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9日 星期三

管理其實也可以很Easy-ESG的起手式是什麼?

2025-10-29

聯合國2030 SDGs發佈以來,經過十年的推動,成績黯然失色,很多人都覺得奇怪。就以台灣來說,除了政府相關機構外,工、協會、顧問公司、企業、甚至民間團體,淨灘已經不是新鮮事了,跑步健康以及去年流行的DEI,無所不在的,到處可以看到SDG的影子,幾乎已到全民皆兵的地步了,結果成績如何?就是一團亂帳,為何?

個人的觀察,國內企業連SDG的第一步都沒踏出去,如何產生成效?如果把ESG拆開來做,那只是半桶水;如果以商機來看,台灣企業的賺錢功夫一流,碳權、碳費、碳中和等等碳(嘆)商機無限,又如何?2030 SDGs的核心是永續地球,ESG是無法拆開來看的。永續長滿天飛,妾身未明的組織,連做什麼(What)都搞不清楚,做出來的How,怎麼會有效的滿足Why的目標。

以前怪ESG的程序多且繁(報告書格式多又常改,主辦單位各執其詞,ISO訂定的碳盤查程序,連大企業都有其難以應付的一面,何況中小企業為主的台灣產業生態。現在多出來AI助陣,結果還是做不出成績,又為何?老話一句,碳盤查靠技術;SDG靠系統;永續要靠理念與制度。永續部,一個妾身未明的組織,連永續的理念與文化都未能建立,著眼在技術層次碳盤查的做法,根本不可能有進展。太多企業把公司設了永續長就代表已在執行ESG,當作是社會責任的表現,可以永續發展,這是大錯特錯的想法,因為本身已偏離永續的精神了。

還是澄清一下幾個名詞,2030 SDGs是聯合國的中長期目標,希望到2030年將氣候問題控制在溫升1.5度C之內,是有問題的針對性,所以稱之為全球目標。ESG是依循2030 SDGs的想法,從企業社會責任展開,認知到要達到2030 SDGs的節能減碳全球目標,必須從公司治理、社會責任到環境議題全面展開才可能有效。後來發現,企業總是在商言商的把眼光放在經營短期績效上,國際品牌也深知這是一個讓供應鏈更好控制的方法,就提出以企業的「夢-願景」為目標,將永續當作是企業的終極目標來實踐,才出現「永續」這個名詞。(早期用的是「可持續發展-BCP/BCM」,反倒是比較務實的說法,畢竟企業經營是有限的議題,永續是無限的課題,完全不一樣)

永續發展最核心的議題是生產力、接班人計畫,與企業文化。使命願景的驅動,是中長期計畫的關鍵程序。定調經營理念,勾勒出願景策略,最重要的程序是組織發展(OD: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建構一個執行中長期計畫的組織架構,是有效手段的門檻(這也是很多企業的盲點,在現有組織上加上一個永續部,找個永續長,就很自豪的認定公



司已邁入永續之列了-目前為止都只是Input,Output呢?永續報告書就是永續長的最大價值)。

依據中長期策略與目標,設計出可以達成目標的組織,是成功的第一步,也就是制度化的定位。永續長是誰設計出來的名稱?不可考,卻是很不成熟的想法,兩顆太陽的組織,會出現什麼結果,不想可知。

組織發展過程,除了功能性考量外,效率與風險必須並重,關鍵重點是職位分類與權責劃分(R & R),沒有明確的R&R,制度化會受到日常機能部門的KPI所影響而難以推動。ESG在整個工業化過程,還處於幼稚園的萌芽期。永續長職位高,還可能有些作為,幾年後一旦ESG冷淡下來,永續長可能會成為企業內吃閒飯的一群(如當初6 Sigma的BB)。很多人不以為然,不妨試看看,十年之內的可能發生的變化。

永續長這個職務很奇怪,企業追求永續本就是創業的最高目標,結果受到政策的影響,還要推出一位執行永續的任務,永續到底是誰的責任?還是說永續長只是個名稱?如果只是個名稱,那也無妨,就是一個階段任務下的繳作業部門長。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