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30日 星期日

2030 SDGs一句話-「Sustainability」是議題還是問題?-



一句話-「Sustainability」是議題還是問題?- 

Anthony Liaw 2019/8/5 Version:1.0

「Sustainability」,應該可以算是當前國際上品牌戰略的最熱門議題(除了川普大叔以外)。品牌無不信誓旦旦的,以此為標竿,想要建立一個日不落帝國的牆頭堡。

臺灣企業也不例外,不落人後的口口聲聲「Sustainability」。「CSR」報告滿天飛,似乎沒有這份報告就不像大企業,與當初的ISO情境如出一轍(人人以拿到ISO認證為榮)。

觀察了一陣子,也做了一點關注(不敢奢談研究),臺灣企業所謂的「Sustainability」,似乎都聚焦于上市條件的「CSR」報告上面,真正具體落實「Sustainability」理念的企業,少得不成比例。一個不成文的默契,企業只要做出一份漂亮的「CSR」報告(滿足GRI-4 的條件),就意味著公司已是做到「Sustainability」的條件了,至於真正的意涵與實踐,不是關注的焦點。

在經濟議題方面,臺灣企業從不落人後,也都(自認為)*1交出了輝煌成績單,但...這是真正的競爭力嗎?「過勞」、「平權」、「外勞」、「脫貧」、「環境友善」...等議題,仍然只是偶而聽聽有人發表的高談闊論外,鮮少看到企業身體力行,追求社會整體的進步。這又是ISO的另一傑作,鼓勵企業說謊...呵呵!

很多人問到,如果依照這樣的論點,臺灣企業要稱得上真正具備「國際競爭力」的要件是什麼?是社會關懷的「脫貧」、環保的「淨灘」、「停電一小時」、偏遠地區的「溫馨關懷」...等等?

這些活動看似偉大,並沒有解決到真正的問題,問題依舊,甚至更惡化,原因何在?

相對的,每天睜眼閉眼都應該注意的一些基本事項的關注,反倒被忽略了,如:「節約能源」、「水資源保護」、「環境友善(EF)」、「勞動人權」、「社會公平正義」等等...,反倒有一種事不關己的感覺。

臺灣企業的另一特色就是,對經濟議題的指標很重視,追求生產效率、降低製造成本(雖然只是表面的製造成本,並不是真正的TCO,企業也都沾沾自喜地認為台灣企業的競爭力就是來自於此),至於「Sustainability」相關議題,如:基本的人力資源發展(HRD)、品質保證(QA)、卓越製造(ME)、社會公義(平權、人權、勞動權)等等,又有多少企業真正關注?

依個人的看法,臺灣企業要論競爭力,首先就得把平均薪資提高一倍以上(真正競爭力應該是提高兩倍),才夠稱得上是具備國際競爭力。

想想這20年來,以前韓國的經濟實力,與臺灣的差距如何轉變的,當時沒人認為韓國會是臺灣的競爭對手。曾幾何時,臺灣要想再度超越韓國,幾乎已沒有人會如此認為,因為那已是不可能的任務。

韓國進步了,最重要的是臺灣退步了!活在舒適區的企業部落,低廉的勞動成本成了競爭力的唯一,飲鴆止渴的故事不斷上演,如此社會氛圍,怎麼可能會出現競爭力,更遑論國際舞臺上熱門上演的「Sustainability 」議題的實踐。

「Sustainability」的面相很多,「循環經濟」、「勞動人權」、「環境友善」、「社會公義」、等等議題與「經濟成長」。議題很大,有機會再慢慢聊,今天想先跟採購先進聊聊切身相關的供應鏈的具體實踐。

企業要做到「Sustainability」除了本身的使命願景支撐外,供應商戰略是關鍵的一環。這是一個牽涉到藩籬(Boundary)的議題,聯合國憲章談到的SDGs 2030,議題已從單純的環境友善,從GHG:(Green House Gas) Scope 1*2發展到Scope 2 *3更發展到今天的Scope3 *4,其中的GHG scope-2就是以供應鏈為目標的管理。採購部門身負與供應鏈對接的機能,自是責無旁貸,必須負擔此方面的機能任務,如果不多加關注,結果將又只是一場默劇,ISO-9001-2012-的翻版-「無言的結局」-。

聯合國憲章SDGs 2030,希望在2030年前,達到上頭那張圖所顯示的目標,也就是經濟發展要與社會進步、與環境永續共存。其中社會進步方面,更把很多現今習以為常的企業活動,徹底的拔除,以彰顯人權的真正意義。這其中包括三個重大議題,以及17項子議題,分別為:

  1. 人權議題:

甲、終結貧窮

乙、終結饑餓

丙、追求生活品質

丁、優質教育

戊、性別平等

己、消除不平等

庚、公平正義與和平

  1. 經濟議題:

甲、人人可負擔的永續發展

乙、良好工作及經濟發展

丙、工業化創新與基礎建設

丁、負責任的生產消費循環(循環經濟與GHG)

戊、永續城鄉

己、全球夥伴關係

  1. 環境議題:

甲、水資源

乙、氣候變遷

丙、海洋生態

丁、生態體系

這十七個議題中,不只是企業本身的內部活動,對於產業鏈上的供應關係,也都牽動著整個結果,有緊密的供應鏈關係,無法單獨分開來談。譬如就以外勞的僱用來說,就有四個層面必須討論,分別為:

  • -  Recruitment 招聘
  • -  Deployment 工作分配
  • -  Employment 雇用
  • -  Return/ Onward migration 遣返/ 沿用

外勞的招娉過程,經過雙方當地的仲介的過程,外勞的所得被嚴重的剝削,這是一個不公平的勞動條件。企業有義務的直接到外勞提供國僱用勞工,避免被雙層剝削,也是一個勞動條件改善的議題,而且這個議題要在2023年以前實現。例如這樣的議題,台灣企業的想法如何?這就是2030 SDGs!簡單嗎?絕對不會的。

要達到人權議題的有效解決,單單企業本身是無法達到目標的,如何要求供應鏈上的夥伴們,建立共識,共同努力,才可能看到成效。問題是當企業一昧的只追求成本降低的環境下,這些活動對經濟議題多少都有影響,眼見成本的增加,可能很多企業都無法讓採購下手吧!

重點是以往只追求經濟的成長,讓環境與人權等社會問題,產生了多少的社會成本,造成社會的不安定,也形成一個不健康的地球社區。如果從TCO的觀點來看,不做這些事的代價遠比做了這些事的代價高出許多,因為環境、社會與經濟成了不等腳的桌子,如何穩得住。

如果可以從這樣的觀點來談SDGs,才可能看到真正的價值所在。企業內部做這些事是使命與願景的層次,應該從策略規劃著手。一旦策略規劃決定了方向,機能部門就該把這些目標轉成任務,一層一層的推展下去,才可能奏效。採購負責供應商管理的部分,正是推動永續發展最關鍵的部門,更該多了解永續的意義與價值。

可惜的是,很多企業的CSR看到的只是虛晃一招,要求供應商就只一句話,以為所有的企業都有同樣的理念。捫心自問,對於弱勢團體的企業,價格高一點可以接受嗎?有環保理念與行動的企業,綠色採購會在成本上多一點考慮嗎?還是只是以價格來決定採購的對象?就從這點來判斷,綠色採購的困境在哪。

更有企業總認為供應商要賺錢就必須努力,話是沒錯,重點是供應商是否都清楚SDGs 2030的真正意涵?是否有能力自行解決這些議題?如果沒有能力,再多的要求,只是把燙手山芋不斷地轉手而已,帶來的問題更棘手。

還有台灣企業的另一個通病,總是把問題表面化。對於這麼大的議題,只靠理念難以成事,投資與變革都是必要的手段,特別是人才的投資。回頭看看國內企業,對設備的投資不遺餘力,對人才的投資,卻又是杯水車薪。沒有足夠的人才與能力,這些問題無解。

採購面臨此一時代,時代創造出如此宏觀的任務給採購發揮,如何把握與改變,是每個採購必須好好思索的議題。篇幅的關係,先談到此,以後再陸續談談各個領域的作法。

 

備註:

1(自認為):台灣有將近48個「世界第一的封號」,台灣人很自傲地認為競爭力十足。但以平均所得的角度來看,韓國已是台灣的兩倍,香港與日本更不用說,為何?台灣的經濟發展是靠低廉勞動力而來的,並非真正的競爭力。所以每次調整基本勞工薪資的議題一出現,企業都會歇斯底里的大叫會失去競爭力!其實基本勞工薪資調整5%,一年台灣企業的勞動成本大約會提升一百五十億左右。如果以一百二十萬家企業來算,每家企業每年增加的勞動成本只是一萬五千塊錢,這會影響企業競爭力嗎?其實台灣企業的勞工不是不努力,是沒有效率,少了生產力才是問題的核心所在。

2GHG(Green House Gas) Scope 1:指企業本身營運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3GHG(Green House Gas) Scope 2:企業營運上,從交易過程,SCM上所有供應商(Tier-1、Tier-2...Tier-n)所衍生的溫室氣體。

4GHG(Green House Gas) Scope 3:企業營運上,除了Scope-2上游供應鏈的範圍外,還涵蓋了銷售與使用者的互動過程的SCM,衍生的溫室氣體,是供應鏈下游市場端的GHG。

 

文章中相關英文縮寫與用語:

Boundary: Organizational Boundary, Operational Boundary, Time Boundary (GHG Protocol scope 1,2,3):溫室氣體管理的範疇

Carbon Foot Print:碳足跡

Carbon Management:碳足跡管理

CDP: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

CDSB:The Climate Disclosure Standard Board氣候揭露標準委員會

CSR Procurement:涵蓋(品質、環境)+(人權、勞動、安全衛生、資訊安全) ...等的採購基準

EF: Environment Friendly

EMS:Environment Management System(環境管理系統)

GHG:Greenhouse Gas溫室氣體(CO2、N2O、CH4、HFCs、PFCs、SF6)

GHG Protocol:溫室氣體協定

Green Procurement:以環境友善為主的採購策略

GRI-4: Guidance Report Initialtive-4

GWP:Global Warming Potentials 全球變暖係數

ISO-14064:Scope-1(Organization),Scope-2(Project),Scope-3(Time)

Kyoto Protocol:《京都議定書》

LCA:Life Cycle Assessment生命週期評估

SDGs: Sustainability Development Goals

TCO:Total Cost Ownership

Tier-1:第一層供應商

Tier-2:第二層供應商,...以此類推

WRI:世界資源研究所

沒有留言: