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4日 星期三

管理其實也可以很easy--高度與態度--談談馬雲先生兩岸高瘋會演講-I

馬雲先生從一開始被邀請上台演講,最常被問到的問題,應該就是成功關鍵因素(KSF)。這是企管界人士特別是教授們最喜歡聽到的東西,學校教的就是這些東西,只要掌握成功關鍵要素,如法炮製一番,這就是台灣人最喜愛的模式。
馬雲先生很客氣,每次演講總是提出三個成功關鍵因素,卻是大多數教授最痛恨的答案。馬雲總是說他的公司有三個KSF,就是沒有錢、沒有技術與沒有計畫。這是甚麼樣的答案?這怎麼能說是成功關鍵因素?著實讓很多學企管的人有丈二金剛之嘆。
其實真的是這樣嗎?當然不是,如果這就是KSF,那企管學者不都要跳樓了嗎?這是馬雲先生的謙虛,其實也帶有幾分的戲謔,就是告訴企管學者,不要來大套理論,成功關鍵因素就是在身邊,沒有那麼神聖的。只是人在雲端的時候,往往忘了腳下是一片虛無飄渺,成功的人是很難低頭的,只因為不能看,看了會心慌。
馬雲說的第一個條件是沒錢,與其說沒錢會成功,倒不如說因為考慮到錢來之不易,激發出一套謹慎用錢的方法。不是省錢就是好,也不是降低成本就是一切,用每一分錢,都會謹慎以待。用錢之道就在於該花的錢一分都不省;該省的錢,一分都不浪費,才是正道。
反觀一般企業,賺錢時候根本不把錢當一回事,花錢(浪費)文化一旦養成,要改就不容易了。市場好的時候,利潤可以支撐(雖然也被吃掉,該賺的錢沒賺到),倒還不是甚麼大問題。市場不好的時候,經營問題立現,甚至面臨虧損的經營困境。大幅度與無目標的降低成本就會成為主流,結果就是該省的沒有省下來,不該省的卻因為沒有適度的投資,陷入惡性循環的困境。
任何時候都是成本管理的時候,企業經營不變的狀況下,省下來的每一分錢,都是直接反應到經營利潤上,沒有合理的經營利潤,自然無法進行長期的投資,這也就是台灣企業無法適度反映薪資,留住好人才的困境來源。
其次談到沒有技術這個KSF更妙,妙不可言,對於台灣企業大多數技術起家的老闆,更有被敲了一記悶棍的感覺。坊間總是存在一個似是而非的看法,沒有技術的人如何當技術主管!這個迷思讓很多企業的技術團隊難以發揮該有的價值。
每個人都難逃彼得定律的糾纏,一句管理名言:成功工程師升上去後,往往不會是成功的技術主管!為何?有其道理,工程師的任務與職掌就是執行,把專業與創新結合,發揮最大的專業能力;技術主管卻是要讓一群各自為政的工程師,能夠以團隊合作的模式,發揮整體的最大價值,也就是一種管理專業的能力。這兩種能力有其差別,特別是工程師的技術精煉會帶給個人主義的專業驕傲,主管卻必須忍受懂得的領域不能碰,不懂得的領域不能迴避的管理,要懂得從部屬身上學到專業。
這不是境界而已,這是一種職能,忘掉過去的經驗,隨時隨地做出為寫下過去的決策,已完成組織任務與目標。這就是馬余先生所談的,沒有技術,所以不會想要引導技術人員的思維,只會以尊敬卻現實的要求技術人員完成專業的任務。因為沒有技術,對技術不存在珍惜與捨不得丟掉的包袱;因為沒有技術,對任何以用的技術都會很慎重地引進,因此技術的空間不會因為假管理而被框住了,反而有更大的揮灑空間。
技術不是主角,主角是解決客戶問題與企業經營的解決方案。讓技術完成解決方案,才是正途,而不是滿足企業主管的部門KPI。邏輯不難懂,只是擁有技術的人,難免會受到經驗陷阱的牽絆,往往會已技術來解釋與市場的不協調。
馬雲先生提到的應該就是這部分,沒有技術讓經營者對於決策的判斷,有更灑脫的空間與少了技術專業的束縛,能貼近客戶贏的機率自然就會增加。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