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5日 星期四

管理其實也可以很easy--管理之基礎(Performance = output / Input)-I

台灣企業要能潛下心來,好好地整頓企業經營,大部份的企業都有15%以上的成本改善空間,這是個人20多年來顧問工作所看到的情形。如此篤定,大言不讒地斷定15%改善空間?有根據嗎?當然有,有心提高附加價值的企業主,只要回去做好工時管理,絕對會讓你大吃一驚,原來組織內部存在如此多的無效率行為。
不需要看多深入的報表,簡單的一個指標--就是一次就做對的工作比例有多少就知道了。重工與問題解決,常常耗掉企業大部份資源,郤只是把過去補正,一點進展也沒有。然無法一次就做對的原因就千奇百怪了,最主要的一項當首推能力不夠,加上企業施以的訓練不足,能力沒有提升的結果。
這只是讓該有的績效呈現的第一步,還沒有談到改善的部份。先把錯誤與不必要的浪費消除,再來談改善,成果才可能是甜的,否則可能會出現曇花一現的錯覺,短暫看到成效,很快的又回到原點。再發防止是關鍵。學費只要繳一次就夠了的精神,如何貫穿企業文化?
當組織系統回歸正常,接下去就是改善的重點。時間管理有兩個維度,一是提升時間的長度;一是提高時間的深度,當然前提是時間的品質。
時間長度與時間深度的概念,個人以一張圖表來解釋或許快一些。
以前管理學者總是說,時間最公平,每個人每天都是24小時,任誰也無法改變。自從Smart Phone出現後,愛瘋讓世界改變了。以前只有在上班時間,坐在辦公桌前,才可能發郵件,上網搜尋資訊。只要一離開辦公室,出差期間就等於工時無效時間(差旅移動)。
Smart Phone改變了事實,只要手頭上有一隻手機,可以隨時隨的地進行收發郵件甚至簽核公文等事情,相較於過去,不就等於可用時間變大了,也就是時間地長度改變了,可用工時增加。
雖然可用工時增加,但如果還是以傳統所用的工具或做法,寫封信要花多少時間?打封傳真稿再列印出來,傳送出去,是業務工時。如今有了郵件(e-mail),加上社群工具軟體如Line、Skype、微信等等,把處理業務的工時縮短了,就等於時間的深度改變了。從寫信、手工作業到傳真、再到電子郵件、微博等等,時間的深度加深了。
現代人可以運用很多工具,利用零星的時間處理業務,不受時空的限制,長度與深度都變大了,但效率是否比較高?這個問題討論起來,三天三夜也說不完,然統計與調查報告,再再呈現出效率並沒有改善,為何?
主要問題出在時間的品質不好,沒有一次就做對的態度,雖然把時間的長度與深度加大了,郤因為錯誤的結果,讓投入時間績效完全歸零,只因為Output沒有呈現,績效歸零,這就是時間品質的概念。
另外時間的長度隨著工具的發達而加長了,郤也帶來意想不到的副作用,就是時間的完整性被立即可以聯絡的方便性給撕裂了。一件事情都還沒處理好,可能隨時會插進來好幾件事,要同時兼顧的情況下,即時化讓業務的品質大幅滑落,片段的時間看不到時間帶,就如網路世界片段的資訊,看過了就隨手丟掉,以這樣的時間品質來處理的事情,如何談業務品質?結果就是不斷的重來與排擠正常工時,當然無法得到好結果。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