDGs Status report?這只是一份數據(Data),連資訊(Information)涵量都不夠,稱之為Report,倒不如說只是統計,是統計報告不是Evaluation review。

照理說2030 SDGs十年有成,已經過去三分之二的時間了,至少里程碑的檢討也該出爐,可是從聯合國發佈的報告來看,似乎有事不關己的感覺,好像聯合國只是一個平台,讓資訊可視化而已,而沒有Process Ownership的概念。至少有一兩項達成目標,仔細一看達成的項目,是跟IT與網路連線等技術快速發展有關的目標項,屬於對地球整體發展基礎項目,反而倒退,這應該有所說詞吧-至少!

其實問題不在朝堂,解決方案卻在民間,這種高高在上的政策與規定,最後往往不了了之收場,理想過度總是傷己在先,沒有方法居然也成了一種方法。曾經十年前台灣國科會很高興的看到台灣CCUS(碳捕捉與封存 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 CCUS) 有很大的商機,可達200億噸Co2(這是中油的評估,國科會的評估數字加一個零)當量,意思就是說台灣只要發展CCUS技術,可以淨零80年囉!

這是中油發佈的,國科會發布的數字更高...照這麼說,企業與老百姓何苦那麼苦哈哈地碳(嘆)盤查與節能減碳?而為何全世界減碳效果如此牛步?問題出在太自大的賺錢術!國科會說台灣老百姓怕地震、土讓鬆動怕Co2會外洩等等,反對碳捕捉的研究,停頓了十年,這是什麼概念?無法達到目標是老百姓的無知?還是政府專家的顢頇?一個無法說出技術的安全性的研究,美其名就是前端技術,其實只是想要拿無知來當擋箭牌,沒有效率的官僚體系。

很多企業應該都有與研究單位,或是大學合作過的經驗吧!合作經驗滿意嗎?還是一言難盡?今天想跟各位聊聊一個在台灣有趣的現象-產學合作的成功案例何其少的主因?

台灣的大學或是工研院等研究單位,研究了不少先端技術,如海藻、黑水邙、碳捕捉、(燃料電池、氫發電技術等是國外發展一段時間的技術,不能稱之為研究,那是已進入開發階段的技術,應該準備商品化才對)....不勝枚舉。這麼多的傑出研究,在你我的生活上,似乎沾不上邊,為何?技術不好?老百姓不懂?都不是,是產學研合作出了問題!

少了商品化的程序,論文只是一堆影印紙本,無法對真實世界產生變化。再高端的技術沒有轉化為商品,都是空包彈,技術要靠「商品化」程序轉換為商品,才可能發揮商品的機能價值,解決生活的問題,否則只是國科會的一紙結案報告。錢花掉了結案束之高閣,有機會拿出來炫耀一番,代價匪淺,反正不是花國科會這些官員的錢。

台灣存在最嚴重的問題是製造思維的緊箍咒拿不下來。台灣企業習慣將R & D掛在嘴上,當作研究發展的代名詞。正常的研究發展,其實涵蓋研究(Research)、開發(Development)、與設計(Design)三個領域,且活動範圍與任務,以及運用的方法與技術,差異很大,是不可互相替代的,不只是科技上下游的關係而已。先進國家的企業,基本上技術部門,可以看到如研究所、開發部、與設計部等組織架構,在台灣就是一個研發部。所謂「研究」是無到有的過程;「開發」是有到有感、可用的技術轉換過程;「設計」則是把市面上既有的元素,做最佳的組合調配,達到使用的目的的過程(沒有Intel或是AMD提供的CPU,台灣很多企業的設計部門都要關門吧!)

先從目的來看,研究是無中生有,前所未有的過程。透過分析、實驗、創造,找出獨一無二的元素,研究是做一些別人不懂的事物,這種人稱之為科學家。這種工作帶有世俗難以理解的一面,科學家之所以出世,也因業務性質使然。研究的產物無非論文、技術、專利或是一些實驗室的產物。有沒有價值,只能說是無價之寶:有錢買不到,買了還不見得有用。

研究出來的技術,如果沒有經過轉換,只是一堆文字的組合,一點用處也沒有,必須靠技術轉換的過程,將之轉換成為原材料、製程、配方、或是關鍵零組件等等,一般稱之為技術開發,是從一次元的文字轉換成為實體的物品的過程。研究所研究出來的論文,甚至連生產設備可能都沒有,必須科學家自行開發製程或研究設備(石墨烯的論文是1976年出現的,但石墨烯的產品出現,則是2010年以後的事了,這就是開發過程的艱辛。產品價值呈現需要大量生產,製作可大量複製的製程或設備,是這個階段的重點產出。例如黑水邙技術沒問題,但要成為商品要具備商品特性:方便使用與經濟性,這是材料與製程開發的重點。

設計則是依據市場需求,規劃出商品的規格與市場特性,找尋市面上既有的材料或元素,組合成一個可以大量複製與量產的物品,發揮解決問題的效益,所以也稱之為系統整合。這三個階段的差異大不大,看官自行判斷,但工作截然不同的,應該是一致的共識。

大學或是研究所的活動叫做Research,研究,是從零到有的透過實驗找到一個邏輯的過程,論文、技術,或是專利等等產出,交付出去必須有能力承接的單位,才有辦法移轉。唯獨台灣企業大部分企業根本沒有開發部或是研究所等組織,要以設計單位來承接研究所的論文,自然無法消化,就好像要一位國中生解高級微積分一樣,如何上手,也因此很多大學技轉給企業的案子,都不了了之,其理在此。不是不想做,是無法銜接,這個過程很複雜,稱之為商品化管理。

2025年6月18日 星期三

管理其實也可以很Easy-定義不清很麻煩,供應商,供應鏈,供應鏈管理有什麼差異?

 2025-6-18

這這一段時間在台灣最常聽到的議題,就是供應鏈、供應鏈管理...有些奇怪,以台灣企業的屬性,是以代工為主(B2B),採購與供應管理,是屬於中衛體系(本身找個供應商(AVL),供應商再依據客戶的訂單需求,找上一階的供應商採購物資,以此往上推,構成一個中心衛星體系概念)。這是最典型的採購-供應商管理(SQA),採購無須管理供應商的供應商(其實也管不著)。

採購這個領域,有三個名詞常常被模糊解釋,都以為是一件事,結果卻是大不同,無論在管理範疇、工具、與能力上,都有必須跨越的鴻溝,那就是「供應商管理」、「供應鏈」與「供應鏈管理」。不是在這個領域的人或許會認為這不就是一件事嗎?其實這三個名詞有很大的範疇定義差異,而且管理上也有很大的不同,難以大而化之的帶過,今天就來聊聊此一話題。

先做個簡單的定義:

供應商管理SQA:企業透過採購向上游單位採購物資,這個上游單位,就是企業的供應商,長的交易活動衍生的業務,就是供應商管理。供應商管理涵蓋面向包括貨源搜尋、供應商遴選、合約訂定、採購與品質保證、履約與財務作業,橫跨物流、金流與資訊流三個領域。在中衛體系,供應商的供應商並不屬於企業採購的管理職責範圍(雖然品質保證潭源流管理,但物流與金流及資訊流的管理,不是那麼簡單一句話可以說明白的。採購有心無力,也無須費心,那是供應商的品質保證能力之一。這就是所謂的供應商管理(B2B),台灣大部分的交易型態都是如此。供應商是企業的上游單位,以B2B的商業模式來說,採購只能管到上一階供應商的部份,再往上一階供應商的供應商就不是採購的管轄範圍,那是供應商的任務與條件,這是中衛體系的特色。所以供應商管理稱為Supplier Quality Assurance,簡稱SQA。

供應鏈SC:是談產業業態,不同產業有不同產業的供應鏈,是指一個產業上下游的業態,一般以Tier 1,Tier2,Tier3,...Tiern,所以供應鏈一定要談產業。供應鏈是業態供應商上下游關係的呈現,沒有管理的內涵。誰是誰的供應商,在供應鏈上並沒有關聯,那是採購在執行業務時,才會從供應鏈種尋找本身須要的供應商,再經過供應商管理程序,進行交易。因之談供應鏈一定要談產業,也才有T1,T2...Tn的定義出現,有了這些的階層定義才知道供應鏈在談什麼。如:時尚產業的供應鏈包含T1的成衣廠,T2的染整廠,T3織布廠,T4紡紗廠,T5棉花...Tn,構成一個產業練。每個Tier都有很多的廠商,選誰?如何選,那就是採購供應商管理的範疇。在T1~Tn的供應階層中,各有很多企業,構成供應鏈的概念,所以供應鏈必須談產業才有生命。供應鏈有機械產業、建築產業、電子產業、餐飲產業等等,每個產業一旦形成,就會出現供應鏈業態。

供應鏈管理SCM:是指企業的供應與業務模式,是從市場掌握到需求,進行商品開發,考慮到整體效益的最佳化,從最上游的原材料採購,中游的加工廠,組裝廠等等;再透過下游的經銷商、商店把商品傳遞到使用者手上,發揮商品的價值,串成一個供應與需求的整個鏈條。供應鏈管理,強調鏈條的整體網路規劃,追求整體流程的最佳化,而不是個別流程的最佳化。所以供應鏈管理從T1~Tn每個層級間,遴選最合適的供應商是以整體流程最佳化為原則。由此可知,採購要從市場資訊來做好產銷協調與預測,就不是一般供應商管理的一階式管理,是整個鏈條的資訊留在運作,好比人的神經網路。所以供應鏈管理沒有IT的支持,根本行不通,甚至有了IT,沒有做好供應鏈流程的整合,長鞭效應就是供應鏈之癌,相信前幾年台灣企業所受的庫存之痛,應該還沒完全復原吧!供應鏈管理之所以出現,也是因為Y2K與ERP的出現伴隨而來,品牌廠商在應付快速變化市場的整體成長戰略的最有效工具,是屬於戰略活動的一環。如果企業的採購部門,沒有拉到戰略層級(CPO),基本上不可能會有供應鏈管理的問題,供應鏈管理的網路規劃,是高度戰略性活動與決策,不是等著聽命行事。一般而言,如果不是品牌廠商,B2B型態的企業,是不太可能採取供應鏈管理(SCM)模式的。以此類推,台灣企業採取供應鏈管理的企業,應該很少,甚至沒有,畢竟供應鏈管理的採購與生館與產銷之間,是動態的,以客製化的觀點進行整體流程的最佳化。目前為止個人看到的供應鏈管理做得最好的企業,Apple或是adidas這類企業了當仁不讓。供應鏈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的最重要管理是客製化、速度、彈性才有韌性可言。SCM的目標是:製造服務化;服務細緻化;客戶服務快速化。

下圖為永續供應鏈最重要的兩個三支箭,韌性來自於彈性與穩定性;永續來自於理念與文化。

救地球靠理念;救企業靠系統;法尊靠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