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19日 星期日

管理其實也可以很easy--台灣為何如此沒有創意-2

早上在俱樂部碰到一位許久不見的老朋友,他在竹科的一家IC設計公司,顯示器驅動IC的高級主管。談起最近的狀況,也確實好一陣子不見了,這位老哥一副愁眉苦臉的抱怨著,又是一家紅色供應鏈的受害者。
最近聽到的消息已是第三家企業了,都是因為大陸實施進口替代,要求蘋果公司要向大陸供應鏈靠攏,結果傷害最深的就是台灣與韓國,特別是台灣的蘋概股。
要怪誰?怪談灣政策的不爭氣,怪台灣廠商的短視,怪台灣企業的無創意.....一個國家的GDP成長,幾乎已只能看蘋果的臉色了。如此治國之道,如何不出事?蘋果的最大問題在於Iphone系列並非擴大手機版圖,只是市場替代而已。基本上手機市場已趨飽和,這奘情況下,此消彼長的鐘擺效應,以蘋果目前的實力最強,其他品牌自然吃鱉,受到排擠效應。
產業競爭的三個板塊,技術競爭、價格競爭與成本競爭。優勢企業以創新與精湛的技術,走技術競爭,屬於Leader一群,根本不在乎價格,以產品定位來決定價位,再以優勢的供應鏈資源,控制好成本,利潤如囊中物。
價格競爭企業,大都在看到技術競爭企業的產品推出一段時間後,以成熟的材料供應,利用成熟曲線優勢,以價格做最競爭模式,也可以取得一點市場的利基。最後一族是完全以成本取勝,低價策略讓前面兩個版塊的族群退席。
以前這三個板塊,跑完一圈大約是三年時間,每個板塊都有其利基點。遺憾的是競爭白熱化後,板塊的移動,已從三年縮短到幾乎是在六個月到一年的時間內走完。結果技術優勢的族群還是維持其一貫的領先地位,後進的成本優勢族群也在技術快速複製的過程,後發先制,慢慢成熟到可以加快切入市場的腳步,結果就是價格競爭族群受到排擠,甚至慢慢消失,代表性的企業就是HTC。
台灣政府與企業,只是依附在蘋果的光環下,從沒有人思考一旦蘋果出狀況,或是蘋果被政策指使後(這次紅色供應鏈及是如此),會有甚麼危機?任何時候隨時都可能出現變化,受害的絕非蘋果本身,是沒有創新能力、只會代工、容易被取代的供應鏈上成員。
對蘋果而言沒有任何損失,反而得到大陸政策上的支持,可以更大方的在大陸市場煽風點火,苦就苦在供應鏈上的成員,連喝口粥可能都成問題了。這是誰的問題?政府、企業都有,最大的問題還是出在台灣企業的代工心態一直都沒改變。沒有商品企劃、沒有戰略規劃,只會賺機會財,難怪馬雲與雷軍不把台灣人放在眼裡。
有創意沒資金,是台灣現況很微妙的一個社會現象,主要就是政策好大喜功,想要一舉讓股票萬點、GDP保四等等,卻不思基本面是甚麼,競爭力在哪?國科會如此、經濟部如此、行政院如此、總統府更是如此、產業則不用說,習慣於奶水的成長,就是看人眼色,創新在台灣,太奢侈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