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5日 星期四

管理其實也可以很Easy-為何總是不一樣?

 2025-9-25

古代人很笨,卻可愛;很傻,卻憨直,不像現代人上窮碧落下黃泉,卻是一無所有。只因為古人懂得謙虛與反省,不懂得行銷。

台灣國民所得(GDP)又超越韓國了,今年預估經濟成長4.5%,是韓國0.9%的五倍,好偉大的成果啊(套一句科技雜誌大佬的話)!但台灣的平均新資還停留在47,723元的水平,而韓國卻是超過90,000元,是台灣兩倍的水準,問題出在哪?

AI 時代人人都成了超人!行銷 30 秒就能生出一堆行銷提案;律師幾分鐘就能查遍幾百份個案報告;工程師有了AI夥伴,連Debug都簡單多了,直接丟到雲端請AI幫忙Debug(三星工程師出現的案例),結果公司研發機密都成了Open sources了。AI讓每人看起都變聰明了,奇怪的是組織卻沒有跟著變聰明,反而越來越笨,問題出在哪?

個別機能的聰明,只是瞎子摸象似的放大所知道的領域,結果系統變得越來越難成像,整體相貌被擠壓!品牌角色混肴;知識被片段的資訊所取代、還被誤用,無法傳承;決策失敗到底是AI的責任,還是組織本身的事情?組織風險升高;加上Open sources的緣故,資訊安全漏洞百出...未來還有好戲可看。

另則,全世界都在談碳盤查,訂標準就怕被邊緣化。組織熱衷於認證的取得與導入標準以達到法遵的目標,可是氣候變遷問題更嚴重,標準與法規越來越多,問題也越來越嚴重,到底為何?標準化被誤導得太嚴重了,一群沒有實務經驗的人來訂標準,結果會如何?不用多說,要不就是天上飛不食人間煙火;要不就是散彈打鳥,試了再說,這樣的情境下,可能會改變嗎?連每個人一天產生的垃圾量都不清楚,居然說在進行減廢,報告書寫得富麗堂皇的,不就是漂綠!

這幾個問題都有一個共通性,就是系統性問題,而不是能力與技巧性的問題。這種問題,正是法規與技巧達不到的境界,也只能看到以偏概全的現象,反倒越形嚴重-結構性問題。2025-9-24的樺加沙颱風造成花蓮堰塞湖潰堤事件,又有幾位ESG的大師有想到或是意識到這與氣候變遷的關聯?

經濟數字有其封閉的一面,是投資者最喜歡看到的表面,內涵根本無關緊要。就好像主人牽著狗出門,看到其他的狗,小狗可能就衝過去了。主人甚至抓不住,只能任其亂跑。但最後還是會回來的,畢竟要吃飯、睡覺。這隻狗就像股票市場,遛狗主人就像經濟。台灣經濟不也有幾分這樣的味道?表面經濟(數字魔術)。

永續經營的難,難在人本身就沒法永續,是以有生之年來創造理念的永續,留下來的絕非錢財、Know-How,是一種錢財無法買得到的文化遺產,這種概念是追求「機會財」的電子產業無法體會的,畢竟電子產業本身也不過幾十年,連百年都還未見到,如何能知道永續的真義,本身就只是過程。賺錢「三套財」:「機會財」、「管理財」以及「創意財」。「機會財」很重要,卻難以談永續,未來十年就是門檻,所以需要使命願景來支撐。

管理財整慢慢的被AI吞噬,馬斯克所倡議的管理無用論,就是這樣的寫照。管理真的沒用嗎?那是膚淺的議題,討論的基本上就是賺進「機會財」的那票人。「創意財」才是打破現況創造未來的機會,加上理念方得以看到百年老店的存在,這也正巧是今天所討論的三個主題的盲點。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