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9日 星期二

管理其實也可以很Easy-PMP沒有教的專案管理-(PM06)

專案管理與孫子兵法-專案立案(2024-4-9 V.2.0)

      專案立案是專案管理的首要步驟,一個專案的價值,都是在這個階段定義出來的。為何需要專案?其成立目的如果沒有很清楚的交代,專案進行過程,目標與規格變來變去,將無可避免。即使專案能夠順利完成,也顯現不出其帶來的價值。這就陷入典型的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的困境了。

      專案立案是一個策略規劃的程序,屬於戰略層級,所以牽涉到面相很廣,包括系統程序,經營決策,以及戰略規劃等等。TQM的管理架構,專案立案會以7W2H(Why、What、When、Who、Where、Which、Whom,How many & How much)的模式來進行。

      資源有限,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下,發揮資組織的最大效率,是專案管理之所以會成為21世紀管理主流的主要成因。因之專案管理必須要先做到Do the right thing,再追求Do the thing right。要如何知道所做的事是Right thing?專案為何需要?當然必須要有足夠的立場與條件,才能夠判斷有什麼價值,所以立案的一些程序自然不可免。

        專案立案有何程序?要注意那些事項?接下去我們就來談談專案如何立案。

        專案立案的程序依序為:概念形成→概念評估→可行性評估→提案與審核等步驟。針對這些步驟,簡述如下:

        概念形成:每個專案的成立,都應該有其背景與目的,這樣的專案才能夠顯現其資源投入的價值。管理的目的並不在管理,而是不用管理卻還能依據組織的期待完成目標,就是所謂的「不管理」,才是管理的最高境界。所以專案的概念形成應該要能夠讓組織可以客觀、科學的評估其價值,以決定資源投入的意義性。概念形成可以用7W來為專案做個定義。


        Why:首先要弄清楚為何需要這個專案?譬如企業內最常見的新產品開發專案,新產品開發是為了提高市場占有率?還是為了提升企業的獲利能力?還是只是應付市場需求的一個例行性業務?不同的目標,其進行的方向當然會不同。如果是為了提高市場占有率,那目的又為何?是目前市佔率不夠高,還是已夠高了,想把競爭的優勢拉大。這將會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專案資源與目標,並非都是套公式而已。

一般概念的提出,常常緣自於組織最高層級的一個遠景或是策略引導出來的,這些形而上的東西,要貫穿到執行層面,中間還有很多的關卡。如何讓上情下達、下情上通,需求定義與確認動作不可忽視。

概念被提出來後,經過Why的不斷洗禮,會把專案的最高層級的使命與任務帶出來,專案的價值被明確點出,再依據這些使命與任務,展開細部計畫,才不會有策略與執行脫節的現象發生。概念形成主要確認專案成立的背景、環境、成立理由、基本綱領、任務、組織期望、 與需求等等。也就是習知的範疇定義。

        What:接下去就要進行戰術的規劃。戰略重要,但沒有戰術的支撐,也只是空包彈,無濟於事。 要完成專案的使命與任務,必須具備那些要件,都必須明確的定義。依據專案的主題,展開目標(Quality、Cost、Delivery等Output與Outcome)、基本的機能與產品開發專案的產品性能的設定。以及抽出在專案進行過程,可能會有哪些的課題(風險)等等。

        When:在目標確定的時候,專案必須很清楚得確認時間因素。時間因素常會左右專案的一些做法,所以在戰術規劃階段,要能明確的掌握時機。專案必須確認有多少的時間可以用?最佳的時機在何時?期間有沒有調整的空間?最後的期限點等,依據有限的資源,進行一些預測與佈局。何時必須開始?何時結束?產品上市時間的規劃?資源配置的考量?等等(如:一個需要100個人月資源的專案,要在五個月內完成,20個人的小組成員是必要的;如果希望在四個月內完成,那資源投入可能要增加到25人,這是最簡單的邏輯,事實上並非如此單純,但這就是專案的時間因素!)

        Who:專案主管也必須釐清專案的利害關係人,因為這些都將是左右專案成敗關鍵人物,身為專案經理人,有必要(也是任務的一部分)充分的了解利害關係人的背景,必要時也要進行事先的溝通,請求給于支援,否則專案很可能會因為一些人為因素而失敗。個人觀察所見,這點也是台灣專案經理人做得最不夠的一點。(最基本的一個工作,就是專案成員的面談,成員背景與專長的掌握,工作方式、態度與資源的可用性等等)

        Where:專案也必須充分的了解其身處的環境,以高鐵(當初高鐵建設的任務是以突破台灣經濟發展,必須縮短城鄉差距,如何解決交通往來問題,討論到最後以高鐵為最適合的選項)建設專案而言,當時是為了平衡城鄉差距而出現的專案,所以經過的地點當然是以未開發的區域為主,所以與現有城市間的聯絡方法也是專案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

新產品開發也是一樣,了解到產品的市場、競爭、通路、流通等等,都是不可忽略的一環。台灣企業打的口號都是根留台灣,「研發在台灣,製造在大陸」(本文是20多年前寫的文章,當時台灣最風行的經營模式是西進)。一個很崇高的戰略目標,卻因為對Where的漠視,出現了多少的問題。台灣產品開發完成,送到大陸量產,根本無法順利量產,只好在大陸又成立一組研發團隊,進行本土化的修改作業。其實這些都是錯誤的做法,一開始設計時,沒有充分了解到將來量產單位的能力,以台灣的條件設計的圖面,當時的條件在大陸無法順利量產也是必然。

        Which:一個專案如果戰略地位很高,相對的風險也一定不會低的。如果把風險當作試驗成本,那只能說公司有錢。要避免風險對企業經營的衝擊,適度的備案(Backup solution)不可或缺。專案的價值,透過有深度的規劃,能夠產生更多的附屬方案,專案投資將更為亮麗。君不見噴墨印表機與電影產業,主體已不是最重要的獲利來源了,附屬品反而凌駕於主體之上,這就是計畫的附加價值。有時專案的陳義很高,風險也相對很高。企業要承擔風險,背水一戰,還是要稍微修訂目標,降低風險,這都是專案概念形成過程必須考量的戰略評估。

        Whom:專案的成功,離不開客戶與利害關係人。專案在概念形成時,如果對客戶不熟悉,規畫出來的產品自然無法確保能滿足客戶所需。從客戶的需求著手,是產品開發的首要。我們常說顧客導向,卻不知道客戶在哪?有何喜好?又如何顧客導向?最起碼要知道消費者與使用者的差異,對開發的產品是否有意義等等,特別是顧客說不出口的痛點掌握。

        概念評估:概念一旦成形,確定方向後,必須經過設計審查的程序,進行正式的確認。這個步驟是屬於企業經營風險管理的品保程序,常易被忽略。所有的專案都有其不確定性,有不確定就有風險的存在。投入資源之前,企業應該嚴謹看待專案的投資與否(GO/No Go)。依照公司治理的正常程序,會有概念審查的活動。專案人員為了讓經營階層更明確的判斷專案的投資效益與利弊得失,必須將概念轉化成為可以量化的事業性數據(事業性與戰略性)。各種戰略思考與規劃,沙盤演練後,提出最有價值的模式,讓經營層承認。這個步驟在先進國家的企業,是經營流程上的重要程序。但國內的企業,這部分反而不被重視,衍生出專案的變化好像家常便飯的怪現象(依個人的觀察與研究,國內企業大部分以代工為主,市場的掌握與戰略空間,無從下手,只要把客戶抓穩,依據客戶的要求來規劃專案,複雜度相對沒那麼高,也就是所謂的B2B與B2C的產品開發專案的基本差異)。

        可行性評估:戰略地位越高,專案價值也越大,問題是可行性存不存在,這也是專案價值被考驗的第一步。專案計畫階段,應該充分的做好可行性評估,才可能避免資源浪費的現象發生。

        提案:專案立案的最後一個步驟是提案。透過一個嚴謹的提案程序,一來進行資源運用的評估,二來向企業內部宣告,專案的啟動,形成共識。一般此部分都是由公司最高領導主持,專案主管提案,各機能部門一級主管列席審核。審查有其一定的程序與內涵,依企業的內部規定不一而足。但最重要的是專案在資源確定投入前的一個評估程序,也讓管理資金的財務部門,及各機能要派任部屬參與任務的主管,能有一個明確的方向與共識。否則事不關己的態度,常會帶來專案運作的潛在危機。

        今天我們先談到此,明天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