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9日 星期一

管理其實也可以很easy--管理之基礎(Performance = output / Input)-II

很多人忽略了時間的意義,總是以努力為前提,老闆喜歡,投入多意味著討喜,也不管結果如何,最後就是一句話收場:"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世界上的事情就是這般殘酷,P=O/I這個公式,奇怪的是"Output"的變化不大,"Input"可是變化萬千。就因為分子不變之下,分母的變化決定了績效的好壞。這沒甚麼學問,郤有很深的意涵,今天就來談談Input的變化。
一般處理事情,不管事情大小、輕重緩急,基本上業務流程變化不大,大致上就是目標確認、任務規劃、資源配置、任務執行、業務查檢、確認結果、任務交付等程序。 當然要再細分的話,目標確認的會議、任務規劃的準備工作、會議、移動、等待、交接等等.....,還伴隨著無數的決策需要,總之就是一連串的IPO構成流程活動。
有些活動是獨立性業務,可以隨意地處理與銜接,有些活動就必須有完整的程序處理,才可能有效果。任務處理過程,一旦被干擾,可能因為停頓而造成任務中斷,等到打岔的事情處理後再回頭,往往難以順利銜接,結果業務處理不順,資源受到排擠,就如滾雪球的衝擊到任務的產出。這就是網路世界生產力並沒有因為時間長度增加而提升的主因。
更有趣的是,管理領域在任務分派時,主動確認任務與目標是基本動作,卻是中國人第罩門,一種特質。上面交付任務,即使交代不是很清楚,也難得看到部屬會主動向主管確認。在中國人的職場上常常會聽到一種對話:
主管:交代的任務有沒有問題?(常常就是很權威,郤裝得很慈祥的表情)
部屬:我盡力而為就是了!....(心裡好多的不甘願,郤不想、也不願、或是不管)
就因為我是中國人,從小被教養只能聽不要問(小孩子有耳無嘴)!形成這樣的國民特質。
試想,目標沒有弄清楚,如何作出好計畫,更不用談資源配置,最後也只能以聽命行事來掩飾自己能力不足的一面。反正做不好,就請教主管,還有很多主管很喜歡部屬事事請示,突顯自己的權威與能力,郤沒想過,這樣子等於花兩份薪水做一份工作(主管與部屬)。
如果任由部屬自由發揮,Input投下去了,最後沒把事情做好,Output無法呈現,有時搞錯方向,只好再來一次,那就等於投入兩倍的資源,加上機會成本,績效就此消失了。
流程中最沒有價值的活動當屬"等待",放眼望去,看到一堆人等另一堆人,或是一堆人等一個人的情況充斥。在台灣,結婚喜宴要能準時開動的機率幾近於零,準時開會的情況也不多見,形成一種懲罰準時者的社會氛圍。為了不想多等待,或是被笑傻,乾脆就晚點到,惡性循環成了見怪不怪的社會現象。重點是沒有人算過這種現象的成本!當然不會在乎,結果就是22K薪水。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