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5日 星期六

管理其實也可以很Easy-台灣光復節的感覺

 2025-10-25

台灣光復節,這是一個值得紀念與慶祝的日子,80年的發展榮景,都因為這個日子所帶來。

然而在這塊美麗寶島上,卻出現拿這個節日帶來的民主制度所賞識的一切自由民主,卻否定這個日子的存在的聲音,而且還是當權者,讓人嘆息。打個比喻來說,就是拿家裡的薪水,卻不承認這個家的存在,豈不矛盾哉?

支持者的論點是「前朝的黨政不分、司法不公、操弄媒體、貪污枉法...」,所以被選票制裁,這就是民主政治。既然如此,就是這樣才會被換掉,如果這個邏輯成立,換掉後卻還是一樣,甚至變本加厲,那也意味著當朝本來就該被換掉,因為已不適格了,這才是民主。那網軍與青鳥又執著著為貪贓枉法護衛,所為何來?因為沒有民主素養與公民意識。

利用教育來改變年輕人的思維,這些年輕人已都沒有思維,何來正義可言。教育是希望讓每個人都有思辨的能力,可以把彼此不同調的事物,透過思辯,找到最佳解。可以不同意,但必須尊重是基本。回頭看看現況的台灣,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氛圍,值得驕傲嗎?當權者以教改的名義與資源,操弄課綱,讓小孩只剩下認知教育。一個心智尚未成熟的小孩,這種認知作戰,讓小孩都變得空腦化。思辨能力喪失,盲目是最可怕的結果。這是戕害三代的事情,卻是當朝主事者的最驕傲的政策,台灣的未來發展堪虞。

教育的本質是讓每個人都能夠分辨是非,透過思辯,找到相對好的生活方式,而不是認知作戰的對與錯的似是而非觀點來左右。對與錯本身就存在思辯空間,幾十年前塑膠產業的出現,宛如救世主創造了世界經濟奇蹟。幾十年後卻因為氣候變遷的問題,與垃圾處理的麻煩,變成過街老鼠。是對是錯?很多的事物,經過時間與科學的考驗後,證明適當與否。

這種論證過程,在台灣已不可能出現,因為年輕人沒有思辯能力,只剩下選邊站的認知,這就是當權者利用權力製造出來的權力圖章。是教育出了問題,也是民主最不該出現的,在台灣,卻是再正常不過的一種現象。

一個沒有是非的社會,扛著民主的大旗,做出違反民主的事情,只因為掌握資源,藉由沒有思辯能力的選民,以選票製造機來左右選舉,台灣如何不亂?

一個快樂與歡欣的日子,如果說「光復節」不存在,理論上現在應該是日本國才對,光復本來就是失而復得的過程。從失去到再次擁有,回歸到自己的屬地,這是光復節的意義,不認同這個節日的人,要不就是奸細,要不就是甘願成為奴隸,否則邏輯是說不通的。

2025年10月20日 星期一

管理其實也可以很Easy-觀局與當局:熱情與反思

 2025-10-20

「認知」和「存在」之間存有差距嗎?

説「使用社群是現代人日常最重要的活動」也不爲過,眼睛睜開的第一個動作,打開社群;聽到社群通知的聲音,會讓人很自然地拿起手機,看看是哪位好友。

21世紀有趣的社會現象是:「現代人都很忙,卻很無聊」;「現代人朋友很多,卻都很寂寞!!!」社群媒體的發達,不就是這樣的寫照?在社群上的聯繫,不是因為現實需要,是因為認知需要。用餐前拍個照,傳到社群,傳達一個信息:「朋友們,你們都還在嗎?」接下去就是等著看多少人已讀,有多少人在關注我...?這不是炫耀、也不是分享、更不是重要人物的媒體廣告,其實是在刷存在感,害怕成為空氣人-在這麼多元、快速變化的時代。

社群媒體:Line、IG、Twitte、Wechat、Linkedin、FB、....的出現,各有其特色,也各有其受眾,直白一點就是同溫層,在社群上不知不覺形成一種氛圍-其實你懂我的心...。開始時的連結,慢慢形成一種牽制:問候、未讀、已讀、已讀不回會生氣等等的心情...被這些符號給制約了!

每天海量資訊,從社群媒體看到各式各樣的活動、精闢動人的內容、為理念倡議、打抱不平的主張與各式各樣的演講等,心裡是否會出現一個問號:「有這麼多的有志之士的投入與倡議,毋寧說這個世界應該是美麗、平和與健康的啊?但...」

現實似乎不買單,以社群媒體每天展現活動資訊來看,這麼多的菁英登高一呼,按讚數如燕子口堰塞湖一般,水位快速升高,形成一個致命吸引力的現象,理論上世界早該和平了(聯合國的憲章的目標)。區域戰爭似乎有蔓延之勢;氣候變遷每況愈下,聯合國都快舉白旗了(有人會說十年來至少有18%的成就啊!以企業經營的角度來談,這樣的經營團隊,應該早被踢走了吧);(2025-10-19畫面)


一個人就可以隻手遮天,顛覆世界秩序,是力量的展現?(那不就是弱肉強食的進化論嗎?談正義公平的人太天真了)是認知的差異?還是利益關係的算計?人格、國格、只有在政客的私人算計之下才成立,又何來立場談公平正義?...世界本來就存在「理想」與「現實」的對立。「理想」多了新媒體的推波助瀾,報喜不報憂的特色,讓「認知」與「存在」出現了矛盾。按「讚」是這些平台設計出來綁架受眾的工具?還是發自內心的認知、認同?耐人尋味!

理解一個概念和實際為其發生創造條件之間?在談論保持極性和真正體現這種能力之間?「認知」與「存在」之間,是不是有條鴻溝?同溫層的存在是一股難以抵擋的無形力量,倡議者本該是站在第三方,以客觀公正的角度來推動、反思,才可能不失真的抱著理想。按「讚」(流量)的力量,讓「認知」被框架化,加上一個自我認知的「同理心」的驅使,抽離已不再被提醒,同溫層的力量像大麻一樣,讓人無法自己,「反思」不見了。

「熱情」很重要,「反思」能存在嗎?「小時偷石榴,長大偷牛」的台灣古諺語已沒人會理會,卻是台灣社會親子教育常見的現象之一,很多人物(特別是政客)也是在開始的一點甜頭的吸引下,越陷越深到無法阻擋,這時就是同溫層力量展現最好的時機,同溫層還是需要的。

「不忘初衷」是理想性人物最常掛在嘴吧的一個口號,然,...卻是最容易被批評的一句話。從觀局者到當局者的過程,社群媒體拉著認知往前跑,按讚數是速限;熱情是油箱內的燃料;目的地是初衷,同溫層讓初衷鍍上光彩,反思就像觀局者,看不慣這麼爛的棋局,結果,觀局成了當局者!

2025年10月14日 星期二

管理其實也可以很Easy-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難

2025-10-14
這世界不缺錦上添花,對身價幾十兆的富翁而言,投資幾百億去創造更高的經濟機會,稀鬆平常,卻不會提出一小部分的資源去幫助需要的窮人,畢竟那是看不到財務回報的投資,這就是商業模式,也是經濟的範疇。連諾貝爾獎的頒獎,都會從經濟項目開始,你說,SDG的第一項與第二項如何會有進展?
世界就是這樣,有錢的人沒有理念(賺更多的錢來突顯本身的能力);有理念的人往往是沒錢,才會看到世界上的不平等。如此的情境不斷地在輪轉,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就是洗牌,談永續最需要的是先研究歷史吧!
秦始皇十幾年的帝王壽命,雖短暫,卻創造了後世無法忽略的影響力,絕非他有通天眼,可以看到幾千年後的世界,而是他想要的世界是該有此模樣,就是現代人所謂的「願景」吧。暴發戶(現代的經濟學者稱之為獨角獸)超過五十年壽命的,鳳毛麟角,檯面上只剩下微軟,為何如此的不堪一擊?雅虎(已不成氣候的規模,與當初全勝時相比,不可同日而語)、網景(當時創造網頁WWW的公司,曇花一現的消失於網路世界中,年輕一代應該不知道這個名詞吧!)等等。這些曾經不可一世的企業,悄然地消失於商業舞臺,又是為何?
這個世界不愁錦上添花,報喜不報憂。2030 SDGs之目標達成之所以如此的難堪,不就是每天捧著碳排查認證、ISO家族、永續報告書等神主牌帶出的必然。為何不報憂?與趨勢逆行,不是經濟學該有的觀點,也因此順著經濟發展求解藥理所當然。不斷的推出新技術,卻又是更耗電的技術,再想辦法掰出綠電來滿足經濟發展,這種邏輯很奇怪,只是沒人想講,那是擋人財路,卻是SDG的唯一解決之路。
2026年是個奇妙的年,似乎世界的寶都壓在2026年。單以台灣來說,碳費開徵、Scope-III開始計入,為2027的IFRS的熱身;國際大事記聯合國與ISO合作的ISO-53002出台、ISO-9001-2026大改版、ISO-56001出台;歐盟的CBAM本來2026要啟動,種種原因推遲一年(很多跡象來看,胎死腹中的可能性很高),同時也放寬了管制規模...等等的現象。世界都把寶壓在2026年,3rd party、企業、政府、顧問、碳盤查等等相關人員,將更可期的碳盤查元年,綠領時代來臨等等。問題是???
最近抽空看了幾家台灣大企業的永續報告書,有知名顧問公司的吹捧,經過政府認可的背書,想說可以得到標竿學習,研讀了幾篇。仔細看完後,感覺很失望,只能說是小學生的描紅,根本看不到繪畫的內涵(沒有永續報告書該有的內容。不用懷疑,這些都是國內知名上市櫃企業,也都是花重金聘請專家做出的永續報告書)。如果永續報告書的內容是如此這般,還真懷疑政府公布的2029年IFRS第三方的稽核要如何做?
個人從事人才培育幾十年,對教育訓練有份執著,感覺台灣的教育訓練很普及,卻也很膚淺,太過短視。有個想法,不知哪家高中的老師,有興趣的話,可以合作讓學生來研究企業提出的永續報告書,依此找出不合宜的內容,藉此教育下一代,訓練成ESG種子,也讓企業不能夠只為了應付的繳作業做法,必須提出真正經得起考驗的報告書。
當然,高中教師要承擔的壓力絕對很大,因為這些都是大企業,而且報告書都是提交給政府相關單位的。找碴等於就是打政府一個巴掌,卻是最有效的喚醒良知,避免漂綠(漂ESG)的最佳方法。
初中生還小,無法領悟這麼宏觀的議題;大學生都埋首就業的準備,無暇顧及,也難以如此大膽地提出看法。高中生是最好的一代,承上啟下,更可以訓練未來ESG種子人才。
檯面上的人物必須有所覺悟,現在做的都是為了下三代的福祉,才看得到影響力投資的價值。處處想著經濟規模與利潤,2050淨零將只是口號與美化報表的結果,對世界與ESG是沒有意義的。為了下一代,至少不要透支下一代的資源,留一點空間為可持續化發展鋪路。
有興趣的老師請聯繫!tonyliaw@smit.org.tw

2025年10月7日 星期二

管理其實也可以很Easy-走火入魔的ISO-企業創新也需要標準化規制?

 2025-10-7

最近世界變得越來越有趣了?ISO為了提高企業創新能力,與降低創新的風險,出台了ISO-5600X的標準,很多創新不怎樣的組織,摩拳霍霍的準備接受這個標準的洗禮,無不期待導入ISO-5600X後,立即可以像黃仁勳一樣,成為世界首富!

與ISO-其他家族的標準一樣,公主與王子的故事,永遠是顧問標榜的美好場景。2030 SDGs的進度只能用慘不忍睹來形容;碳盤查的問題還停留在盤查工具、系統問題等等...原因為何?幾乎大部分的組織都導入ISO標準,為何成效差異那麼大?或許有人會說,導入ISO不代表有照標準來啊!這就是問題所在,難道ISO-5600X就不會有此現象嗎?(標準化八字箴言;做你寫的,寫你做的!)

最有趣的是創新是什麼,創新不是生產線,熟悉了以後效率就會好,那是一種打破過去思維的新點子。有多少的點子最後都封箱在組織的文件中?只因為從點子到創新的過程,有太多的非正常思維與作法必須具備,是一種打破習慣領域的程序,想用標準化程序來規範非常態的事物,結果大概又是一堆「創意評估工具」,與「風險評估的手法」出現,對創意本質的誤解,讓人訝異。如果這樣的邏輯成立,那AI就夠了啊,根本毋需ISO來加持。難道企業認為只要認證了ISO-5600X就會提高創新的成功機率嗎?還是說創新是可以用標準化來降低風險的嗎?看來ISO被邊緣化的焦慮越來越深,才會出現一堆對永續經營不見得有效,卻要花大量資源維護的標準化系統,管理的本質都模糊了。

一句話很有意義,不入虎穴焉得虎子,「People who avoid failure...also avoid success.」創新往往就在風險的隔壁,ISO居然認為有一套標準作業模式,創新的風險就會下降(如果企業本身就沒有風創新管理的程序,那只是把經營管理的基礎做好即可,何必多此一舉?,ISO大概也開始天馬行空了!看來最有創意的組織,非ISO莫屬了。

更有趣的是很多企業還興高采烈地捧著這方尚方寶劍,因為以前組織沒有創意可以怪技不如人,現在有藥可解了。組織的創意是因為程序不對嗎?為何組織會需要轉型?無非就是組織經營一段時間後,會慢慢出現習慣性的麻痺,開始老化,自然就會衰退而必須借助轉型以找回組織創業精神。如果轉型不過,可能慢慢衰退,甚至衰亡;轉型成功,一段時間後還是會再老化,這就是永續經營的重點之一。創意與改變,本來就是組織永續的必要基因,卻不是標準化程序。


沒想到ISO天才到認為只要認證ISO-56001的標準,創新的風險就會下降,試問黃仁勳的成功是一步到位的嗎?還是經歷過不斷的嘗試失敗才有今天的成果,ISO不免把標準化與創新矮化,改寫了組織永續經營的橋段了。Intel現在最迫切需要的,應該就是ISO-56001系列標準,有了這套標準,就有可能談創新。


川普也該鼓勵美國企業都全面導入ISO-56001,如此才有可能打敗中國,否則以美國的現況,製造也不行,紀律更難說,唯一稱霸世界的是花錢的能力,這也是製造起家的台灣企業最悶的地方。把最好的賣給別人,最差的留下來自用,賺取微薄利潤,薪資如何提升?

坊間一堆的標準化,企業內部有標準化的部門或功能嗎?如果把ISO管理部門當標準化組織來看待,那企業的標準化可能會如上圖所示,只看到投入,看不到標準化的產出。標準化是個很花錢也很專業的組織,卻也是很有價值的經營模式,標準化創造的價值是無形與長遠的,重點是這種人才台灣沒有培養。(學校有此相關科系、培訓課程嗎?連料號的編碼原則都搞不清楚的組織,最好好好研究一下標準化,否則把K/M當標準化,或是把ISO當標準化,那就失之毫釐了。)

2025年10月2日 星期四

管理其實也可以很Easy-好與不好的界線到底在哪?

2025-10-2

一大早起來,看了一些新聞,好與不好的消息充斥,世界是多元的,充分反應在台灣社會,但這是正確的嗎?可能就有很多深入思考的空間,畢竟「凡夫怕果,聖人慎因」是千古不變的道理。今天有幾則新聞值得深思,提出來與大家共思。

  • 前經濟部長王美花說普發一萬是浪費,庸官食祿才是真浪費
  • 阿嬤逼讓北捷優先席遭踹飛 網再爆「中研院黑歷史」:渾號白髮魔女
  • 國高中改「10點上課」連署成案 台中校長喊:「母湯」理由曝光
  • 學生奔花蓮光復救災 台東大學教授「1舉動」網讚:真正的為人師表
  • 政大個人志工學生前往花蓮光復災區|補助申請說明
  • 知名保育運動先驅珍古德博士辭世 享壽91歲

上面六大項是隨意拿出來的新聞標題,心情還是挺沈重的。

第一項是前經濟部長王美花被問到普發一萬元的看法時,直說這是很浪費的做法。卻被質疑她本身從經濟部長退下來,目前接掌一個研究單位的董事長職務,這種庸官食祿才是最大的浪費!靠的不是能力與貢獻,只是顏色與投資。兩夫妻的正確投資換來高報酬的酬官食祿,是台灣政壇嚴重的現象,卻無奈,因為這是政治,非老百姓所能改變的。

有選舉權啊?這麼說的人一定不是台灣人,或者說是學者與當權者。四年一剎那的投票,中間要被轟炸與洗腦擾亂的時間多達1,461天。網軍與意識形態攻擊,生活都受到影響,選舉權只是一種被操弄的制度,與生活離得太遠了(記得,總統產業產值有七十多兆新台幣,與幾萬個官位)。古代花錢買官的故事,不就是這種寫照?只是換個手法,更高明了些,卻臉不紅、氣不喘的批評自家不喜歡的政策。至少尊重一下對手的精神也該有吧!政客的沈淪原來與學歷無關,與有錢與否無關,只因意識形態。

第二項是阿嬤逼讓北捷優先席遭踹飛。這種事情發生了不少,要說誰對誰錯,很容易被扯上找警察來的口氣。以個人的看法,只要先說找警察的一方,往往是比較理虧的一方,只是以此壯膽,要不就是以此為常模,先聲奪人。讓不讓人是每個人的權益,年紀不是法律,也非特權,有沒有修養是讓座人的本身觀點,連說「修養不夠」都不該說。這是自由民主世界,沒有義務讓座的。拿年紀當神主牌,不就與反核成為同一套路了嗎?何況還主動攻擊別人,這才是修養問題。當初台灣有很多公民意識不彰,政府花了很大功夫進行新生活運動,對年輕一輩的來說,大概都未曾聽過,那也是從文化與生活素養談起,教育著手。

現在的社會,只要我喜歡,沒什麼不可以的自我觀點太強,才會出現這樣的新聞。個人都七十過半,不能算老,卻也不認為這位老者有理(而且聽說這位長者還是常客!沒有批評之意,只是挑起紛端很簡單,要讓別人尊敬就不是年紀的算數式了)。在台灣受到委屈不動怒的人畢竟太少了,紛擾的社會氛圍,不公不義的現象充斥,如何指謫年輕人不懂禮貌?該怪主事者對文化的漠視與故意破壞讓社會風氣事不關己。只為了一己之私,違法亂紀才是問題的根源。老,是福氣,也是智慧,但1.根植於內心的修養;2.無需提醒的自覺;3.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4.為別人著想的善良。這四項被稱之為文化、智慧,在台灣何時會再重現?值得深思。

第三項最近有人倡議國高中生上學時間改為10:30開始,4:00結束,很快的得到多人附議,理由很簡單,讓小孩子有充足的睡眠。這件新聞會被討論本身就有爭議,提議者對台灣學生的生活作息大概都不清楚,以為小孩子是睡眠不足,所以上課時間延後,就不用那麼早起床。姑且不論家長的配合條件如何(雙薪家庭與全職家長的家庭教育是不同的)。這件事讓人想起台灣的教改,李遠哲大博士的宏觀思維,讓台灣的大學不得不一間一間的關門,學生的素質隨著大學入學容易,慢慢失去學識能力的事件如出一轍,是什麼因素造成的?

小孩的健康,正值發育期間,十點上床睡覺是必要的措施,仔細看看,晚上十一二點家長帶著小孩在路上逛的比比皆是,這與幾點上課有關嗎?沒有充分睡眠不是太早起床,而是睡眠作息不正常所致。先進國家為了富國民強,對小孩的家庭教育與起居作息都有基本要求,台灣的小孩就是缺少家庭教育,雙薪家庭,把小孩全部託給學校教育,自然無法養成生活的自律能力。加上手機的氾濫,已讓家長樂於輕鬆(給小孩一支手機就可以避免吵鬧),試問這與幾點上課有關嗎?何況雙薪家庭,家長要上班,上班時間與上課時間無法同步,又多了一種時間創生術-課前安親班的出現,結果還不是一樣,只增加社會困擾。至於學習效果如何,那不在今天的討論範圍。

第四項與第五項都與花蓮志工也關,1. 學生奔花蓮光復救災 台東大學教授「1舉動」網讚:真正的為人師表2. 政大個人志工學生前往花蓮光復災區|補助申請說兩則新聞看似都很陽光,台灣人最寶貴的資產是「人」,但這是正確的做法嗎?還是應該有更完善的措施?連假過後,已出現志工回家後發燒,甚至生病住加護病房的案例了,這是天然災害難以避免的事情。

對於這種重大天然災害,影響所及絕非只是一人一鏟的協助而已,系統化的救災措施,是政府當仁不讓的使命。志工的協助看似很溫馨,卻很沒效率,後勤補給、資源整合,以及受災戶的真正需求,都不是志工這麼簡單就可以解決的(災民最希望的是盡快恢復生活步調,金融體系、生活問題、家計水電、安全衛生等等,至少六個月內難以順利過渡。至少把這六個月該繳的稅、銀行貸款、水電費、電話費等都延後處理,讓災民可以無後顧之憂,全心復原)。反之,有了志工的協助,被熱情淹蓋,後續傳染病與救災的安全衛生與系統化的生活復原等等,需要靠組織與系統化的整合,似乎都不見了。熱情救不了災害的本質,需要有更專業的體系來運作。重點是教授與學校應該以更專業與理性的態度提供援助,而非如此草莽的鼓勵學生。萬一學生生病住院,就只是靠那份保險嗎?那不是災害防治所希望見到的事情。問題背後的問題。

理性、系統、誠如南韓媒體的質疑,台灣的公共建設為何如此脆弱?每次發生都如此嚴重?為何救災都靠志工?政府的角色?老百姓很熱情,卻不是常態的質疑。公共政策與政府的能力才是關鍵。天災亦或人禍?

最後一項知名保育運動先驅珍古德博士辭世 享壽91歲,這是一則最陽光與讓人不捨的好新聞。先知多寂寞,這世界上就是有這種先知,願意為理念投入、付出,為其祝福,偉大的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