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7-11 Anthony Liaw Version:1.0
2050淨零已成為企業永續最重要的試煉石,如何跨越?成了永續經營的關鍵課題,2030 SDGs是實踐淨零的第一道關卡。出口導向的台灣企業,在政策與國際供應鏈管理的雙重壓力下,莫不使出渾身解數,法遵、永續報告、碳盤查等等,就怕被國際客戶抽單。一時證照洛陽紙貴,很多夢想成為綠領人士受寵若驚的,搶著考取證照,以此為墊腳石,望著綠色果汁期望一帆風順,鴻圖大展。
理想很美滿,現實卻很骨感,2025-4歐盟主席在沒有預警下,突然下了一道懿旨,CBAM的開徵時間延後一年(2026->2027),更重大的是放寬CBAM的適用範圍,退縮到剛開始公佈的20%的範圍(放寬80%)。全球譁然,為何?當初信誓旦旦的,似乎到了沒通過CBAM就休想進歐盟的氣焰,突然煙消雲散,這又是什麼原因?耐人尋味!
聯合國(UNDP)從2015年9月公佈2030 SDGs至今,緊鑼密鼓的追蹤全球目標的達成狀況,世人莫不期待有令人振奮的環保成績單!事實讓人失望,每年的中間報告成果與預期的差距也未免太大了。2022的報告是在COVID-19疫情後的報告,成績不好都可以用疫情來唐塞。最近2024的中間報告與2025的暫定報告,就無法再以疫情為藉口了。2024的報告顯示2030 SDGs總體目標達成率不到17%;2025/5的Status Report,更是跌破專家眼鏡,成績慘不忍睹,連歐盟號稱環保最賣力的區域,也都是紅咚咚的一片。其中17項目標居然有八個項目比2015年公布前還倒退;大部分的項目,也都遠遠落後目標,特別是歐盟區域的成績(請參閱上圖),真正達標的KPI沒有幾項,這又是為何?
台灣政府與企業只是一昧地往前衝,政府盲目的推政策,卻從來不檢視是否做對了。該算是個奇蹟,要說台灣企業對碳盤查的熱衷程度,在國際上應該被列為模範生接受表揚才對!現實看到的,似乎只是俎上肉,並沒換來該有的認可。從環境部公布的數字來看,台灣的數字也不見得上得了檯面,還是落後目標一大截,ESG到底是什麼狀況?全球都在「Busy Do Nothing!」直白一點的,不就是高明的漂綠嗎?
會出現ESG這個世紀大專案,是源自氣候變遷日益嚴重,國際上掀起一股節能減碳的風潮,從蒙特婁議定書,京都協議書等等,這樣的倡議非一朝一夕,幾十年來的倡議與推動,卻都只停留於現況的整理與倡議,解決方案上,如何脫碳、減碳等涉及技術與投資的領域,相對不成比例,為何?
有人說淨零脫碳就像跑馬拉松,要持久與耐久,如果以淨零的角度來看,或許有其適合性;如果以永續經營的角度來談,個人覺得不像馬拉松,畢竟馬拉松還是有結束的時候,永續卻是追求沒有終點的經營遊戲。永續更像接力賽,一個沒有終點與單行道賽跑的接力賽。一棒接一棒(接班人),沒有回頭的機會。短暫的勝利(短期成功-岡山的螺絲產業,2019年被譽為隱形冠軍,鋼鐵產業的護國神山…),很可能一個變化,就從賽場退出(公司歇業-這兩年螺絲產業倒閉的企業成排…),這不就是企業經營的情境。既然如此,是否可以從接力賽中看到一點永續經營的必要?
首先想要澄清幾件事,這是台灣目前最嚴重的誤解,需要先導正,否則失之毫釐,差之千里就不只是成語了。幾個怪現象如下:
1. 把碳盤查當成淨零的解方,「碳盤查 = ESG = 永續」X;
2. 碳盤查的範疇無法定義清楚,追逐碳盤查的方法論的認證,週期性的蛋塔現象?;
3. 報告滿天飛,手段成了唯一目的,結果連報告都是美化報表的產物-另類漂綠X;
4. 企業經營管理出現兩套帳,「財務帳」與「碳帳」,一企兩制如何談效率X;
5. 過度機能化(永續部成救星),沒有永續組織能力,永續長當解方,3P蕩然無存(Profit, Planet, People)?;
6. 碳盤查認證單位比狗多,認證學員好比媽祖出巡的香丁腳(前仆後繼,卻不知要幹嘛)?;
7. 永續報告書只見數字一篇篇,不見路徑與目標,漂亮文字少方案,內涵只為遵法規X。
8. 綠電好似印鈔機,政客侵地又撈錢,不堪狂風一陣吹,綠能成了「顏色能源」X。
9. 你說你的(倡議者與政府),我行我素(企業),上行下效看好戲,168萬家企業無需愁,輪到頭上再來說!?
10. 救地球與永續靠理念;救企業靠永續報告書;碳盤查靠證照;本末倒置失焦點。
11. 迷信工具與證照,輕忽人文素質與文化,不懂全員參與的永續維他命。X
永續經營的核心在「人」,接班人計畫的推動,是企業永續的基礎。好比接力賽,一個人強也不過是一棒的輝煌,後繼無力下,還不是黯然神傷地退出舞台,讓組織的每一棒都能夠穩當的接力下去,是永續的唯一,所以說,永續的基礎在HC(Human Capital)。
可惜的是坊間的理解被認證沖昏了頭,碳盤查讓永續失去準頭,手段變目的,做了一堆事,氣候變遷更加劇,創造的問題更複雜,也非空穴來風,這次的颱風,像片照妖鏡,讓台灣的綠能的問題,都搬上檯面了。建立一個永續的HC雞排,是有心致力於永續的經營者必須潛下心來,好好規劃的議題。
忙碌、資源不夠、人才不足、技術欠缺…等等都是藉口,永續不是便宜貨,那是百年,千年大計,連這點時間都不願投入,何來百年大計?永續無法靠運氣,運氣是短暫的。組織運作過程,任何狀況與任何人出狀況,都還是能夠穩當的經營,是永續的唯一條件,關鍵就在「人」。既然如此,為何沒人談人資?沒人在意這個領域就想要淨零?淨零永續的關鍵是人力資源-人力資本的建立。
人力資本的關鍵領域又為何?簡單羅列如下,細節下期再談:
Why:永續(Sustainability & 3 P)
What:韌性
Quality Improvement。
Cost Improvement:Total Cost Ownership、True Cost
Delivery Improvement。
Service Improvement。
Environment Friendly。
Social Progress。
Sustainable Governance(3P Strategy)。
Technology Innovation。
How:Human Capital & SMT(Senior Management Team)。
Mission & Vision:
Culture & Core Value:Process Ownership
Talent Management(MI’T):人資戰略、人才庫、專業性、職業性與事業性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全員參與、數位化、協同共好
Training System:培訓宗旨、職能體系與培訓系統、計畫、人才投資
Supply Chain Management:供應鏈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