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此教師節意義重大,藉此平台向全天下教師們,獻上一句:「教師節快樂」!
身為台灣國中、小的教師們,雖然心有千千結,不見得如此肯定教師價值。受到教改的影響,師道敗落,倫常沈淪,但,還是要說一句:「教師是值得欽佩的一份理念」。
最近整理永續議題的領導職能發展,永續經營議題中,供應鏈管理是決定2030 SDGs目標達成與否的關鍵領域,供應鏈韌性是組織永續的門神,而CPO(Chief Procurement Officer)採購長更是供應鏈韌性的操盤手。
採購長的職位相當重要,宏觀的領導能力需求更不可或缺。戰略觀與戰略規劃、變革管理、資源統合等領導統御職能,是組織永續中,「王、帥、參謀、幕僚」、的統帥職能角色,負責供應鏈網路最佳規劃,以協同、共創、敏捷、共好為基礎,建立四贏的ESG目標。
傳統的採購主管面對的是日常營運的資材供應,核心價值在物料的成本與品質,Quality、Cost、Delivery、以及Service等(QCDS)指標,戰術領域的執行面管理,重點在冰山上的那塊看得見的小冰塊。永續供應鏈是企業可持續化發展的關鍵戰略議題,談的是永續的條件,未來的韌性,不只是淺層的指標要滿足,佈局未來的競爭力,方有條件談永續。供應鏈上的夥伴關係,人權、勞動權、幸福社會、公平交易、環境友善、組織競爭力、以及社會和諧進步等等,外部性的指標,價值感更高,未來的採購長必需以價值鏈為核心的職種。
除了必須對冰山的全貌充分掌握外,大環境的變化也必須有所掌握(這次923花蓮馬子鞍堰塞湖潰堤一事,是一個很值得深思與參考的風險與永續管理案例。可惜大家都被眼前的救災遮住了眼界,對於他山之石、再發防止的教訓,似乎沒有人在乎。這件事將會如以往的災害一樣,很快就遺忘了。一次又一次的歷史重演,對組織而言,是不是每次的復原力都如此的強韌?永續的門檻就在此!)
採購長的任務如此的重要,規格條件自不等同於一般採購管理的層次,領導統御是重點職能。(只要掛上CxO這個C字,都必須是組織的接班人選之一的條件,才是合理的組織規劃)組織培育將才有:「洞察先機、前瞻思維、有效手段、依法行事」四大職能要項。有趣的是,這四大要項,從前到後,或是從後到前推進的話會如何?這陣子領悟出來的有趣現象-台灣企業的通病-變巧與不按牌理出牌的標準化。
譬如說,很多中小企業主,請顧問都是先拿到認證再說,理由就是中小企業資源不夠。顧問也沒轍,為了五斗米很正常,就想方設法地幫企業拿到認證(ISO要認證就如小學生考模擬考一樣,不要認為很難,那是最沒有用腦的一件事)。一旦認證了,顧問就會建議企業主要落實,得到的回答,千篇壹律的就是:「我們不是拿到認證了嗎?」哈哈哈!如果你也是這樣的顧問,可能該多燒燒香贖罪,畢竟你又害了一家企業走偏了「依法行事」的路子了。
以這個職能來說明,從右到左是正常的模式,是「Do The Right Thing!」;由左到右是「Do The Thing Right」模型。簡單說明如下:
首先由右到左的正常模式是建立洞察先機的能力,屬於理念推動模型,組織談永續會從使命、願景來勾勒組織的未來,是領導力、洞察力與持續力的展現。
其次會展開策略規劃,設定中長期發展目標(依組織的前瞻力而定,世界上最長的中長期策略目標是200年營運計畫-杜邦於2008年慶祝兩百週年時訂下的下一個兩百年大計;五年或是十年是一般常見的做法,政府機構最常見到的是五年的輪動策略目標,如大陸的15五,16五...等)與略思考。此時需要的是創造力、變革力以及決策力。
策略與目標定調後,開始尋找解決方案,「有效手段」的規劃,組織與流程的規劃與發展是重點。要完成宏偉的目標,人才培育是關鍵,特別是人才力。對採購長而言,執行力是關鍵,敏捷力是條件,數位力則是永續途上的最關鍵敏捷力的展現平台。
最重要的一點是依法行事,道德與誠信的展現,揭露是透明化的有效溝通方式。此時強調的是社會力與紀律力。多少企業、組織的消失,往往就在一個不誠信的道德風險下不見了,這是領導的最高規格。
這個模式由右向左是理念推動,3P的內涵是Profit(經營績效)、Planet(ESG)、與People(組織永續戰力),組織關心的是文化力與分析力,時時關注利害關係人的感受與最佳化。是永續的經營模型,組織邁向無限延伸的每一步。
反過來如果把這個模型由左往右推動,是屬於法遵的經營模型,法令推動模型。這種模型有幾個明顯的問題被忽略了:
1.法令出來再跟進,被要求再申請,被動型的經營模型。基本上組織走的是跟隨型,可免則免,容意受到環境干擾而搖擺;
2.滿足法規,以應付為本,得到的最多只是60分,組織發展受到限制(玻璃天花板理論),難以突破,永遠的中小企業;
3. 法遵的本身也是成本的一種,沒有Output,只有Input的績效是負的。還有其他種種問題,篇幅緣故,不便在此細談,改天再聊。
此種模型的問題也是2030 SDGs走過十年成效不彰的主因。簡單說明如下:這種模型的永續3P內涵馬上改變,取而代之的是3P:Paper(繳作業);Practics(找模式或工具來套);Project(想以專案想要談永續,以為敏捷專案就永續了)整個組織的思維是應變,彈性應變把應付當應變。
此種做法最常見的是派員認證,沒有完善的人才管理制度與培育體系,只要碰到人事更迭,認證業務必需重工,或是回到原點,這樣的組織要談永續,大概只能說是行政院吧!「文件化」當「標準化」來看待,把「稽核」當「紀律」來搪塞,組織隨著客戶或是政策搖擺,應付成本增加,吃掉利潤自難避免。
有效手段的做法就是見招拆招,嘗試錯誤中學教訓(再發防止只是教科書內容),美化報表成為有效手段的標竿。畢竟客戶或是政府主事機關也無法完全稽核,或是稽核成本遠遠高過找出問題的社會成本(Trur Cost)。
不談執行力,就無需談組織開發,少了流程管理,拿著ChartGPT當數位化,會是什麼樣的結果?應該不用多說。敏捷專案是站著開會、數位化就是門禁管理、執行力只見加班與重工,連品質保證都以為檢驗來保證,一點可信賴的能力的觀念都沒有(把品質管制(Quality Control當品質保證Quality Assurance)。
戰略是什麼不在重要,時髦的喊出一句口號,就代表有戰略,平衡計分卡、OKR、KPI、6 Sigma、ISO滿天飛的結果,疲於奔命。老闆最大的功能就是月度檢討會的批判與罵功。使命願景成了老闆的口號的結果,主管的價值觀就是「錢多事少離家近,位高權重責任輕」,有好的老闆也是前世修來的福氣。
影響力投資的公式I ➛P ➛O ➛I(影響力投資):(Investment ➛ Input) ➛(Planning ➛Process) ➛(Output ➛Outcome) ➛impact
永續不是便宜貨,是理念轉化為世代傳承的行動力,組織在人才培育基礎下,一代一代地傳承,沒有教育訓練組織是無法長遠的,説永續的關鍵在企業文化一點不為過。
四十年成功是一個人的成功;
六十年成功是接班傳承成功;
百年的成功是組織制度成功;
永續經營靠的是理念與文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