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7日 星期四

管理其實也可以很easy--看電視學管理-專業或是管理--交響樂指揮的專業與價值

這兩天看到日本電視劇"小希的甜果子"與"交響情人夢"的片段,發覺到日本人在文化創作的深化上,比起台灣與大陸,有很大的差異。無論在深度與用心上,都有讓台灣媒體難以項背的優勢。
台灣電視媒體的創新,除了剩下如何爭取收視率外,乏善可陳,談不上有任何改變。一窩蜂、血腥、放連珠炮....等等,連專業都沉淪的媒體,看不到有真正的文化在裏頭。這些東西,船過水無痕,一段時日後,沒有人會記得,也沒有人有興趣記住這些,是個活在現在的山頂洞人時代。
大陸電視媒體,急起直追的想要趕上開發國家之林,挾著優勢的資金與人才,也用了很多心思,做出很多氣勢磅薄的節目,二十多年來,進步之快,讓人既羨慕又忌妒,今日之大陸媒體,已非昔日阿蒙。
然在創新上,還是沒有很大的差異,都是一些很有概念(Concept)的產品,一段時間後,就再也沒有人會記住(Performance)。換個角度來說,就是深度、內涵的PK,不只是吸睛效果,還要收到吸心大法,讓觀眾看了後,滿足華麗的畫面外,還會有:啊!原來如此!這不就是......嗎?....的連動。
舉兩個橋段來說明個人的感受。
一、專業與領導,指責與鼓勵:
一位藝術學院的鋼琴科高材生,本身條件好,音樂的緣故,從小就與雙親到處聽了很多的音樂會,耳濡目染下,本身對音樂產生了興趣,特別在指揮方面。長大回到日本,學的是鋼琴,幾乎被公認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才子,但因為優越感與沒有進入指揮科,終日鬱鬱寡歡,脾氣暴躁,有點有志難伸的味道。
在一次偶然中,陰差陽錯的站上校內一個樂團排練場的指揮台,本身的高傲態度,總認為不過就是指揮,自己應該可以應付得了的心態,就開始排練。從來也沒有合作過,加上平常高傲的姿態,同學對這位才子有很強烈的疏離感。團員都抱著懷疑與茫然的心態,開始排練,結果可想而知。小提琴沒有跟上拍子,中提琴太弱了,小號音準不行,長笛的聲音太濁了......只排練了一小段,他都能很精準的點出每個樂器的問題。音樂的專業,與他個人的天賦,反倒讓他氣餒,因為這是一群烏合之眾,根本無法上台的一群。
老師在後面看了很久,最後告訴他,你不夠格當指揮!當頭棒喝的一句話,讓他愕然,問緣由,老師提到:讓團員哭就是指揮的失格....。
總覺得團員不行,不屑一顧的要離開時,看到老師開始指揮這團五音不全的菜鳥團隊。抱著姑且聽看看的心態,沒想到老師很簡單的提醒每個團員該在哪裡做些改變,黑管該換簧片了、小號演奏前擤一下鼻涕、中提琴弓該換了、小提琴要多聽聽別人的節奏......場地、團隊、樂器都一樣,演奏出來的貝多芬第七號交響曲,居然有模有樣,與剛剛他指揮的情況,截然不同,小兄弟一下子愣在那裏--Why?捫心自問著,沒有答案。
這個橋段談了許多東西,但最主要的就是談領導與管理。交響樂就像一個團隊,分工細緻,必須有高度和諧的搭配,才能演奏出好的樂章。每個成員就像一個樂器,與團隊機能一樣,機能分工,依照流程進行業務。其中如果有些機能無法跟上,或是超前,流程就會受到影響,就無法順暢達成任務。
機能太強或是太弱都會帶來不協調,一旦流程不順暢,就會出狀況,此時會有兩種管理模式出現。有一種領導會習慣性地用指責來糾正機能的缺失(這種主管大多是專業性強的主管),效果往往不如預期。雖說機能的專業是企業花錢聘請來的條件,本身就該為機能價值負責,當然就是要求。但人畢竟是七情六慾的動物,有情緒反應與各種環境因素存在,激勵往往會比指責來得管用。
年輕人恃才傲物的個性,看不慣不如自己的人,難以用鼓勵的口吻來提升團員的動力,空有音樂專業的能力,還是改變不了局勢,交響樂就是要有一堆人來演奏,不是獨奏。同理,企業不是一個人做出來的,是靠一個團隊完成任務的,領導者只靠責備與要求,可能會事倍功半。
老師熟悉每個團員的弱點,適時的給一點提示,團員打從內心感佩老師的專業,又能維繫基本的自尊,才可能讓一個菜鳥團隊,甚至有五音不全的現象存在,能夠透過自主的力量來調整,這就是企業經營談的自主管理的境界。
小兄弟在後面看了後,體會出,老師是尊重專業、尊重他人,再回到尊重自己。這個橋段用在團隊建設上,是個很不錯的內容,這也是日本在文化創作上用心的程度。電視劇如果只是譁眾取寵,那只是短暫的收視率,很快就會被淡忘,成功也只停留在一個產品上。
看完劇情,會產生共鳴,除了戲劇效果外,還會給一些不是每天盯著電視機的人看了後,會有原來如此的共鳴,連結到職場上,那種效應自是不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