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6日 星期一

管理其實也可以很easy--統計數字透露出來的訊息--PMI對採購經理人的迷思

前天(12/14)採購協會SMIT舉行21周年年會,特地邀請中經院吳中書院長發表一年來PMI(採購經理人指數)的編列報告。吳中書院長的團隊於PMI編制的投入與專業毋庸置疑,說是台灣最權威的一個指數也不為過,在此向吳院長團隊致敬。
只是PMI的指數與台灣經濟指標脫節,是個人很難理解的一部份。還有PMI透露出來台灣企業對於採購的認知與專業,讓人很擔憂,基本上不該談台灣的採購,台灣沒有專業採購,從PMI的指數來看的話,今天想借用這個平台來談談個人對PMI與採購的憂心。
右邊這張圖是今年經建會發布的景氣對策信號資料,從去年年底到今年,景氣信號都在顯示低迷的黃藍燈,而且分數都不高,幾近於衰退情況。
然中經院發布的PMI指數(如下圖),顯示出來的雖然有點趨緩的現象,整體而言,製造業採購經理人對景氣的發展,持的是擴張的樂觀看法,兩者間的差異在哪?是個人很想弄清楚的地方。
理論上兩者間一定會有某種程度的關聯性,否則對於投資者而言,可能就無從判斷。此其一也。
其次是中華採購與供應管理協會的年會中,吳中書院長也針對一年來編制的PMI指數,做一個深入的分析,內容很多,其中有幾個數字讓個人覺得很難過,也想藉這個平台來與諸位談談,台灣企業對採購的認知。

台灣企業對採購的觀念,仍然停留於20世紀九零年代的買辦思維,似乎只看到降低成本、殺價的機能,完全沒有採購策略的觀點,如此氛圍,台灣企業的微利化,如何避免得了!
從PMI的指數中,可以看到一些現象,遺憾的是,大會只停留於我們編列出PMI而已,而不是希望做出一套能夠協助企業擺脫微利與紅海競爭的經營困境的東西。以台灣企業的淺盤式經營,要直接解讀這些資料,有一定的門檻,更何況老闆的成功不是靠PMI而來的。如果協會無法深入的解讀出一些資訊,給一個專業的建議,那意義就不大了,又是一個拜拜!
協會本身能力不足是個問題,中經院也只把統計做出來,至於如何應用,就任各方自行解讀,如何運用於企業內的決策,那已不關PMI的事了。
如果是這樣,那經建會補助這筆款項是該好好的接受檢討了,也是經建會管仲閔主委會出現爭議的現況困境的主因之一。
今年大會主題在供應管理的創新與協同,而PMI調查出來的供應鏈改善的首要作法,居然是找尋新的供應商(佔78.3%為最高項目,其次為與供應商再議價69.1%,再其次是內部流程改善,佔54.9%;最重要的採購策略的制定居然排名第四,只佔了42.3%),意味著更換供應商是採購的當務之急。如果供應商招之即來,揮之即去,那倒無所謂,可惜!供應商的轉換成本(Switching cost),大概是欠缺協同商務的採購忽略到的部分,可能比企業降價的部分要多出百倍也說不定。(會中主持人請教來自日本TDK的外賓供應商管理的一些看法,外賓回答道,TDK的供應商基本上都是合作超過五十年的伙伴,這在台灣是絕對不可能見到的情況,因為只有殺價,根本沒有供應商管理與培育的思維,談協同,路還遠著呢。
省小錢花大錢,隨意更換供應商,欠缺協同合作的想法,如何導正這種偏差的思維,讓台灣的採購環境與國際接軌,才是SMIT的使命。然而大會中不見有人對此議題擔心,只一昧地把一些外國觀點直接複製,藉此來襯托本身的高度,這才是讓人擔心的部分。使命與願景是協會的最高價值,不在多少的洋水,有沒有區域特質與原創的專業(不是複製,也非引用,有獨特與原創的數據支撐),解決當地的問題,也是外人進入這個領域的必要專業指南針,是判斷一個協會成功與否的重點,SMIT的獨特專業在哪?ISM的那一套?還是幾千位的認證?還是今後想進出華人世界的企業,都必須來此取經的專業提供者?慎思!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