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
一大早起來,看了一些新聞,好與不好的消息充斥,世界是多元的,充分反應在台灣社會,但這是正確的嗎?可能就有很多深入思考的空間,畢竟「凡夫怕果,聖人慎因」是千古不變的道理。今天有幾則新聞值得深思,提出來與大家共思。
- 前經濟部長王美花說普發一萬是浪費,庸官食祿才是真浪費
- 阿嬤逼讓北捷優先席遭踹飛 網再爆「中研院黑歷史」:渾號白髮魔女
- 國高中改「10點上課」連署成案 台中校長喊:「母湯」理由曝光
- 學生奔花蓮光復救災 台東大學教授「1舉動」網讚:真正的為人師表
- 政大個人志工學生前往花蓮光復災區|補助申請說明
- 知名保育運動先驅珍古德博士辭世 享壽91歲
上面六大項是隨意拿出來的新聞標題,心情還是挺沈重的。
第一項是前經濟部長王美花被問到普發一萬元的看法時,直說這是很浪費的做法。卻被質疑她本身從經濟部長退下來,目前接掌一個研究單位的董事長職務,這種庸官食祿才是最大的浪費!靠的不是能力與貢獻,只是顏色與投資。兩夫妻的正確投資換來高報酬的酬官食祿,是台灣政壇嚴重的現象,卻無奈,因為這是政治,非老百姓所能改變的。
有選舉權啊?這麼說的人一定不是台灣人,或者說是學者與當權者。四年一剎那的投票,中間要被轟炸與洗腦擾亂的時間多達1,461天。網軍與意識形態攻擊,生活都受到影響,選舉權只是一種被操弄的制度,與生活離得太遠了(記得,總統產業產值有七十多兆新台幣,與幾萬個官位)。古代花錢買官的故事,不就是這種寫照?只是換個手法,更高明了些,卻臉不紅、氣不喘的批評自家不喜歡的政策。至少尊重一下對手的精神也該有吧!政客的沈淪原來與學歷無關,與有錢與否無關,只因意識形態。
第二項是阿嬤逼讓北捷優先席遭踹飛。這種事情發生了不少,要說誰對誰錯,很容易被扯上找警察來的口氣。以個人的看法,只要先說找警察的一方,往往是比較理虧的一方,只是以此壯膽,要不就是以此為常模,先聲奪人。讓不讓人是每個人的權益,年紀不是法律,也非特權,有沒有修養是讓座人的本身觀點,連說「修養不夠」都不該說。這是自由民主世界,沒有義務讓座的。拿年紀當神主牌,不就與反核成為同一套路了嗎?何況還主動攻擊別人,這才是修養問題。當初台灣有很多公民意識不彰,政府花了很大功夫進行新生活運動,對年輕一輩的來說,大概都未曾聽過,那也是從文化與生活素養談起,教育著手。
現在的社會,只要我喜歡,沒什麼不可以的自我觀點太強,才會出現這樣的新聞。個人都七十過半,不能算老,卻也不認為這位老者有理(而且聽說這位長者還是常客!沒有批評之意,只是挑起紛端很簡單,要讓別人尊敬就不是年紀的算數式了)。在台灣受到委屈不動怒的人畢竟太少了,紛擾的社會氛圍,不公不義的現象充斥,如何指謫年輕人不懂禮貌?該怪主事者對文化的漠視與故意破壞讓社會風氣事不關己。只為了一己之私,違法亂紀才是問題的根源。老,是福氣,也是智慧,但1.根植於內心的修養;2.無需提醒的自覺;3.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4.為別人著想的善良。這四項被稱之為文化、智慧,在台灣何時會再重現?值得深思。
第三項最近有人倡議國高中生上學時間改為10:30開始,4:00結束,很快的得到多人附議,理由很簡單,讓小孩子有充足的睡眠。這件新聞會被討論本身就有爭議,提議者對台灣學生的生活作息大概都不清楚,以為小孩子是睡眠不足,所以上課時間延後,就不用那麼早起床。姑且不論家長的配合條件如何(雙薪家庭與全職家長的家庭教育是不同的)。這件事讓人想起台灣的教改,李遠哲大博士的宏觀思維,讓台灣的大學不得不一間一間的關門,學生的素質隨著大學入學容易,慢慢失去學識能力的事件如出一轍,是什麼因素造成的?
小孩的健康,正值發育期間,十點上床睡覺是必要的措施,仔細看看,晚上十一二點家長帶著小孩在路上逛的比比皆是,這與幾點上課有關嗎?沒有充分睡眠不是太早起床,而是睡眠作息不正常所致。先進國家為了富國民強,對小孩的家庭教育與起居作息都有基本要求,台灣的小孩就是缺少家庭教育,雙薪家庭,把小孩全部託給學校教育,自然無法養成生活的自律能力。加上手機的氾濫,已讓家長樂於輕鬆(給小孩一支手機就可以避免吵鬧),試問這與幾點上課有關嗎?何況雙薪家庭,家長要上班,上班時間與上課時間無法同步,又多了一種時間創生術-課前安親班的出現,結果還不是一樣,只增加社會困擾。至於學習效果如何,那不在今天的討論範圍。
第四項與第五項都與花蓮志工也關,1. 學生奔花蓮光復救災 台東大學教授「1舉動」網讚:真正的為人師表2. 政大個人志工學生前往花蓮光復災區|補助申請說兩則新聞看似都很陽光,台灣人最寶貴的資產是「人」,但這是正確的做法嗎?還是應該有更完善的措施?連假過後,已出現志工回家後發燒,甚至生病住加護病房的案例了,這是天然災害難以避免的事情。
對於這種重大天然災害,影響所及絕非只是一人一鏟的協助而已,系統化的救災措施,是政府當仁不讓的使命。志工的協助看似很溫馨,卻很沒效率,後勤補給、資源整合,以及受災戶的真正需求,都不是志工這麼簡單就可以解決的(災民最希望的是盡快恢復生活步調,金融體系、生活問題、家計水電、安全衛生等等,至少六個月內難以順利過渡。至少把這六個月該繳的稅、銀行貸款、水電費、電話費等都延後處理,讓災民可以無後顧之憂,全心復原)。反之,有了志工的協助,被熱情淹蓋,後續傳染病與救災的安全衛生與系統化的生活復原等等,需要靠組織與系統化的整合,似乎都不見了。熱情救不了災害的本質,需要有更專業的體系來運作。重點是教授與學校應該以更專業與理性的態度提供援助,而非如此草莽的鼓勵學生。萬一學生生病住院,就只是靠那份保險嗎?那不是災害防治所希望見到的事情。問題背後的問題。
理性、系統、誠如南韓媒體的質疑,台灣的公共建設為何如此脆弱?每次發生都如此嚴重?為何救災都靠志工?政府的角色?老百姓很熱情,卻不是常態的質疑。公共政策與政府的能力才是關鍵。天災亦或人禍?
最後一項知名保育運動先驅珍古德博士辭世 享壽91歲,這是一則最陽光與讓人不捨的好新聞。先知多寂寞,這世界上就是有這種先知,願意為理念投入、付出,為其祝福,偉大的先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