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8日 星期二

管理其實也可以很Easy-永續把全民都快逼瘋了嗎?

 2025-10-28

永續、淨零、碳盤查、碳中和、地方創生、2030-SDGs、與ESG...(為何沒有ISO?因為ISO在永續舞台上,只是小丑角色,非主角)這些名詞圍繞在你我身旁,只有AI與川普可以與之抗衡。想藉此反思一下,有多少人真正了解這些詞的意義?還是趕時髦的只想要藉此創造商機,賺個機會財?

十年歲月不算短,對於永續而言,更是滄海一粟,沒有時間的長度可言。可對於2030 SDGs來說,可就不是這麼一回事,都走過三分之二的時間,如果拿不出成績,不免讓人有漂ESG之嫌的質疑,也難怪被拿來賺機會財的工具,畢竟從理念到實踐的路很長。

這個世界過於強調「利己」是關鍵,工業發展以來,追求的就是成長再成長,那怕是已過剩了,其他的根本無關緊要,「人定勝天」是狂妄人類的信念,過剩的目標與生活,寅吃卯糧的無限制掠奪,無不是以「利己」為出發點,世界首富與獨角獸成了成功的象徵。有了錢,當災害發生時,捐獻的多寡,決定這號人物的價值取向,這就是SDGs不得不低頭的主因。

一個故事應該是很多人都聽過的,在河南黃河兩岸有兩個村落,右岸的村長深知黃河每年會洪澇,平常就與村民關注此議題,把河堤工作做好。左岸的村長則不是這麼認為,反正每年都會出現的情況,出問題再來解決就好了。自然不會同情人,果然洪水一來,泛濫成災,右岸的村因為平常維護得好,沒有什麼大災害。左岸就沒這麼幸運,受到很大的災害,結果村長趕快請求上方援助,上級也撥款與給資源協助救災,這位村長還得到上級的獎賞,因為救災有功,右村則是默默無聞的無人理會村長的遠見與睿智。您說這不就是台灣眼前的寫照嗎?

災害的對應,預防(風險評估與防範計畫Risk Management),對應(災害發生時的緊急對應-救災),與災後的復原(重建Disaster Recovery),英雄都出在什麼階段?志工、慈善團體、政府、等大方地提供資源,對於受災戶的生活不方便,似乎沒人在意,因為非受災者根本難以體會那份不方便。

有人提倡「善的新文明」,是很好的理念,核心在於「利他」、「和諧」、「永續」,就這三點想來反思台灣的ESG的問題。

「利他」,是很好的理念,重點是要有能力,最關鍵的是有財力,就是ESG所謂的三支箭的「Profit」。今天慈濟基金會有此龐大的善念可以執行善行,是來自於本身的財力,這些財力來自於哪裡?不是自己賺的,是信眾的公德心,那是一種「利他」的善念。

國外企業經營有成後,很多人會選擇成立基金會做點事(好事與否不在你我的關注之下,畢竟那是自願的),賺錢是表現能力不是表現財力。中國人有傳宗接代的思維,反倒是藉由傳承來實踐對社會的責任,只是一代一代的相傳,很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失去「初衷」,最後以富不過三代了之。這是文化差異,卻也是問題所在,雪中送炭還是錦上添花?

「利他」就只是錢財的問題嗎?當然不是,沒有「制度、目標、方法與文化」無法竟其功。其次有「利他」,有「和諧」,就世界大同,「永續」無憂了嗎?抱有這種觀點的人樂觀地讓人羨慕,這部分下期繼續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