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6日 星期六

管理其實也可以很easy--專業的感度在於細緻

"有心,才會專注,專注,才會細緻,細緻,就無往不利"。如果沒記錯,這是上人說的諺語。何謂專業?看到網路上一堆人在談創新,似乎每一個都是創新的專家,一個比一個厲害。仔細再看談話的內容,卻又發現每個人都抱著一堆的疑問,自己的論點正確嗎?那為何實務上起不了作用,只能在課堂上套上幾招?創新是人的因素?還是系統的因素?還是環境的因素?.....還是只要有方法,創新就源源不決?.....
如果創新可以透過課堂上幾句話就湧現,創新價值也不用多談,那是便利超商的購物。創新可以教得來嗎?可能是很多人的疑惑。有一派人認為創新無法教的,那是與生俱來的天賦。似乎對,卻也偏頗;創新可以教的,透過學習可以增強創新力,是最近看到的一派說法,有點道理,還是偏頗。如果把創新定義為前所未有、利他、價值與成就導向,創新還是需要有很多基本的條件,不是阿貓阿狗都可以的。
網路上的專家滔滔不絕的提出各派絕學,卻都忽略了專家為何成為專家的道理。專家往往會看到平常人不容易看到的細節,這種能力並非來自天賦,而是在人生體驗或是訓練過程,本身的用心程度所積累出來的細緻性,也就是開頭所提到的那句話。
日劇是個人喜歡看的電視劇,主要與大陸或是韓劇的差異在於內涵。是一種知識內化後呈現出來的表現方法,依觀眾的細緻度的高低,看到的就會呈現差異,也就是每個人看到不同層次的內涵。嘗試著以自己的經歷來看戲,主要是希望把管理知識與生活結合,不要讓管理脫離生活圈,成了企業壓榨勞工的工具(責任制、努力才會成功、要合群才叫團隊.....)。
有部電視劇--派遣醫師 Doctor-X,是部談到日本白色巨塔在政策的主導下,醫師負荷過重,導致好醫師都離開大醫院,形成醫師大逃亡的現象。醫師荒造成的問題不可忽視,於是衍生出一種新的行業,就是派遣醫師(人才派遣的一種型態)。
第一部的第一集中,有這麼一段情節,一家東京帝國大學的分部醫院,也出現醫師荒的現象,只好找了一位派遣醫師。這是一位不願遵從體制(白色巨塔有很深的職場倫理,封建又保守,官僚又勢利,是非行界的人難以理解的堅固、僵化體系)。我行我素,也不遵從繁文縟節,被視為眼中釘。但因為技術高超,誰也奈何不了她。
剛開始時,醫院很難接受這種態度,但礙於醫師不足,也就勉為其難的用了這位醫師,但不給手術或是重要的醫療工作,只要她去做文件檔案整理。當然不滿,因為這些工作不需要專業證照,用醫師來做這樣的工作,是一種資源浪費,醫院不在乎。(這也是很多企業都會犯的毛病,把很多人才當奴才用,更可怕的是把奴才當人才用)
結果在整理資料時,看到一位病患的病例,是一家乳膠工廠小企業老闆,膽結石要開刀。一般在大醫院開刀,院長能主刀是讓病患安心與莫大的榮幸,當然老闆也要求院長開刀。這位醫師在看病例的時候,有一些發現,但其他人根本都還是把這件事當成一個一般案例處理。
在手術前會議中,這位醫師以其專業建議不要用傳統手術方法處理,應該用新的內視鏡法開刀即可。院長是這個領域的佼佼者,也是二十年前日本膽結石手術方法創造者,自然無法接受新的觀念,堅持用老方法開刀。(這也是企業常見的問題,老方法有其背景,也有其價值,但有了新方法出現,越是資深的專家,越難以接受改變,會更加維護其專業)
手術過程,病人突然出現狀況--休克,院長也不知為何一個簡單的膽結石切除手術,會出現病人休克的現象。一時壓力大增,腦中風也倒了。手術室呈現一團亂,就在千鈞一髮間,這位派遣醫師進場。首先要求全部人換手術手套,把乳膠手套換成不含乳膠成分的手套。其次做了一些緊急措施,果然病人恢復血壓,繼續未完成的手術。手術進行順利,很快就結束了。
看似應該嘉獎的案例,倫理與制度在白色巨塔中是不容被挑戰的,派遣醫師被解雇了。理由是第一,派遣醫師與醫療器材公司私訂不含乳膠成分的手套,其二是沒有得到允許,私自動刀。(醫院不會管病人的狀況,只在乎流程與程序,這也是一般企業的通病)
後來在麻醉醫師的後續檢驗中,發覺到病人本身從事乳膠工廠,身體已出現對乳膠敏感的過敏原。因為醫院本來用的手套是含乳膠成分的(為了成本考量),病人在接觸到乳膠成本的手套後,產生過敏,才出現休克現象。所以這位醫師要求換手套,醫院沒有不含乳膠成分的手套,所以私自向醫療器材公司訂貨。
為何只有這位醫師知道?就是在整理病例時,看到一些端倪,加上手術前一個晚上,在病院門口碰到那位患者,簡單聊了幾句話,這位醫師已掌握到關鍵重點了。(這是系統化思考的原點,而不是機能思考,所以能夠全面的整合資訊,做最正確的判斷,此部份就是網路上那些標榜創新講師、專家所欠缺的問題所在,也是企業的常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