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31
永續漫天飛,錯把馮京當馬涼,不知不知道,以為得到即永續。
永續是什麼?不是得的到,得不到的問題,能否在無限的未來,不要因失去而消失的存在感...也就是說,永續是沒有終點的賽跑。可只要是生物,自有其生與死的定義,人又如何永續?永續是一種理念的傳承,一份志業的接續,所以永續最關鍵的不是技術!產品!朝代!與錢財!是接班的問題。
富不過三代,千年老店幾何。再大的企業與財富,如清代的胡雪巖,明代的沈萬山,富可敵國還是消失於舞台上,是傳承的考驗。
自古千古留名者,不為近憂亂投醫,只是為理念而行,但為後世創新機。
ISO是什麼?是標準化,是組織制度下的一種標準程序,不是制度。制度是什麼?一個各司所職,任務分擔明確,權責劃分,有標準程序的組織。古代帝國盛衰之間,無不以制度化的遂行為分水嶺,制度好,君依行,則國強(開國明君);君不尊,自好強,制度崩,國衰亡(滅國君王),盛衰之間,就看制度化的穩健程度。沒有一個組織因為一個人而永續,只有制度化傳承的組織,才看得到接班後組織依舊興盛的影子。
今天看到的世界紛擾,哪一件不是制度的崩潰而出亂的?只要出現天下間只有自己行的念頭,這個制度就難以為繼,衰敗於焉開始。這是由盛轉衰的過程,「天下事一個人做不完,天下米一個人吃不了」,分工與官僚體系是金字塔組織歷久不衰的重點。金字塔組織上尖下廣,權責正好相反上大下小,兩個三角形互相交錯著,構成制度運作的穩定模式。
上位者只被短期的事物綁架,老是幫下位者解決問題,那就是組織衰敗的開始。因為領導成了ChatGPT(工具),部屬成了使用者,結果呢?部屬的頭腦不見了,領導的時間與決策也剩下數學模式了,問題是誰來執行?這樣的組織怎能不衰敗?
ESG的問題不就是如此嗎?沒有建構制度,只是一昧地迎合嘗試錯誤的政策搖擺,應付看似嚴謹實質不合邏輯的稽核(一個RBA的稽核花三天時間,得到的只是本來就該做好的事情的讓人心安的報告,對世界有何幫助?只是製造更多的就業機會-稽核與講師,這也是這麼長久以來,2030 SDGs沒有進展的主因。)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很可怕,看不到自己也很可怕,瓊哈斯窗理論的證明,不知道不知道該如何?是每個主事領導的必修課。古今中外的勝利者,都有一個特徵,會用人,特別會用參謀人才,為其策劃,張良、諸葛亮、劉伯溫等等。
唯對台灣企業而言,這是最難突破的缺口,畢竟成功之在於企業,是一個人創造出來的,也因此掌握權勢成為穩固領導中心最關鍵的要素,放權,那是管理書籍的用詞,並非實務的口訣,自然是不傳之秘,也因此,傳承的過程,問題何其多。(台塑集團的王永慶先生、國泰集團的蔡萬春先生、松下集團的洪建全先生、大同集團的林挺生先生、....例舉不完,在創辦人百年後,集團的發展如何了?
制度的重要性在於組織換了人都不會改變的一種運作模式,只要進入組織,就必須跟從,否則就會出亂。有人會說那組織早晚會老化與不合時宜的。是的,所以百年常青的第二個要素就是持續改善,這也是標準化管理的精神所在。
台灣的制度化問題很多,就以ISO標準化而言,沒有企業花錢成立專責單位(標準化部門,負責引進、建立、維護與推廣、使用的業務,目前企業內有的,大部分都以品質保證為之,其實那是更大的錯誤,把QC當QA了。現在的品保單位,負責ISO業務,也只是做到依指示建立與簡單的維護而已)ESG的導入,在標準化的正確觀念尚無情況下,時髦的花錢導入ISO,只是為了一只證照,結果成了穿了衣服的模特兒,沒有生命可言,確十足人味,如何有作為?
真正有概念的企業無需「永續部」的,那是錯誤的政策指導,讓企業多了一個制度盲點。只要問看看自己家的永續部的職掌與任務,就可窺全貌了。一個好的制度有合理的組織規劃(定期檢視與調整),涵蓋完成使命願景的的功能與資源,所以人才培育成了關鍵功能。為了讓品質有所保證,讓客戶信賴,標準化是維繫客戶滿意的重點任務,ISO是這樣的一個產物,不是神主牌,不要拿ISO當作企業對外的宣傳(60分的標準被捧到一百分去了。)
有了制度化的運作,才有下一步:中長期戰略與目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