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4日 星期二

管理其實也可以很Easy-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難

2025-10-14
這世界不缺錦上添花,對身價幾十兆的富翁而言,投資幾百億去創造更高的經濟機會,稀鬆平常,卻不會提出一小部分的資源去幫助需要的窮人,畢竟那是看不到財務回報的投資,這就是商業模式,也是經濟的範疇。連諾貝爾獎的頒獎,都會從經濟項目開始,你說,SDG的第一項與第二項如何會有進展?
世界就是這樣,有錢的人沒有理念(賺更多的錢來突顯本身的能力);有理念的人往往是沒錢,才會看到世界上的不平等。如此的情境不斷地在輪轉,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就是洗牌,談永續最需要的是先研究歷史吧!
秦始皇十幾年的帝王壽命,雖短暫,卻創造了後世無法忽略的影響力,絕非他有通天眼,可以看到幾千年後的世界,而是他想要的世界是該有此模樣,就是現代人所謂的「願景」吧。暴發戶(現代的經濟學者稱之為獨角獸)超過五十年壽命的,鳳毛麟角,檯面上只剩下微軟,為何如此的不堪一擊?雅虎(已不成氣候的規模,與當初全勝時相比,不可同日而語)、網景(當時創造網頁WWW的公司,曇花一現的消失於網路世界中,年輕一代應該不知道這個名詞吧!)等等。這些曾經不可一世的企業,悄然地消失於商業舞臺,又是為何?
這個世界不愁錦上添花,報喜不報憂。2030 SDGs之目標達成之所以如此的難堪,不就是每天捧著碳排查認證、ISO家族、永續報告書等神主牌帶出的必然。為何不報憂?與趨勢逆行,不是經濟學該有的觀點,也因此順著經濟發展求解藥理所當然。不斷的推出新技術,卻又是更耗電的技術,再想辦法掰出綠電來滿足經濟發展,這種邏輯很奇怪,只是沒人想講,那是擋人財路,卻是SDG的唯一解決之路。
2026年是個奇妙的年,似乎世界的寶都壓在2026年。單以台灣來說,碳費開徵、Scope-III開始計入,為2027的IFRS的熱身;國際大事記聯合國與ISO合作的ISO-53002出台、ISO-9001-2026大改版、ISO-56001出台;歐盟的CBAM本來2026要啟動,種種原因推遲一年(很多跡象來看,胎死腹中的可能性很高),同時也放寬了管制規模...等等的現象。世界都把寶壓在2026年,3rd party、企業、政府、顧問、碳盤查等等相關人員,將更可期的碳盤查元年,綠領時代來臨等等。問題是???
最近抽空看了幾家台灣大企業的永續報告書,有知名顧問公司的吹捧,經過政府認可的背書,想說可以得到標竿學習,研讀了幾篇。仔細看完後,感覺很失望,只能說是小學生的描紅,根本看不到繪畫的內涵(沒有永續報告書該有的內容。不用懷疑,這些都是國內知名上市櫃企業,也都是花重金聘請專家做出的永續報告書)。如果永續報告書的內容是如此這般,還真懷疑政府公布的2029年IFRS第三方的稽核要如何做?
個人從事人才培育幾十年,對教育訓練有份執著,感覺台灣的教育訓練很普及,卻也很膚淺,太過短視。有個想法,不知哪家高中的老師,有興趣的話,可以合作讓學生來研究企業提出的永續報告書,依此找出不合宜的內容,藉此教育下一代,訓練成ESG種子,也讓企業不能夠只為了應付的繳作業做法,必須提出真正經得起考驗的報告書。
當然,高中教師要承擔的壓力絕對很大,因為這些都是大企業,而且報告書都是提交給政府相關單位的。找碴等於就是打政府一個巴掌,卻是最有效的喚醒良知,避免漂綠(漂ESG)的最佳方法。
初中生還小,無法領悟這麼宏觀的議題;大學生都埋首就業的準備,無暇顧及,也難以如此大膽地提出看法。高中生是最好的一代,承上啟下,更可以訓練未來ESG種子人才。
檯面上的人物必須有所覺悟,現在做的都是為了下三代的福祉,才看得到影響力投資的價值。處處想著經濟規模與利潤,2050淨零將只是口號與美化報表的結果,對世界與ESG是沒有意義的。為了下一代,至少不要透支下一代的資源,留一點空間為可持續化發展鋪路。
有興趣的老師請聯繫!tonyliaw@smit.org.tw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