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0
「認知」和「存在」之間存有差距嗎?
説「使用社群是現代人日常最重要的活動」也不爲過,眼睛睜開的第一個動作,打開社群;聽到社群通知的聲音,會讓人很自然地拿起手機,看看是哪位好友。
21世紀有趣的社會現象是:「現代人都很忙,卻很無聊」;「現代人朋友很多,卻都很寂寞!!!」社群媒體的發達,不就是這樣的寫照?在社群上的聯繫,不是因為現實需要,是因為認知需要。用餐前拍個照,傳到社群,傳達一個信息:「朋友們,你們都還在嗎?」接下去就是等著看多少人已讀,有多少人在關注我...?這不是炫耀、也不是分享、更不是重要人物的媒體廣告,其實是在刷存在感,害怕成為空氣人-在這麼多元、快速變化的時代。
社群媒體:Line、IG、Twitte、Wechat、Linkedin、FB、....的出現,各有其特色,也各有其受眾,直白一點就是同溫層,在社群上不知不覺形成一種氛圍-其實你懂我的心...。開始時的連結,慢慢形成一種牽制:問候、未讀、已讀、已讀不回會生氣等等的心情...被這些符號給制約了!
每天海量資訊,從社群媒體看到各式各樣的活動、精闢動人的內容、為理念倡議、打抱不平的主張與各式各樣的演講等,心裡是否會出現一個問號:「有這麼多的有志之士的投入與倡議,毋寧說這個世界應該是美麗、平和與健康的啊?但...」
現實似乎不買單,以社群媒體每天展現活動資訊來看,這麼多的菁英登高一呼,按讚數如燕子口堰塞湖一般,水位快速升高,形成一個致命吸引力的現象,理論上世界早該和平了(聯合國的憲章的目標)。區域戰爭似乎有蔓延之勢;氣候變遷每況愈下,聯合國都快舉白旗了(有人會說十年來至少有18%的成就啊!以企業經營的角度來談,這樣的經營團隊,應該早被踢走了吧);(2025-10-19畫面)
一個人就可以隻手遮天,顛覆世界秩序,是力量的展現?(那不就是弱肉強食的進化論嗎?談正義公平的人太天真了)是認知的差異?還是利益關係的算計?人格、國格、只有在政客的私人算計之下才成立,又何來立場談公平正義?...世界本來就存在「理想」與「現實」的對立。「理想」多了新媒體的推波助瀾,報喜不報憂的特色,讓「認知」與「存在」出現了矛盾。按「讚」是這些平台設計出來綁架受眾的工具?還是發自內心的認知、認同?耐人尋味!
理解一個概念和實際為其發生創造條件之間?在談論保持極性和真正體現這種能力之間?「認知」與「存在」之間,是不是有條鴻溝?同溫層的存在是一股難以抵擋的無形力量,倡議者本該是站在第三方,以客觀公正的角度來推動、反思,才可能不失真的抱著理想。按「讚」(流量)的力量,讓「認知」被框架化,加上一個自我認知的「同理心」的驅使,抽離已不再被提醒,同溫層的力量像大麻一樣,讓人無法自己,「反思」不見了。
「熱情」很重要,「反思」能存在嗎?「小時偷石榴,長大偷牛」的台灣古諺語已沒人會理會,卻是台灣社會親子教育常見的現象之一,很多人物(特別是政客)也是在開始的一點甜頭的吸引下,越陷越深到無法阻擋,這時就是同溫層力量展現最好的時機,同溫層還是需要的。
「不忘初衷」是理想性人物最常掛在嘴吧的一個口號,然,...卻是最容易被批評的一句話。從觀局者到當局者的過程,社群媒體拉著認知往前跑,按讚數是速限;熱情是油箱內的燃料;目的地是初衷,同溫層讓初衷鍍上光彩,反思就像觀局者,看不慣這麼爛的棋局,結果,觀局成了當局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